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语: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是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华特·班雅明的文章。它发表于1935年德国《社会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上。

文章评价与主旨[编辑]

这篇是班雅明最广为引用的文章,对文化研究媒体理论的领域影响甚深。

班雅明称,写作此文,是用于描述一种有用于“艺术政治革命性要求的形成”的理论。在传统宗教仪式价值消退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发展将以政治实践为本。[1]

文章提出前代的艺术作品皆有灵光(aura),灵光讲求本真(authenticity),与传统、崇拜仪式(ritual)密不可分;而机械复制时代来临后,大量生产的艺术作品不再有原真,灵光开始消退,艺术用作宗教用途的价值同时减退,也就是说,班雅明批评复制。在摄影、电影出现后,艺术的涵义和范围一方面被它们所丰富,同时它们更将艺术的价值推向政治,简单来说,班雅明批评电影工业。班雅明并进一步指出 ,当时法西斯主义者,将政治美学化(Aestheticisation of politics),以及共产主义统治者将艺术政治化(Politicisation of Art)。[2]

中文出版[编辑]

此文中文版由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教授许绮玲所译,收录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书。[3]

引用[编辑]

  1. ^ Meenakshi Gigi Durham, Douglas Kelln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18–19页 [2010年4月20日]. ISBN 9781405132589. 
  2. ^ 林孜郁. 法西斯主義: 一個被美學化的政治行為. 1999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3. ^ 许绮玲译, 萧永盛编, 华特·班雅明著.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台湾摄影. 1998 [2010年4月20日]. ISBN 9579725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