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济纳·伊万尼什维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济纳·伊万尼什维利
ბიძინა ივანიშვილი
第10任格鲁吉亚总理
任期
2012年10月25日—2013年11月20日
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
前任瓦诺·梅拉比什维利
继任伊拉克里·加里巴什维利
个人资料
出生 (1956-02-18) 1956年2月18日68岁)
苏联格鲁吉亚伊梅列季州乔尔维拉
政党格鲁吉亚梦想(2012年-至今)
配偶Ekaterine Khvedelidze
儿女乌塔(Uta)
贝拉
Gvantsa
Tsotne
母校第比利斯国立大学
莫斯科国立大学
铁路工程系
签名

比济纳·伊万尼什维利格鲁吉亚语ბიძინა ივანიშვილი罗马化Bidzina Ivanishvili,1956年2月18日),格鲁吉亚企业家、政治人物。前任格鲁吉亚总理

2010年3月伊万尼什维利曾被授予法国国籍。2011年伊万尼什维利公开表示反对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成立了名为“格鲁吉亚梦想”的新政党。2011年10月根据格鲁吉亚第三十二条法律,他被剥夺了格鲁吉亚公民身份[1]。2012年10月他终止他的法国国籍,恢复了他的格鲁吉亚国籍,[2],同时他领导的政治联盟格鲁吉亚梦想在议会选举当中获得胜利[3],伊万尼什维利于10月25日被议会确认正式成为总理[4]

2012年3月,伊万尼什维利在《福布斯》杂志的年度亿万富豪榜单上排名在153号,财富估计价值64亿美元。这使得他成为格鲁吉亚首富。

早年[编辑]

伊万尼什维利出生于格鲁吉亚村庄乔尔维拉(Chorvila)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父亲在一家锰矿工厂工作。伊万尼什维利高中毕业后,进入第比利斯国立大学学习工程学和经济学。1982年,他在莫斯科国立大学铁路工程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5]

商人生涯[编辑]

1990年之前,当伊万尼什维利住在莫斯科时,他与一名俄罗斯商人维塔利·马尔金建立了合作关系,销售电脑和自动化电话,并创建了俄罗斯信贷银行英语Rossiysky Kredit,伊万尼什维利持有银行最大的控股。他的巨大财富的来源是金属和银行业。多年来,通过经营矿产和金属贸易,他在俄罗斯私有化时期积累了大量资本,同时还在俄罗斯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此外,他在莫斯科还投资了高端房地产项目及两个五星级酒店项目。他还是俄罗斯连锁药店Doctor Stoletov的老板。目前他在莫斯科市中心一个前工厂投资开发一个豪华住宅项目,2012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2010年3月,他在2010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榜排名173,公布的净资产为48亿美元。第二年他排名185年,公布的净资产为55亿美元。2012年3月,排名153,公布的净资产是64亿美元。

政治生涯[编辑]

2012年4月,伊万尼什维利建立了新政党格鲁吉亚梦想,与“民主运动-统一格鲁吉亚党”同属反对派阵营。他领导的格鲁吉亚梦想意图挑战执政的统一民族运动,并在2012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10月25日正式就任总理,2013年11月20日,他的政党在总统大选胜出后,卸任总理一职。

伊万尼什维利位于第比利斯的多功能庄园,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高松伸设计。

个人生活[编辑]

伊万尼什维利已婚,有四个孩子。他在第比利斯山上的豪宅由俄国著名建筑师米哈伊尔·卡扎诺夫和日本建筑设计师高松伸设计,价值估计有5000万美元。

他爱好收集印象派作品,最贵的收藏是2006年斥资9千5百万美元购买的毕加索的《朵拉与小猫》,也收藏有当代艺术家彼得·多伊格的作品。

伊万尼什维利的儿子贝拉(Bera)是格鲁吉亚一个著名的说唱歌手。说唱歌曲“格鲁吉亚梦想”是为了其父成立的政党格鲁吉亚梦想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编辑]

  1. ^ 存档副本 (PDF).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4-18). 
  2. ^ Georgian President returns Bidzina Ivanishvili's citizenship.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7). 
  3. ^ Georgia's president admits defeat in elections. RTE. 2 October 2012 [7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4. ^ Georgia President Saakashvili admits election defeat. BBC. [2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1). 
  5. ^ Wendell Steavenson, "The good oliga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rospect Magazine (21 July 2010).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