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1战斗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格-31
МиГ-31
北约代号: 猎狐犬 (Foxhound)
摄于2011年,俄罗斯空军的米格-31B。
概观
类型截击机、空域防御
首飞1975年9月16日
服役1982年
设计米高扬设计局
生产米高扬设计局
产量500架以上
主要用户 苏联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衍生自米格-25战斗机 - 狐蝠(Foxbat)
技术数据
长度22.69米(含空速管
翼展13.46米
高度6.15米
翼面积61.6米2(平方米)
空重21.82吨
正常起飞重量41吨
最大起飞重量46.2吨
发动机两具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Aviadvigatel)D30-F6涡轮扇叶发动机
推力单台最大军用推力 93千牛
单台最大加力推力 152千牛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2.83马赫
巡航速度1.21马赫
爬升率海平面爬升率:330米/秒
实用升限20600米
最大航程3300公里
推重比最大起飞推重比:0.33 正常起飞推重比:0.37
滑跑距离起飞约240米;着陆约600米
武器装备
机炮一门 23毫米GSh-6-23型六管机炮,备弹800发
火箭S-5航空火箭弹
S-8航空火箭弹
S-13航空火箭弹
S-24航空火箭弹 等等
导弹Vympel R-33
R-40空对空导弹
R-60导弹
R-73导弹
AA-12导弹
Kh-31导弹
Kh-58反辐射导弹
匕首导弹
炸弹航空炸弹
其他闪舞雷达
MiG-31BM

米高扬米格-31Микоян МиГ-31),是目前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和拦截机北约代号捕狐犬Foxhound),是一款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米格-25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超音速双座全天候拦截机。直到21世纪还在接受各种升级改装。

发展沿革[编辑]

早期的米格-31,挂载R-33(北约代号AA-9)长程空对空导弹试飞

虽然MiG-25“狐蝠”式战斗机的高空高速表现与高爬升率已经引起西方国家莫大关切,但MiG-25在许多方面却仍就为苏联军方所诟病。除了叛逃事件导致参数泄漏,这些设计缺点还包括高速拦截时在高超音速飞行的机动性不足;由于各种舵面强调在近3万米超高空的效用而设计得非常巨大(现代主流喷气式战斗机中第一款双垂尾布局、全动平尾),所以低空飞行时飞行员通过液压系统时难以操控舵面往往过量(没有飞控计算机的自动控制),以及其所使用的R-15涡轮喷射发动机油耗过大以致于超音速作战时作战半径太短等问题。另外虽然MiG-25的最大速度可达到3.2马赫,但在此速度之下其发动机有严重损坏的危险,因此MiG-25的最大飞行速度被限制于2.83马赫,且飞行员一般飞行时只被准许加速到2.5马赫以保护引擎。

MiG-25的雷达发射功率十分的大,致有较佳的噪声防制能力,以弥补苏联在滤波器与讯号处理等电子系统上落后的缺点。由于苏联发布过飞行时不得低于若干高度,甚至曾有说法声称其雷达发射功率大到能将百来米外的野兔烤熟。然而高速的MiG-25还是多半用于侦搜管制胜于拦截用途,直到1970年代中期其后继升级版本(也就是MiG-31)开始研发。

MiG-25后继者研发代号为Ye-155MP(俄语:Е-155МП),于1968年5月24日正式批准研制,原型机是在1975年9月16日时进行首飞。虽然外观类似MiG-25,但拥有更长的机身以容纳雷达武器官的座位,和许多重大新设计。相对于苏联工厂当初局限MiG-25使用80%的材质打造,Ye-155MP机身上使用的材质增加一倍,成为16%,而的用量更增加三倍成为33%,使得机身重量大为减低,也因此更加强了在低空时的超音速性能。新型机在设计上可携带更多的燃油,并换装了基于D-30发动机所研制的D-30F-6,更有效率的低旁通比涡轮扇叶发动机

MiG-25后继机另一项更加重要的改变即是其先进的雷达系统,以提供拦截机上下视雷达能力(以锁定高于或低于自机的目标),并能进行多目标追踪,使得苏联得以拦截西方国家的长程入侵行动。这项改变也代表苏联的防空策略逐渐从地面控制拦截(GCI)逐渐延伸成空中自主拦截,飞行员也拥有更大的授权以进行空中作战任务。

类似其前辈MiG-25,MiG-31在开发与部署早期,苏联也曾丢出大量假讯息以隐藏其真正设计。然因苏联空军飞行员维克多·别连科于1976年驾机叛逃日本日语ベレンコ中尉亡命事件,所以西方国家得以从他的MiG-25P上取得大量参数。Belenko也透露给西方国家,将有“超级狐蝠”问世,将具有双座配置且可以拦截低空巡航导弹。基于他的证词,西方观察家认为新型拦截机进气口将类似于MiG-23,但是后来证明MiG-31并不是这样设计(至少量产型不是)。测试期间MiG-31在Ramenskoye镇附近的Zhukovsky飞行测试中心被西方侦察卫星拍到。图像显出一架类似可变翼的拦截机。当时北约将其取名为"Ram-K"。然而多年后才知该架被拍到的战机是Su-27,与MiG-31无关。

MiG-31系列于1979年量产,1982年开始服役于苏联国土防空军(PVO)。至于其首次在西方国家面前曝光,则是一直到1985年时,由挪威飞行员于巴伦支海摄影。

一台苏联空军MiG-31,摄于1988年8月26日。

MiG-31可以实行多种长程任务。苏联解体后,保养费用大减,许多联队不能维修飞机,因此到了1996年时,只有约20%的数量尚可以使用。但是到了2006年,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好转,俄军已经可以维持约75%的MiG-31,常保于可使用状态。

总计500架MiG-31被生产出来,大约370架[1]还在俄罗斯服役,另有30架在哈萨克。许多MiG-31经过升级,例如MiG-31BM的多用途航电升级了新的多模式雷达,手不离杆控制器,液晶(LCD)彩色多工显示器(MFDs),发射R-77导弹和许多苏联反舰导弹(AGMs)的界面,Kh-31导弹反辐射导弹(ARM)界面,新型强力电脑和数位资料链软件。然而,还是只有少数MiG-31BM升级完成,其他只约略升级了电脑和R-77长程导弹界面而已。

2010年8月,俄罗斯将现役的MiG-31全数升级到MiG-31BM的标准,并且增加携带AS-17反辐射导弹的能力。[2]2014年9月19日俄罗斯以MiG-31BM逼近美国阿拉斯加的北美防空区,诱使F-22升空拦截,外界判断是要以其机载雷达捕捉F-22雷达特征,用以强化防空系统和其他战机雷达的数据库。[3]

外观特点[编辑]

类似MiG-25,捕狐者是侧面进气大型双引擎飞机,两翼展弦比达2.94,后方有双垂直尾翼。飞机为双座设计,后座为雷达武器官。

机身和引擎[编辑]

MiG-31的两翼和机身比MiG-25更坚固,可以在低高度进行超音速飞行。他的两具Aviadvigatel D30-F6涡轮扇叶发动机,可以提供34,000磅推力,使得在低空依然有1.23马赫极速。高高度可以达2.83马赫。推力重量比理论上可达3马赫,但是在此高速下机身有过热解体危险性。

MiG-31设计角色是2马赫以上的高空拦截和长时期开启后燃器,其耗油量比其他飞机高许多,尤其和Su-27相比。他的燃料指数高出0.40—约16,350 kg(36,050 lb)油料。所以两翼下通常都加挂油箱,可以外加5,000升(1,320加仑)油料。该机也可以空中加油

尽管有坚固机身,它在超音速下最多只能承受5g过载。战斗挂载时,翼下的武器油箱等挂物可以帮助提升平衡。但不论如何它都不适合近战。

航电系统[编辑]

MiG-31是世界第一架装备被动式相位阵列雷达的战斗机,采用苏联制Zaslon S-800雷达系统,包括SBE-16点子扫描相控阵机载雷达。最大搜索范围200 km(125 mi),可以锁定10目标同时指导4枚AA-9 'Amos'导弹(射程100km,西方称之“不死鸟斯基”)加以攻击。据说该雷达后方有盲点(应该是保护驾驶健康的电磁波防护罩导致的),但这一说法并无苏联方面或任何第三方佐证。雷达系统包含一种机鼻下可以伸出的红外线搜索/跟踪系统(IRST,米格-25PD已经装备)。APD-578数据链路系统可以连结四架MiG-31,在200 km(125 mi)的宽广区域分开监控跟踪与制导作战。

MiG-31M-、MiG-31D-和MiG-31BS-都升级为Zaslon-M被动式相位阵列雷达(PESA)有更大搜索范围(400 km 250 mi)和同时攻击陆空目标能力。后座武器雷达官的仪表也升级成MFD。它的电子干扰系统也升级避免被敌方锁定,新的ECM荚舱挂于翼下。

驾驶舱[编辑]

此机驾驶由中间控制杆和左手节流阀为主要控制。它是纵列双座式战机后座机员负责雷达武器管制。后方机员只有侧面的窗户可以看外面,虽然后座也有一套飞行驾驶仪器但是通常都不使用。此种分配方式为了使后座机员可以完全专心控制雷达和武器,以减轻工作负担。

两位机员都有即时弹射装置可以在任何高度下弹射逃生。

有一些MiG-31改进案包含驾驶舱升级,例如MiG-31BM多用途战机版就包含航电仪表版升级。以适应新武器,新的多工雷达,HOTAS式不离手控制杆和LCD液晶彩色显示器(MFD)。虽然目前只有少数机台升级但是最终全机队都将升到此一标准。[4]

俄罗斯联合防卫部Yuri Balyko上校表示,该升级可以使战力提升数倍。[5]

武器[编辑]

MiG-31挂载R-33(AA-9 'Amos')导弹

MiG-31主武器是机身下半埋保形挂载的四枚R-33(北约称AA-9 'Amos')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超过120km,是苏联制造相当于美国的AIM-54“凤凰”导弹。导向方式初段为程序控制(由载机在发射前注入程序),中程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升级后也可以用惯性导引和SARH终端导引方式发射;末端为半主动雷达导引(SARH)。另外有一种更先进的导弹R-37 AA-X-13 'Arrow',以更换旧型的R-33导弹,该导弹还有可折叠式的尾翼。

其他武器包含为旧型MiG-25研发的R-40 AA-6 'Acrid'导弹、R-60 AA-8 'Aphid'导弹、AA-11 'Archer'短程红外线导弹,都可挂载于翼下。目前所有MiG-31都改装成可以装备R-77 AA-12 'Adder'导弹。

不像MiG-25无装备机炮,MiG-31内建有一门GSh-6-23型六管机炮和800发炮弹,为减小激波影响,安装在机腹右侧的主起落架门后方,在起落架收起前不能开炮。GSh-6-23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10,000发。

衍生型[编辑]

MiG-31BM于2005年莫斯科航展涂装
后燃器

新版升级过航电的称为MiG-31B,首次发表于1990年。机型研发过程中,时任苏维埃最大的雷达设计公司Phazotron首席设计师之一的阿道夫·托卡契夫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大量雷达相关的完整数据。托卡契夫后因中情局官员爱德华·李·霍华德出卖被苏联处决。苏联只好加紧研发更新的雷达。许多早期MiG-31也加快升级,更新型的称为MiG-31BS

包含更多升级的版本MiG-31M计划1983开始1986首飞,但是苏联解体干扰了诸多计划。自从2000年后,许多机体才升级到MiG-31M,包含许多航电升级例如GPS卫星定位和GLONASS接收器,三具彩色CRT显示器用于后座武器官。[6](在VVS,战机研发通常是交错重复的;不以编号为顺序例如Su-35Su-37是同时和"Su-27M"一起研发的。)他依然是世界最大拦截机。

服役国[编辑]

外贸纪录[编辑]

技术规格(MiG-31)[编辑]

参考资料:现代军机宝典(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13][14][15]

基本信息

  • 机组:两名(驾驶和武器官)

性能

武器

相关连结[编辑]

设计时序

米格-15 · 米格-17 · 米格-19 · 米格-21 · 米格-23 · 米格-25 · 米格-29 · 米格-31 · 米格-35 · 米格-1.44

参考文献[编辑]

  1. ^ Russian Federation Air Force (RFAF) Aviatsiya Voyenno (AV).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2. ^ 2.0 2.1 Russian air force completes MiG-31 upgrade programme. [201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3. ^ 杭州衛視-古董機新征程.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4. ^ Fighter-Planes.com.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5. ^ MiG-31 Upgrade Will Quadruple Its Effectiveness – Expert.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6. ^ Russian Aeroniuatics Mikoyan MiG-31. [200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1-06). 
  7. ^ 俄三大轟炸機出擊 飛近歐美空域巡航. on.cc东网. 2023-08-15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4) (中文(香港)). 
  8. ^ Metsalo, Ilmar. Katsaus vuoden 1992 arkistoihin: Suomen asema uudessa maailmanjärjestyksessä [A look at the archives of 1992: The position of Finland in the changed world order]. The Ulkopolitist. 2017-02-01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anuary 2021) (芬兰语). 
  9. ^ Ainola, Olli. Salatut asiakirjat paljastavat Hornet-hankinnan taustat 25 vuotta sitten [Classified documents reveal the background of the Hornet purchase 25 years ago]. Iltalehti (Alma Media). 2017-07-03 [2021-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November 2020) (芬兰语). 
  10. ^ Air Forces Monthly, 2007-08
  11. ^ Karnozov, Vladimir. Syria signs for eight MiG-31 interceptors. Flight International. 200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0). 
  12. ^ Russia freezes deal to deliver MIG-31E planes to Syria - report. MosNews.com. 20 May 2009 [24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13. ^ Spick, Mike. The 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 MBI, 2000. ISBN 0-7603-0893-4.
  14. ^ 存档副本. [2006-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15. ^ 存档副本. [200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7). 
  16. ^ Russia should deploy MiG-31 squadrons with Kinzhal missiles in Black Sea region — expert.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