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坦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T系列坦克
图为BT-7
类型 轻型坦克/快速坦克
制造商 哈尔科夫蒸汽火车制造厂(KhPZ)
起役日期 1932年
主要用户  苏联陆军
制造数量 3500辆

BT坦克苏联在1932至1941年间生产的一系列轻型坦克。BT意即快速坦克(俄语: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БТ),由最初的BT-1至BT-7共有7个型号(有时BT-7M也被称为BT-8),BT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T-34坦克的前身。

研发简史[编辑]

克里斯迪式承载系统
BT-5

1929年苏联派人往美国考察并买了两辆克里斯迪型坦克,其使用的克里斯迪式承载系统吸引了苏联人的兴趣,所谓克里斯迪式承载系统好像是汽车承载系统,用大型弹簧承载各个车轮,此设计对坦克高速行驶有利而且必要时可把坦克变成轮型车辆而不用履带行走,此设计成了BT坦克的共同特点:

  • 克里斯迪M1931/BT-1

克里斯迪M1931其实是1930年面世,但克里斯迪为了更能向军方推销而称它为M1931,M1931的车身左右两侧各有4个大型车轮,其轮各自用一个垂直的弹簧做悬挂,弹簧包藏在钢管之内,若在野外行驶时用履带而动力会推动在车尾上方的推动轮,若在公路上行驶时,坦克兵要花大约30分钟把履带拆走并固定在车身两侧的横板上,这是为了兼顾在野外的行走能力和公路上的速度和节省燃料,而当用车轮行驶时最前方的车轮用于转弯而最后的车轮用于推进(发动机的动力会全部改为推动尾轮),M1931的车正前方是倾斜装甲,内里为驾驶室,驾驶员有操纵杆去控制左右履带,若改用车轮则要加上一个如同汽车用的驾驶盘,车尾为动力室,其动力为一部自由牌水冷式汽油航空发动机,但此部发动机有容易过热甚至着火的危险,M1931总共有9辆而其中7辆有炮塔的被美国军方买了作为研究,其余两辆无炮塔的被苏联人看中而被买回苏联,而当时的出口批文报称为农业拖拉机,此即谓BT-1。

  • BT-2

BT首种量产型,1932年面世,BT-2以BT-1为蓝本研制而成,由于BT-1无炮塔故苏联人为它设计了一个炮塔,武装是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一门,车身正前方加上一条钢管去固定诱导轮轴,这成了后来BT坦克的特征,其车身结构为焊接和铆钉铆接的混合,BT-2也如同BT-1一样可以选择用履带或车轮行驶,这是当初克里斯迪M1931被看中的理由,因为苏联国土辽阔而有大批地方为无公路的原野,但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很少机会用车轮行驶。

  • BT-3

如同BT-2但把BT-2有减重孔的车轮改为一整个钢制车轮。

  • BT-4

改用祇有两挺机枪的炮塔,无论BT-3还是BT-4的产量都不多而且很少见,因为很快改为生产BT-5。

  • BT-5

炮塔重新设计,增加了后部空间并装上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和DT同轴机枪,此种炮塔被分成有环形天线的指挥车型(后部放无线电机)和无环形天线的普通车型(后部作为附加弹药箱),此种炮塔也用于T-26坦克,BT-5的发动机改用苏联国产M5型去取代原本可靠性不佳的美国发动机,BT-5是BT坦克其中主要参战型号,中国也有4辆BT-5并编入第200师当中。

BT坦克的另一种主要参战型号,车身前装甲的斜度增加和改用全车焊接结构,B-7也改用M17T汽油发动机而其车尾的排气管也和以往的BT不同,1937年BT-7改用带斜角的炮塔并称为BT-7M1937,而仍使用BT-5炮塔的则被称为BT-7M1935。

  • BT-7M/BT-8

把汽油发动机改为V2柴油发动机,改用柴油发动机后不单发动机更不易发生着火意外而且由于柴油发动机更省燃油,故航程也增加,此种V2柴油发动机后来也用于T-34坦克,BT-7M也改用BT-7M1937的带斜角的炮塔。

基本资料(BT-7M1935)[编辑]

  • 乘员:3人(车长兼装填手,炮手和驾驶员)
  • 车长:5.66米
  • 车阔:2.29米
  • 车高:2.42米
  • 重量:14.5吨
  • 最大速度:86公里/小时
  • 行程:250公里
  • 武装:45毫米20-K战车炮一门(炮弹146发),7.62毫米DT机枪一支
  • 发动机:500匹汽油发动机

实战[编辑]

西班牙内战[编辑]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和意大利支持佛朗哥将军的国民军并派出兀鹰军团到西班牙参战,另一方面,苏联支持共和军并派出100辆坦克(其中90辆为BT-5,其余是T-26坦克)和15个战斗机队等人员和武器到西班牙,1937年夏天,共和军为了打通首都马德里至巴塞罗那港的交通线,动员了28,000人和49辆BT-5进攻战略重镇萨拉哥萨,9月22日早上,40辆BT-5载着步兵进攻作为萨拉哥萨门户的埃布罗镇,但由于在BT-5上面并无可以让步兵握紧的扶手,故当BT-5快速行驶时很多步兵被抛出车外然后再被后方驶来的BT-5当场辗过而死,而当BT-5来到国民军阵前才发现被陷入甘蔗田当中,动弹不得,结果成为国民军反坦克炮的目标,经此一役,共和军损失了19辆BT-5并有超过1/3人员伤亡,虽然都能占领萨拉哥萨附近的地区但无法扭转战局。

1937年12月5日,共和军为了阻止国民军进攻首都马德里,故也进攻国民军守备薄弱(祇有1,500人)的特鲁埃衣,共和军派出10万大军和104辆坦克,但共和军由于在进攻萨拉哥萨时的惨痛经历而不敢集中BT-5和T-26冲锋以作为进攻的矛头,而是作为活动堡垒为步兵开路,但坦克在巷战当中被国民军用炸药包和火炎瓶等反坦克武器伏击,伤亡惨重,1938年1月7日,共和军虽攻下特鲁埃衣,但因损失太大而无法再有作为,2月20日,共和军被迫撒退。

张鼓峰战役[编辑]

张鼓峰战役期间加上植披伪装的苏军BT坦克

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在中苏交界的张鼓峰和苏联红军发生武装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苏军随即向张鼓峰地区增兵7000多人而当中有285辆BT坦克,日军也派出关东军第十九师团但没有坦克,于是在装备上苏军占优势,8月6日,苏军在BT坦克开路之下发动进攻,但张鼓峰和哈桑湖一带地区丘陵和沼泽满布,不是装甲部队易于行动的地方,日军对此依靠坚固的防线固守,战斗当中以装备BT-7的苏军第1机械化旅进军最快,推进至沙草峰的日军防线,但日军不停用火炮向苏军BT-7开火又用重机枪扫射跟随的苏军步兵,苏军BT-7也不停用45毫米反坦克炮向日军炮兵阵地开火并快速冲向重机枪阵地把其推倒,沙草峰最终都被苏军攻下并进而攻打张鼓峰,第二日(8月7日),苏军继续进攻张鼓峰但由于山路崎岖而有多辆BT-7故障,苏军唯有推开故障的BT-7继续进攻,苏军第120团进攻东南坡以孤立在张鼓峰的日本守军,苏军BT-7和第118步兵团最终攻上张鼓峰峰顶,双方步兵展开白刃战,随后日军援兵赶到,苏军被赶出峰顶但并未赶出张鼓峰,于是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随后的几日当中,张鼓峰不停被双方反复占领,但由于日军要支援武汉会战而兵力不继,双方最终在8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

诺门罕战役[编辑]

诺门罕战役当中,正在越过哈拉哈河的苏军BT坦克

1939年5月由于蒙古军和满军在哈拉哈河畔的诺门罕草原发生冲突而引发了诺门罕战役。6月27日,日本关东军派出飞机炸毁大批苏军飞机而令关东军认为已取得制空权。7月3日,日军在小松原太郎师团长的带领下越过哈拉哈河进攻蒙古军。在蒙古军的求救之下,苏军派出400多辆BT-5和BT-7迎战日军。日军由于其九四式37毫米反战车炮日语九四式37mm速射砲只能在近距离才能对BT坦克造成伤害,而日军步兵的九九式反坦克地雷要用6个才能炸毁一辆BT坦克,即是日军并无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故被打得大败,急忙退回哈拉哈河东岸。第二日(7月4日),苏军BT坦克和T-26坦克越过哈拉哈河,并在诺门罕草原遇上日军第一战车团的八九式中型坦克九五式轻型坦克以及少量九七式中型坦克,双方发生坦克大决战。日军坦克以步兵火力支援为主要任务,炮弹主要是攻击敌方步兵的榴弹而非坦克决战用的穿甲弹或高爆弹;另外日军坦克仍以铆钉接合而苏军坦克已采用焊接,故日军坦克不论在攻击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皆比苏军坦克差。最后日军坦克大败,残余的日军祇能靠一阵突然刮起的沙尘暴而逃脱。

8月21日,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对日军发动总攻击。苏军和蒙古军在空军的支援下以BT坦克和T-26坦克作为进攻矛头之下,兵分三路把日军重重包围。战至8月31日,参战的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已几乎全军覆没,日军祇好向苏军求和签下“日苏互不攻犯条约”,日军放弃“北进”。

冬季战争[编辑]

冬季战争当中被芬兰军掳获的BT-7被改造成为BT-42,BT-42的炮塔被重新设计并加装QF4.5英寸野战炮英语QF 4.5-inch howitzer

1939年11月9日,芬兰拒绝了苏联有关交换领土的要求,苏联红军派出4个集团军向芬兰发动进攻,冬季战争爆发。

苏联第9集团军旗下的122师和163师发现当攻入芬兰境内后彼此都被森林分隔,苏军车队祇能在林中的道路上行驶但芬兰军早已在此埋下地雷并且有伏兵,每当有苏军军车被地雷炸毁,芬兰军伏兵都会向两侧随行的苏军步兵开枪,苏军伤亡惨重而紧急派出44师的BT-7装甲部队作增援,44师的BT-7最初以两辆为一组行动,之后更以3至4辆一起行动,苏军发现虽然BT坦克以速度快见称但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之下也是行走困难,芬兰军对付BT-7的方法是以伏兵偷偷地在经过的BT-7的车轮之间放入铁条等障碍物,当苏军坦克兵从坦克里走出来想清除时就以冲锋枪射杀,当然也有芬兰军直接用炸药包和汽油弹对付苏军BT坦克。

1940年1月1日,芬兰军向苏军发动总攻,苏军44师用BT-7抵抗,1月8日,苏军44师全军覆没,师长维诺格拉夫乘坐一辆BT-7逃回苏联,芬兰人则掳获了包括43辆完好或有部分损毁的BT-7以及各种机枪、战防炮等武器。

出兵波兰[编辑]

波兰曾经被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和沙俄瓜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获得独立,1919年至1921年,苏联和波兰也曾发生过波苏战争,结果由波兰战胜,苏联被迫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给波兰。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订明两国将会再次瓜分波兰,西部归德国而东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会回归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而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东亚战场早在1937年7月7日已开打),9月17日,苏联红军进攻波兰东部,当中由BT-5和BT-7以及T-26作为进攻的矛头,虽然波兰军主力在西部抵挡纳粹德军,但在9月20日负责进攻哥度(Grodno)的苏军第15坦克师团由于缺少步兵支援而损失了19辆坦克和4辆轮式装甲车,但由于苏军兵力比波兰军强大得多,波兰最后还是要向苏联和纳粹德国投降。

德苏战争[编辑]

在德苏战争当中被击毁的苏军BT-7坦克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军在3,580辆坦克支援之下突然进攻苏联,德苏战争爆发,与之相对的苏军当时在欧洲虽然有20个师的兵力,理论上应有1,031辆坦克但实际上各师都坦克不足而祇有337辆BT坦克和T-26坦克。

战争初期苏军BT坦克祇可对付德军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等超轻型坦克,而面对德军三号和四号坦克却陷入苦战,尤其德国装甲部队指挥装甲冲锋的闪电战技术熟练,经常能把苏军BT坦克队包围消灭,而且德国空军握有制空权,很多BT坦克未到前线就已被德军飞机炸毁,1941年后BT坦克就停产,以集中资源生产T-34坦克

满州战役[编辑]

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但在东亚日军仍在顽抗,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由于T-34坦克等苏军主力武器大多在欧洲而一时仍未能大批运往东亚,但在东亚却早已有大批BT坦克作为提防日军之用而BT坦克又足以战胜日军,故苏军派出的211辆BT坦克再次成为进攻日军的主力,而在实战当中也发现轻巧的BT坦克轻易通过好像大兴安岭等中国东北地区,快速推进令日军防不胜防,日军唯有依靠早已筑好的坚固防线并在防线前方大量放置地雷,例如牡丹江防线曾一度令进攻苏军伤亡惨重,苏军对此派出空军轰炸和用小船把轻巧的BT-7载过乌苏里江以进攻牡丹江防线的侧翼,日军步兵唯有身抱炸药包作自杀式攻击把苏军BT-7炸毁,苏军干脆把BT-7的残骸推入江中成为渡桥令后继的部队过河,之后战斗进入市区,日军步兵和苏军步兵在街道上枪战甚至拼刺刀,8月17日(其实日本已宣布投降)牡丹江城3/4地区已被苏军攻下,日军最后出动满载重炮的装甲列车向苏军开火,苏军一辆BT-7快速冲向此装甲列车并同归于尽,再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日军全军覆没,日本关东军再不能阻挡苏军而祇好投降,满州战役结束。

使用国家[编辑]

BT-7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注脚[编辑]

  • 最先端武器4:装甲兵团,牛顿出版社
  • 兵器第1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