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 User:PkmX 的子页面。

星际争霸
Image:StarCraft.front cover.jpg
星际争霸包装封面
类型即时战略
平台Windows、Mac OS、N64
开发商暴风雪娱乐Windows,PC)
Mass MediaN64
发行商PC - 暴风雪娱乐
N64 - 任天堂
设计师James Phinney
Chris Metzen
系列星海争霸系列
模式单机游戏多人游戏
发行日Windows - 1998年3月31日[1]
Mac OS - 1999年3月
N64 - 2000年6月13日[2]

《星际争霸》英语StarCraft,简称SC)是由暴风雪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制作并于1998年3月31日发行的一款即时战略类游戏[1],为星际争霸系列的第一套游戏。并于1999年3月释出Mac OS版本,隔年6月13日与Mass Medi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合作开发和释出N64版本。[2]《星际争霸》具有三个资料片与一个正在开发的续集──《星际争霸II》。《星际争霸》被设定在26世纪,游戏的故事围绕三个假想的种族展开:TerranZergProtoss

《星际争霸》是1998年最畅销的电脑游戏,于该年卖出150万套[3],而总销售量超过950万套。[4]暴风雪原计划以星际争霸为背景制作一款第三人称射击游戏《星际争霸:幽灵》(StarCraft: Ghost),但2004年5月19日宣布被无限期延期。[5]

游戏内容[编辑]

种族[编辑]

《星际争霸》主要围绕在三个种族:Terran(人族/人类/特伦斯)、Zerg(虫族/异形/泽尔格)与Protoss(神族/神民/婆罗托斯)间的斗争,三个种族皆可被玩家所操纵。除了这三个种族,游戏故事中还提及其它种族的存在,其中以Xel'Naga(萨尔那加)最为著名,在虫族与神族的历史起源与演化扮演重要的角色。

人类(Terran)[编辑]

Terran是一个英文的科幻辞汇,意为“地球的”。[6]在游戏中是一群因重刑被逐出地球与邻近区域,在克鲁普星区(Koprulu Sector)活动的人类的总称,被流放的人类组成了数个政府,并很快地陷入内战。最后,人类联邦(Confederacy of Man)成为该区域最强势的政权,但其残酷且独裁的统治手段令阿克图尔斯·曼斯克(Arcturus Mengsk)所领导的克哈之子(The Sons of Korhal)开始进行反抗,最终取代了几近毁灭的联邦。[7]人类具备高机动性、隐形、可维修的特点,其建筑物不具有建筑空间限制,但在严重损害时会被焚毁。[8]

Image:Zerg Creep.jpg

虫族(Zerg)[编辑]

虫族是由许多被“主宰”(Overmind)统合的生物所组成的集合体,这些生物被选择性地演化成为不同能力的战士,并帮助虫族完成他们得到无穷力量的目标。虫族生物具备寄生、吸收并同化的能力,透过同化高等生物来达到基因的纯净。与人类或神族相反,虫族不使用任何的科技,取而代之的使用他们天生的武器与装甲,且能与其他先进的科技抗衡。虫族在生物上不断的演化、野性与对主宰盲目的奉献,使虫族成为极度可怕且致命的敌人。虫族可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包括外太空。虫族的栖息地中心是一个孵化所(Hatchery)/虫穴(Lair)/虫巢(Hive),且附近蔓延一片称为“Creep”的有机物质,提供虫族生物及幼虫的营养来源,并且能让其生物演化成更强大的型态。[9]

神族(Protoss)[编辑]

相较于具高度适应力的人类与原始的虫族,神族较为保守并有高度发展的科技。神族长久以来自认为是在已知宇宙中最强大的种族。神族的繁殖率并不高,故不能如虫族般提供大量的兵源至战场上,但他们懂得使用机器人科技并结合其所拥有的超能力,制造出高素质的战士。神族起初分裂成多个互相争斗的派系,随后由一名为Khas(或他们称为“带来秩序的人”)的社会学家兼哲学家统一。根据他们古老的传统与祖先的教诲,他们发现称为“Khaydarin”的水晶,此种水晶被用来强化神族天生的心灵连结。Khas也制定了严格的宗教、哲学与社会结构,并命名为Khala,意为“升天之路”(The Path of Ascension)。神族人民抛弃他们传统血腥的派系争斗,对此宗教非常地虔诚,并惧怕违反它所将导致的内斗。神族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The Khalai(发明家与工人)、The Templar(探险家与战士)以及The Judicator(统治者与领导者)。神族拥有极度先进的科技,例如空间传送与能量防护罩。[10]

单位[编辑]

《星际争霸》中三个种族的单位皆是独一无二的,并遵循种族的特性。单位各有不同的攻击方式与能力,因此玩家必须利用不同的战术来发挥该单位的能力。神族具有较高破坏力的单位,并拥有区域性空间传送的能力,但其单位价钱昂贵且移动速度缓慢,促使玩家使用质胜于量的战术[11],神族的武器通常牵涉等离子或超能力的使用,在防御方面则拥有可回复的防护罩科技。相反地,虫族的单位较便宜也有较佳的机动性,但普遍较脆弱,迫使玩家使用以量取胜的战术,虫族的武器多为酸液、爪或刺等攻击方式。[12]而人类单位则提供介于两者之间的平衡,人类使用现代战争常用的武器,例如火炮与核弹。[13]虽然各种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没有绝对的优势。

发展[编辑]

纵使种族特性不同,《星际争霸》里三个种族使用相同的资源以维持经济与建立军队,分别是矿石(Mineral)与高能瓦斯(Vespene Gas)。前者被用以建造或研发所有的单位、建筑物与科技,可利用各种族的工人单位从地图上的矿石晶体采集;而后者被用来建造进阶的单位与建筑,需透过喷发口上建筑精炼厂加以采集。[14]此外,游戏中具有人口限制,各种族具有独特的方式来增加其人口上限数,人类使用传统建筑的补给站(Supply Depot)[15],虫族选择使用飞行单位王虫(Overlord)[16],神族则必须建造水晶塔(Pylon)[17],这三种单位或建筑提供的人口数是相等的,而玩家最高的人口数限制于200人。

游戏中对于虫族与神族的建筑范围也有所规范,虫族的建筑物仅能摆放于紫色有机物质上,此有机物质由某些建筑物所产生,有机物质随着基地而扩张,因此给予玩家更多的空间以建造建筑;神族的建筑物则需被水晶塔柱的电力供应网涵盖,否则建筑物将失去电力及功能。相较之下,人类的建筑显得较自由且具有机动性,特定建筑物具备飞行的能力,在必要时可以移动至别处,其建筑物能建造附属建筑物(Add-on),有别于神族将其视为独立建筑物。[15]三种族的建筑建造方式也不尽相同,人类使用SCV建造建筑物,神族则使用探测机(Probe)放置传送力场,其最大不同点为SCV必须完成整座建筑的建造,而传送力场仅需等待建筑物完成传送,故神族的探测器不必在旁等待。虫族则必须生产工人单位工虫(Drone),再使其演化为建筑物。

单人游戏[编辑]

《星际争霸》单人任务包含三种族战役各一个,每个战役十关,,一共三十个任务。虽然游戏没有硬性限制进行的顺序,但若依照游戏剧情发展应是由人类开始,紧接着是虫族战役,最后则是神族战役。游戏中提供了不同难度的AI对手,尽管玩家不能在游戏中选择难度,所有的战役都将由最简易的电脑开始,随着游戏的进行逐渐增加难度。而在地图编辑器中,玩家能将AI修改为四种难度:简单(easy)、中等(medium)、困难(hard)和疯狂(insane),不同的AI难度设定将改变其建设方式与战术。[18]

多人游戏[编辑]

《星际争霸》可透过四种方式进行多人游戏(括号代表最高支援人数):

  • 暴风雪公司提供的Battle.net多人连线对战平台(8人)
  • IPX(8人)
  • 调制解调器(Modem)连线(2人)
  • 序列埠(Direct Cabal Connection)连线(4人)

游戏中提供多种游戏模式,如正规的摧毁敌方基地和以任务为主的抢旗模式(Capture The Flag,CTF)。《星际争霸》也是少数拥有“spawn”版本的游戏,一套《星际争霸》至多可支援8名玩家,玩家安装时可选择Spawn版本,此版本不需游戏光碟也能进入游戏,但不能进行单人任务,Spawn版本使用与母光碟相同的序号,且只能加入由母序号所开始的游戏。[19]

剧情[编辑]

在《星际争霸》中,玩家扮演三种族中匿名的角色,游戏故事剧情透过游戏手册、游戏内的任务摘要、对话与过场动画呈现。游戏中任务共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节[编辑]

在第一章节中,玩家扮演人类联盟的一名统治者,并负责统治星球Mar Sara,接着加入由阿克图尔斯·曼斯克所领导的克哈之子[20],尔后大多数任务中与身为克哈之子一员的吉姆·雷诺(Jim Raynor)行动。玩家与雷诺尝试在其他人类联邦殖民地被神族攻击时占领Mar Sara,但当雷诺摧毁了联邦被虫族所感染的指挥中心后遭到逮捕。在雷诺被曼斯克的军队救出后,曼斯克使用在Mar Sara上所占领的人类科技试图诱导虫族进入联邦的领地[21],并迫使联邦将军埃德蒙·杜克(Edmund Duke)加入他的阵容,曼斯克并牺牲他的手下──莎拉·凯丽甘(Sarah Kerrigan)诱引虫族进入联邦的主要星球──Tarsonis。[22]雷诺对曼斯克为了得到权力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感到愤怒,带领一支小型的原隶属于Mar Sara的军队离开,而曼斯克最终统治了区域内所有人类,成立人类支配政府(Terran Dominion)。[23]

第二章节[编辑]

第二章节中,玩家扮演一名虫族Cerebrate,一个在虫族主宰控制下负责指挥下层个体的人物。剧情显示凯丽甘并没有被虫族杀死,反而被虫族同化并结合她的超能力进入虫族的基因中,结果造成她呈现更强大的超能力与过人的体力,且她的DNA被完全改变。[24]同时,神族指挥官塔萨达(Tassadar)发现虫族Cerebrate并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杀害,但能透过黑暗圣堂武士的力量将其杀害,塔萨达即与黑暗圣堂武士泽拉图尔(Zeratul)合作,并在Char行星上杀死了一名虫族Cerebrate[25],导致其下属个体陷入混乱,但也造成他短暂地与虫族主宰的心灵连结,虫族主宰便得知神族的母星──艾尔行星(Aiur)的位置。虫族立刻对艾尔行星发动攻势,尽管在神族强力的反抗下,虫族仍成功地进入了星球地表。[26]

第三章节[编辑]

神族执政官──Aldaris与神族政府将塔萨达视为背叛者与和黑暗圣堂武士同谋的异教徒,玩家起初跟随Aldaris保护艾尔行星抵抗虫族的侵略,但在逮捕塔萨达的任务中,玩家转为加入塔萨达。.[27]随后,神族内战爆发,塔萨达、泽拉图尔及其他黑暗圣堂武士合作对抗神族政府,黑暗圣堂武士透过杀害多名虫族Cerebrate证明他们自己的能力,最后双方和解。[28]在雷诺的帮助下,神族军队突破了虫族主宰的外壳,透过塔萨达与其他黑暗圣堂武士的精神力结合,并将飞船撞毁于虫族主宰上,牺牲了自己并摧毁了虫族主宰。[29]

开发[编辑]

暴风雪公司于1995年开始计划《星际争霸》的开发[30],使用魔兽争霸II引擎,并首于1996年E3展公开展示,当时的版本由该团队的首席程序员Bob Fitch所完成,但展示时获得了负面的回应,并被讥为“Warcraft in space”(太空中的魔兽争霸)。[31]随后整个游戏计划被翻修,专注于建立三个差异性大的种族。游戏制作者之一的Bill Roper曾经提到《星际争霸》将会变更魔兽争霸两个阵营的设计,允许玩家创造独一无二的策略,并利用不同的策略来对付其他两个种族。[32]1997年,一个新版本的《星际争霸》被公开,获得了较多正面的评价。

然而,开发中的《星际争霸》仍然遭遇许多技术性的问题,故Bob Fitch重新设计魔兽争霸2引擎,使得原先许多设计师期望达到的目标(如隐形与遁地)能在游戏中实现,接着透过事先渲染完成的角色与背景图像改善游戏品质,并将游戏视角从上视角改为45度的立体斜向视角。此外,《星际争霸》使用了由暴风雪公司的作曲家Jason Hayes与Derek Duke所制作的高品质音乐,并聘请了专业的配音员。[33]

《星际争霸》的开发进度仍然落后,加上释出日期的延后,一群在官方论坛上的星际争霸迷称自己为“Operation: Can't Wait Any Longer”(即“不能再等下去行动”)尝试从位于加州欧文暴风雪公司总部取得Beta测试版本[34],虽然这项行动并没有成功,但开发者将这个团体的名称做为游戏内加速生产单位速度的作弊码[35],并在游戏制作群中感谢这个团队的努力。[36]最终,《星际争霸》于1998年3月31日释出[1],随后于1999年和2000年推出麦金塔与N64版本。[2]

资料片与其他版本[编辑]

《星际争霸》发布前,暴风雪公司开发以共享软件方式发布的游戏试玩版,并取名为“Loomings”,包含三个任务及一个教学任务,任务剧情设定在被虫族攻击的人类殖民地,作为《星际争霸》剧情的前传。[37]《星际争霸》也带有一个附属战役──Enslavers,包含五个人类与神族任务,故事背景发生于人类背叛者尝试控制一名虫族Cerebrate,并被人类与神族追缉。Enslavers也是《星际争霸》地图编辑器的范本,展示许多编辑器的功能。[38]

资料片[编辑]

《星际争霸》的第一个资料片──Insurrection于1998年7月31日释出,由Aztech New Media制作,在暴风雪公司的核准下发行。[39]Insurrection设定在《星际争霸》手册内提到的人类殖民地,描述一群人类殖民者及神族舰队与虫族所发生的战斗。Insurrection并没有获得许多正面的回应,被批评缺乏原作的品质。[40]Insurrection发行数个月后,第二个资料片──RetributionStardock的制作下释出,在暴风雪公司的同意下由WizardWorks Software发行[39],Retribution陈述三个种族为了取得位于人类领地的水晶所引发的战斗。此资料片也没有得到相当高的评价,仅被认为是普通但具挑战性的。[41]随后,暴风雪公司宣布一个新的官方资料片──《星际争霸:母巢之战》将承续原作的剧情,并由暴风雪公司与Saffire共同开发,于1998年11月30日及1999年3月分别在美国与欧洲发行。[42][43][44]

任天堂64[编辑]

2000年,《星际争霸64》(StarCraft 64)在任天堂64(N64)平台上释出,此版本由暴风雪公司与Mass Medi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合作开发。它包含了所有《星际争霸》与资料片《星际争霸:母巢之战》的任务,以及N64版本独有的任务,例如两个不同的教学任务与隐藏任务──Resurrection IV。[45]Resurrection IV背景设定于母巢之战的结尾,描述吉姆·雷诺(Jim Raynor)拯救被虫族绑架的阿列克谢·斯图科夫(Alexei Stukov),其中《星际争霸:母巢之战》的任务必须使用N64 4MB扩充卡(Expansion Pak)才能运行。[46]《星际争霸64》并不如PC版本般的受欢迎,且缺乏多人连线的能力及任务中的语音,过场动画也被缩短。暴风雪公司曾经考虑将《星际争霸》移植至Sony PlayStation上,但后来改在N64上发行。[47]

评论[编辑]

评论
评论媒体 分数
Allgame 4.5/5(PC、Mac)[48]
GamePro 4.5/5(PC、Mac)[49]
4.5/5(N64)[50]
Game Revolution B(PC、Mac)[51]
GameSpot 9.1/10(PC、Mac)[52]
8.4/10(N64)[45]
IGN 9.5/10(PC、Mac)[53]
7.7/10(N64)[54]
PC Gamer(英) 92%(PC、Mac)[55]
PC Zone 8.8/10(PC、Mac)[56]
合计的评论
评论媒体 分数
Metacritic 88%(PC、Mac)[55]
80%(N64)[57]
Game Rankings 93%(PC、Mac)[58]
73%(N64)[59]
MobyRank 92%(PC、Mac)[60]
80%(N64)[61]
奖项
Greatest Game of All Time - Gamespot[62]
Game of the Year - AIAS[63]
Game of the Year - Computer Gaming World[63]
Game of the Year - PC PowerPlay[63]
RTS Game of the Year - PC Gamer[63]
Strategy Game of the Year - Games Domain[63]

《星际争霸》于1998年3月31日全球同步发行,为当年销售量最好的PC游戏,销售量达150万套。[3]十年内总销售量达到950万套。[4]自从《星际争霸》发行,暴风雪公司表示其经营的Battle.net线上多人对战平台使用率成长800%。[64]

正面评论[编辑]

《星际争霸》获得不少佳评,当时的评论家认为这款游戏或许没有明显的跳脱即时战略游戏的本质,但它是目前为止少数能符合这个“公式”的游戏,意即在同样的规格下能做到最好。[52][49]此外,《星际争霸》首创使用三个独特且平衡的种族取代以往两个相似的阵营也被许多评论家赞赏[53],Gamespot曾以“避开了那个困扰著每个同类型游戏的问题”(avoid the problem that has plagued every other game in the genre)赞扬这个特点。[52]许多评论媒体也称赞伴随于游戏的故事背景,而多人连线的部分也有许多正面的评价。《星际争霸》获得了数项荣誉,IGN与Gamespot将它列入史上最佳的游戏(Greatest Game of All Time)之一。[62][65][66]暴风雪公司表示,《星际争霸》一共得过37个奖项。[63]

负面评论[编辑]

尽管在当时,《星际争霸》的绘图、配音与音效各方面备受好评[48],但后期的评论中提及它的绘图品质并不能与后期的游戏相比[53],其中游戏里人工智能(AI)寻找路径的方式也备受批评,PC Zone曾批评开发者无能开发出一个有效率的路径搜寻(pathfinding)系统是在“即时战略中最容易激怒玩家的部分”(the single most infuriating element of the real-time strategy genre)。[56]部分评论家也批评种族间的建筑结构过于相似,以及游戏的允许玩家快攻(rush)的设计[51],故暴风雪公司在后期的更新中努力修正快攻的平衡性,而N64版本普遍得到的分数较PC版本低,且被批评其粗劣的画质,但某些评论家也赞扬N64版本上善用控制键的功能以及保留原始的音质。[50][45][54]

其它[编辑]

美籍宇航员 Daniel T. Barry 曾经将一套《星际争霸》随着航天飞机计划STS-96带入太空中,经过了绕行地球153次的飞行后,这套《星际争霸》被放置于暴风雪公司总部。[67]

电子竞技[编辑]

在《星际争霸》释出后,在韩国一共售出至少450万套[68],使得它在韩国的名气快速上升,建立了一个成功的职业竞技环境。韩国的《星际争霸》职业比赛在专注于游戏的三个电视频道上现场转播,且职业玩家在媒体上被当作名人,并获得电视公司的签约、赞助与比赛奖金。其中林遥焕임요환SlayerS_`BoxeR`)具有接近50万人的仰慕者[69],而另外一名昵称为Red_NaDa的选手表示他于2005年在比赛中共赚进20万美金。[70]

相关产品[编辑]

玩具与桌上游戏生产商曾经以《星际争霸》为主题生产了数种产品,包括:

  • 《星际争霸》人物与单位的缩小版搜集品,由ToyCom负责生产。[71]
  • 1/30的人类陆战队(marine)与虫族刺蛇(hydralisk)模型,由Academy Plastic Model生产。[72][73]
  • StarCraft: The Board Game,由暴风雪公司与Fantasy Flight Games合作生产的桌上型游戏。[74]
  • StarCraft Adventures,暴风雪公司授权Wizards of the Coast制造的桌上型游戏。

小说[编辑]

《星际争霸》的剧情曾被编写为数本小说。第一本小说──Uprising,由暴风雪公司员工Micky Neilson所著,作为《星际争霸》剧情的前传。[75]其它的小说如Jeff Grubb的《Liberty's Crusade》[76]与Aaron Rosenberg's的《StarCraft: Queen of Blades》[77]则由不同的观点描述主要剧情。在2007年BlizzCon中,《星际争霸》的创作人Chris Metzen表示他希望能将《星际争霸》及其资料片的内容以小说的方式编成一个文字为主的故事。而后期的小说,例如Gabriel Mesta的《Shadow of the Xel'Naga》[78]及Christie Golden的《StarCraft: The Dark Templar Saga》[79]扩张了故事线,并建立了《星际争霸II》的故事设定。

参见[编辑]

  1. ^ 1.0 1.1 1.2 StarCraft's 10-Year Anniversary: A Retrospective. 暴风雪娱乐. [2008-03-31]. 
  2. ^ 2.0 2.1 2.2 StarCraft 64. IGN. [2008-04-19]. 
  3. ^ 3.0 3.1 StarCraft Named #1 Seller in 1998. IGN. 1999-01-20 [2006-08-19]. 
  4. ^ 4.0 4.1 Introduction to Vivendi games (PDF). Vivendi: 4. June 2006 [2006-11-26]. 
  5. ^ Blizzard Postpones StarCraft: Ghost Indefinitely. GameSpy. 2006年3月24日 [2006-03-25]. 
  6. ^ 人類名稱(Terran)意義. [2008-06-29]. 
  7.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 Chronicle: The Emperor and his Dominion. 《星海爭霸:怒火燎原》手冊. 暴风雪娱乐. 1998: 8. 
  8. ^ Terran 概觀. [2008-06-29]. 
  9. ^ Zerg 概觀. [2008-06-29]. 
  10. ^ Protoss 概觀. [2008-06-29]. 
  11.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Protoss Conclave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12.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Zerg Swarm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13.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The Terran Dominion - Units and Structures. GameSpot. [2008-04-18]. 
  14. ^ General Strategy: Resources. Battle.net. 暴风雪娱乐. [2008-04-18]. 
  15. ^ 15.0 15.1 Terran Basics. Battle.net. 暴风雪娱乐. [2008-04-16]. 
  16. ^ Zerg Basics. Battle.net. 暴风雪娱乐. [2008-04-16]. 
  17. ^ Protoss Basics. Battle.net. 暴风雪娱乐. [2008-04-16]. 
  18. ^ StarCraft - StarEdit Tutorial. CreepColony.com. 2007-06-24.  已忽略文本“accessdate-2008-04-16” (帮助)
  19. ^ Underwood、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与Jeffrey. Multiplayer Games: Spawned Games. 《星海爭霸》手冊. 暴风雪娱乐. 1998年: 第11页 (英文). 
  20.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节,任务三:Desperate Alliance (英文).  文字稿.
  21.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节,任务七:The Trump Card (英文).  文字稿.
  22.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节,任务九:New Gettsyburg (英文).  文字稿.
  23.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一章节,任务十:The Hammer Falls (英文).  文字稿.
  24.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节,任务四:Agent of the Swarm (英文).  文字稿.
  25.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节,任务七:The Culling (英文).  文字稿.
  26.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二章节,任务十:Full Circle (英文).  文字稿.
  27.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节,任务五:Choosing Sides (英文).  文字稿.
  28.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节,任务九:Shadow Hunters (英文).  文字稿.
  29. ^ 暴风雪娱乐. 星海爭霸. 1998. 第三章节,任务十:Eye of the Storm (英文).  文字稿.
  30. ^ Early Alpha. The Evolution of StarCraft. StarCraft Legacy. [2008-01-08]. 
  31. ^ Keighley, Geoff. Eye Of The Storm: Behind Closed Doors At Blizzard. GameSpot. [2006-08-19]. 
  32. ^ Dulin, Ron. StarCraft Preview. GameSpot. 1996-05-01 [2008-04-18]. 
  33. ^ Giovetti, Al. Interview with Bill Roper. The Computer Show.com. 1997年1月1日 [2006-08-19]. 
  34. ^ The Official CWAL FAQ. Operation CWAL. 2004年2月20日 [2006-08-21]. 
  35. ^ Kasavin, Greg. StarCraft Strategy Guide: Cheat Codes - The Spoils of War. GameSpot. [2008-04-16]. 
  36.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与Jeffrey. Credits. 《星海爭霸》手冊. 暴风雪娱乐. 1998年: 第95页 (英文). 
  37. ^ StarCraft - PC Demo. 暴风雪娱乐. [2008-04-19]. 
  38. ^ Underwood, Peter; Roper、Bill、Metzen、Chris、Vaughn与Jeffrey. The Campaign Editor. 《星海爭霸》手冊. 暴风雪娱乐. 1998年: 第24页 (英文). 
  39. ^ 39.0 39.1 Official StarCraft FAQ at Battle.net. [2007-07-19]. 
  40. ^ Kasavin, Greg. Insurrection: Campaigns for StarCraft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08-26 [2007-11-29]. 
  41. ^ PC Game Reviews: StarCraft: Retribution. GameGenie. [2007-11-29]. 
  42. ^ Chen, Jeffrey. StarCraft: Brood War review. IGN. 2002-06-07 [2007-11-04]. 
  43. ^ Saggeran, Vik. StarCraft: Brood War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12-23 [2007-11-04]. 
  44. ^ StarCraft: Brood War for MAC. GameSpot. [2007-11-29]. 
  45. ^ 45.0 45.1 45.2 Fielder, Joe. StarCraft 64 for Nintendo 64 Review. GameSpot. 2000-06-12 [2008-01-10]. 
  46. ^ StarCraft Needs Some Expansion. IGN. 1999-11-16 [2006-08-19]. 
  47. ^ StarCraft on PlayStation?. IGN. 1998-04-06 [2006-08-19]. 
  48. ^ 48.0 48.1 House, Michael L. StarCraft: Review. Allgame. [2008-04-18]. 
  49. ^ 49.0 49.1 Olafson, Peter. Review: StarCraft for PC. GamePro. 2000-11-24 [2008-01-09]. 
  50. ^ 50.0 50.1 Review: StarCraft for N64. GamePro. 2000-11-24 [2008-01-10]. 
  51. ^ 51.0 51.1 StarCraft Review. Game Revolution. 1998年4月 [2008-01-09]. 
  52. ^ 52.0 52.1 52.2 Dulin, Ron. StarCraft for PC Review. GameSpot. 1998-04-15 [2008-01-09]. 
  53. ^ 53.0 53.1 53.2 Chick, Tom. StarCraft. IGN. 2000-06-02 [2006-08-19]. 
  54. ^ 54.0 54.1 Boulding, Aaron. StarCraft 64 Review. 2000-06-09 [2008-01-10]. 
  55. ^ 55.0 55.1 StarCraft: PC 1998 Reviews. MetaCritic. [2008-01-09]. 
  56. ^ 56.0 56.1 StarCraft review. PC Zone. 2001-08-13 [2008-01-09]. 
  57. ^ StarCraft N64 2000 Reviews. MetaCritic. [2008-01-10]. 
  58. ^ StarCraft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1-09]. 
  59. ^ StarCraft 64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8-01-12]. 
  60. ^ StarCraft for Windows. MobyGames. [2008-01-09]. 
  61. ^ StarCraft for Nintendo 64. MobyGames. [2008-04-18]. 
  62. ^ 62.0 62.1 The Greatest Games of All Time. GameSpot. 1998 [2008-09-01]. 
  63. ^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Developer Awards. 暴风雪娱乐. 2006-01-01 [2006-08-19]. 
  64. ^ 暴風雪娛樂 Press Release. Bloomberg.com. 1999-02-04 [2006-08-20]. 
  65. ^ IGN's Top 100 Games. IGN. 2003-01-01 [2006-08-18]. 
  66. ^ StarCraft In Space. 暴风雪娱乐. [2008-04-23]. 
  67. ^ Olsen, Kelly. South Korean gamers get a sneak peek at 'StarCraft II'. USA Today. 2007-05-21 [2008-01-09]. 
  68. ^ Cho, Kevin. Samsung, SK Telecom, Shinhan Sponsor South Korean Alien Killers. Bloomberg.com. 2006-01-15 [2006-08-18]. 
  69. ^ Rossignol, Jim. Sex, Fame and PC Baangs: How the Orient plays host to PC gaming’s strangest culture. PC Gamer(英). 2005-04-01 [2006-08-20]. 
  70. ^ "Blizzard tackles toys". IGN. September 1998 [2007-07-08]. 
  71. ^ 1/30 scale Terran marine model by Academy. Hobby Outlet. [2007-07-08]. 
  72. ^ 1/30 scale Zerg hydralisk model by Academy. Hobby Outlet. [2007-07-08]. 
  73. ^ Wilson, Kevin. Playtest in Minneapolis at the Source on 6/16/06. Boardgame Geek. 2006-06-13 [2006-08-19]. 
  74. ^ StarCraft: Uprising (eBoo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75. ^ StarCraft: Liberty's Crusade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76. ^ StarCraft: Queen of Blades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77. ^ StarCraft: Shadow of the Xel'Naga (Mass Market Paperback). Simon & Schuster. [2007-12-02]. 
  78. ^ StarCraft: The Dark Templar Saga trilogy interview with Christie Golden. Blizzplanet. 2007-04-02 [2007-12-02]. 

外部链接[编辑]

Template:暴风雪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