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毅
萬毅 萬允和[1]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 |
任期 1959年4月—1959年9月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字 | 頃波 |
出生 | 1907年8月8日 清朝奉天省金州四十里堡村(日租關東州) |
逝世 | 1997年10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90歲)
籍貫 |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 |
民族 | 滿族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鄭怡 |
著作 | 《萬毅將軍回憶錄》 |
獲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195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8年)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
服役 | 東北軍 國民革命軍 八路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
服役時間 | 1925年-1959年 |
軍階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年) |
學歷
|
萬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原名萬允和,字頃波,男,滿族,遼寧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生平
[編輯]早期投身東北軍
[編輯]萬毅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田地被日本人以修公路為由占據,1914年隨父母移居金州縣城,先後入金州公學堂、私塾讀書3年。早年曾在大連一家錢莊當童工,後在奉天省財政廳征榷科當雇員。1925年3月,考入東北軍軍士教導隊第四期步兵科學習。半年後畢業,經同學介紹,到天津的東北陸軍第一、第三聯軍司令部副官處文書股當上士,不久調任少尉、中尉兵站員。1926年春,萬毅通過考試被錄用在第三、第四方面軍(司令張學良)副官處任少尉副官。他先後任中尉、上尉、少校副官、少校軍械官等職[2]:185。
1928年年底,經過黃顯聲點撥,萬毅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九期學習。1930年6月,萬毅在東北陸軍講武堂以名列該期學員考核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張學良獎給的懷錶一塊、指揮刀一把。隨後被分配到東北陸軍第二十旅擔任少校團附,加入中國國民黨[3]。1930年11月,張學良就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萬毅隨同去南京,任張學良臨時副官處的副官。此後,改任張學良衛隊統帶部步兵總隊第三隊一營少校營長。九一八事變後,隨部隊撤入關內。1933年,改任東北軍105師二旅四團營長[2]:186。
1934年,隨軍到鄂豫皖地區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擔任三旅七團中校團附。1935年8月,到陝甘地區被任命為駐騎兵第三十五師聯絡參謀。在此期,萬毅結識中共組織派赴東北軍進行統戰工作的劉瀾波等人,開始同情中共革命主張。1936年1月起,任東北軍第109師第627團中校團長,是當時東北軍最年輕的團長[2]:187(1933年3月呂正操升任團長間更為年輕)。同年加入抗日同志會,11月任第627團的抗日青年團榮譽團長,支持和掩護中共黨員在該團秘密開展工作[2]:190。西安事變中,萬毅率部向渭南前線開進,準備抵禦國民政府進攻西安的軍隊。1937年2月,被軍長繆澄流懷疑為共產黨員而被關押[2]:191。
參加抗日戰爭
[編輯]1937年10月獲釋後,任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112師第672團上校團長,投身江陰要塞保衛戰[4]。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全團戰沒,隻身倖免。1938年1月,任第112師第334旅第667團上校團長[2]:193。春節過後,經劉瀾波介紹,張文海、谷牧奉中共中央長江局委派,考察發展萬毅入黨問題。同年3月,經張、谷二人介紹,萬毅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特別黨員[5]。之後,隨部隊進駐連雲港地區。從5月至7月,率部在孫家山進行了陣地防禦和反突擊戰。並與第672團一起進行了大桅尖戰鬥。兩次戰鬥擊退了日軍的進攻,給日軍以極大打擊,保衛了連雲港[6]。同年10月中旬,又轉戰蘇皖地區,襲擊了合肥機場。12月,率部夜襲宿遷城[7]。
1939年3月,萬毅隨五十七軍抵達魯南,開展對日游擊戰爭。1940年春,擔任第111師第333旅代旅長[2]:197。1940年夏,因李亞藩(原為繆澂流的副官長,後任日本支持的興亞建國軍魯蘇地區總司令)勾引,333旅666團1營2連連長王明德、機槍連連長郝繼賢率領兩個連投向贛榆縣桃林鎮的偽軍。繆澂流乃同第57軍副軍長朴炳珊決定和日軍講和,通過與日軍鷲津師團談判,1940年9月達成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密約。萬毅和師長常恩多聞訊,於同年9月22日率部發動「九二二鋤奸」,扣押了副軍長朴炳珊以下全體人員,繆澂流逃脫[8]。
1941年2月17日,被第111師第331旅旅長孫煥彩逮捕,關在魯蘇戰區監獄[2]:200。1942年8月,在蔣介石密令處決的前夕,從監禁地逃出,進入中共山東根據地,找到黨組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8月3日,常恩多與郭維城發動東北軍111師脫離國民革命軍建制,改稱「東北挺進軍」。由於事前缺少組織,部隊陸續譁變。常恩多在率領剩餘部隊向八路軍根據地開進的途中病逝。9日,部隊進入山東根據地,仍稱第111師。萬毅被山東分局派往這支投共隊伍,負責領導改造這支舊軍隊的工作,任代理師長[9],郭維城任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111師正式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萬毅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山東分局原書記朱瑞稱讚他是「不死的吉鴻昌」[10]。依照毛澤東《關於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的報告中關於選舉東北幹部的意見[11],萬毅當選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12]。
第二次國共內戰
[編輯]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東北挺進縱隊司令員,奉命由山東率先開赴東北[2]:208,指揮所部「清匪反霸」、發展武裝,克服天寒地凍、缺衣少糧、武器彈藥不足等困難,連續轉戰於南起瀋陽、北至吉林、長春,東起通化,西至法庫廣大地區,至1946年初使所部由初入東北時的3500餘人迅速發展到14000餘人。1946年1月起,任中共吉遼省委副書記、吉遼(東滿)軍區副司令員、第七縱隊司令員。1946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領部隊先後參加四平戰役、三下江南戰役[2]:213。1947年5月,改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在東北1947年夏季戰役中,同司令員李天佑指揮第一縱隊攻占公主嶺等地,隨後進攻四平失利[13]。1948年3月,指揮部隊再次進攻四平,最終攻占四平。
1948年3月,在遼陽地區成立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吳瑞林任副司令員,唐凱任副政治委員,下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師[14]。9至10月間,第五縱隊參加遼瀋戰役,先在彰武東南及西南地區阻擊國軍廖耀湘兵團西援錦州,爾後協同兄弟部隊圍殲廖兵團於黑山以東地區。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五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萬毅任軍長。11月至1949年1月,參加平津戰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繼而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攻占國軍供應基地豐臺,同兄弟部隊一道完成對北平的包圍[15]。1949年4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萬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2]:223。1950年5月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炮兵司令部司令,7月改任東北邊防軍炮兵司令部司令,10月兼任軍委炮兵第一副司令,1951年4月兼任炮兵學校校長[2]:224。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3年9月,任解放軍總參謀部兵器裝備計劃部部長[2]:225。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當時授銜中將中唯一一名中共中央委員會成員[17]。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再次當選為中共候補中央委員。1958年5月,兼任國防部第五部部長,負責研究特種武器裝備[2]:227。9月起,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59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2]:228。同時,萬毅還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8]。
1959年萬毅在廬山會議期間,因於7月22日發言支持彭德懷的意見書而受株連,被撤銷了幾乎所有職務(只保留中央候補委員)[19]。1960年4月下放任陝西省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60年11月至1966年3月任陝西省林業廳副廳長。1966年3月起任陝西省農林廳副廳長[2]:230。「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1月至1973年11月被關押[2]:231。1977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顧問。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1979年11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布為其平反[2]:232。
1982年,萬毅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5年7月起按正大軍區職待遇。1985年9月,請退中顧委職務[20]。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21]。
參考文獻
[編輯]- ^ 万毅. 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編審委員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編撰委員會 (編).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 第13卷.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65-6618-6.
- ^ 萬毅. 万毅将军回忆录.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8: 12. ISBN 7-80136-221-7.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江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江阴文史资料 第10辑. 1989: 44-50.
- ^ 谷牧. 谷牧回忆录.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9: 56. ISBN 978-7-5073-2694-9.
- ^ 孫連仲,劉斐 等著. 徐州会战.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5: 321-323. ISBN 978-7-5034-6303-7.
- ^ 汪新. 烽火忆抗战.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16: 122. ISBN 978-7-5075-4442-8.
- ^ 常連霆主編; 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共山东编年史 第3卷.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5: 282–287. ISBN 978-7-209-08861-9.
- ^ 張德良; 周毅. 东北军史. 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7: 560–565. ISBN 7-5610-0149-5.
- ^ 鄭建英. 朱瑞传.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4: 301. ISBN 7-5073-0236-9.
-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泽东文集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427. ISBN 7-01-001831-6.
- ^ 李忠傑、李明華 主編 (編).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 612. ISBN 978-7-5098-3347-6.
- ^ 王成斌等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3.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224–225. ISBN 7-5065-0918-0.
- ^ 劉統.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426. ISBN 978-7-208-14616-7.
- ^ 張明金; 趙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 360–362. ISBN 978-7-5033-1940-2.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476. ISBN 978-7-5065-5401-5.
- ^ 歐陽青.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濟南: 黃河出版社. 2008: 399. ISBN 7-80152-924-3.
- ^ 王戰英; 宋學文編著. 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4: 8. ISBN 7-5080-0485-X.
- ^ 《彭德懷傳》編寫組. 彭德怀传.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5: 392. ISBN 978-7-80092-103-2.
- ^ 关于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 1985-09-16 [2018-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5).
- ^ 星火燎原編輯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159. ISBN 7-5065-5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