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中展現了中、印所主張的兩國邊界,其中的實線較為接近於兩國邊境實際控制分界。

邊境實際控制線(英語:Line of Actual Control),常簡稱為實際控制線(LAC),是指中國印度當前實際控制地區分界線。「實際控制線」一詞在1993年和1996年簽署的中印協定中獲得了法律承認。但對其具體確切的位置,兩國並未達成共識。[1]

名稱[編輯]

實際控制線一詞由中國在1959年的中印邊界交涉中率先提出,是對中印邊界現狀的描述,它並非兩國武裝力量實際到達的界線,有兩種常見說法使用術語「實際控制線」。從狹義上講,它僅指兩國邊界西部(阿克賽欽-拉達克)的控制線,有時也包括巴里加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它也包括中段實際控制線和東段麥克馬洪線,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印度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事實上的有效邊界。按照中國的解釋,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而在中印邊界西段則是1956年版中國全圖畫出的那條邊界線。印度方面接受了這一提法,但對實際控制線的具體位置,兩國的認識從未一致過,因此直到今天,實際控制線仍在理清中。[2]

歷史[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959年10月24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在給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一封信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3]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聲明自11月22日北京時間零時起中國軍隊單方面全線停火;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北20公里之外,脫離雙方軍事接觸。[4]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第6條提到「本協定所提及的實際控制線不損及各自對邊界問題的立場」。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規定「任何一方的任何活動都不得超越實際控制線」。

2005年雙方簽署的《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第九條規定「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應嚴格尊重和遵守實際控制線,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中印聯合工作小組和中印外交和軍事專家小組應根據一九九三年九月七日和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簽署的協定繼續工作,包括澄清實際控制線和落實建立信任措施。」

西段爭議邊界

位置[編輯]

乃堆拉-則里拉-巴塘拉-多卡拉一線

該線的長度為4057公里,包括三個部分[5]

  • 中段(中國西藏阿里與印度東部的喜馬偕爾邦和北阿坎德邦接壤);

事件[編輯]

  • 2013年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2013年,印度和中國軍隊在斗拉特別奧里地東南30公里處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對峙。最終中國和印度軍隊撤回,以換取印度同意拆除斗拉特別奧里地以南250公里的楚馬要塞附近的一些軍事設施,中方認為這些設施具有威脅性。
  •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雙方一度進入軍事對峙,並數次發生肢體衝突,造成雙方人員傷亡。這種情況持續至2021年2月11日,第九輪軍長級會談之後,中印兩軍始達成脫離接觸。脫離接觸之後的2月19日,中國中央軍委公布了此前在6月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中犧牲的戰士名單,並追授名譽。

參考文獻[編輯]

  1. ^ Line of Actual Control: Where it is located, and where India and China differ. [3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2. ^ India-China Border Dispute. GlobalSecurity.org. [202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3. ^ Hoffman, Steven A. India and the China Cri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80 [2020-06-17]. ISBN 9780520301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4.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4. 
  5. ^ Jeff M. Smith. The China-India Border Braw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06-24 [2017-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