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又名中共九大
日期1969年4月1日 (1969-04-01)-24日
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人民大會堂
主持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
參與者中共九大代表:1512人
主要內容選舉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九大,於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1]。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國2200萬黨員。

會議準備[編輯]

1969年1月中央決定起草九大政治報告,主要是陳伯達起草,起草小組成員還包括張春橋姚文元。1969年3月12日毛澤東主持討論過陳伯達起草的初稿,毛澤東說[2]:政治報告只提劉少奇,其他不提;不要那麼吹,列寧才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現在還是帝國主義時代,所以不能提三個里程碑(指把毛澤東思想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報告主要是鼓氣,但要講點困難;要提出矛盾來,講清為什麼要搞文化大革命。發明火、發明蒸汽機,是兩次文化大革命,我們的文化大革命比這兩次小得多,過幾年,連印象都沒有了,何必那樣吹?會議決定由張春橋、姚文元執筆重新起草九大政治報告。3月31日九大召開前一天,毛澤東在送審的修改第三稿上批示[2]:「林彪同志:又看了一遍,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把第四節與第三節對調一下,末尾一小節當作第五節。這是郭沫若同志提出來的,我覺得這個意見較好。是否可以,請你酌定。並告張、姚二同志。」最終定稿的九大政治報告的題目就是《團結起來 爭取更大的勝利》,包括:

  • 第一部分談論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準備,這一部分從八屆十中全會開始,梳理了繼續革命理論提出的過程。
  • 第二部分講文化大革命的具體過程。
  • 第三部分是認真搞好鬥批改,是針對現實中間較為突出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 第四部分是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政策,這是針對當時較為顯著的幹部和知識分子問題的政策。
  • 第五部分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後勝利,
  • 第六部分關於黨的整頓和建設,都是講當時最為迫切的政治生活前景問題。
  • 第七部分講對外關係
  • 最後一部分號召團結起來去爭取勝利。

由於中共九大召開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相當多的原八屆中央委員仍處於被審查、被監禁的狀況而未能出席大會,多數代表由革命委員會同各造反組織的領導協商決定或上級指定。

會議經過[編輯]

毛澤東在九大開幕式上,1969年4月1日。

毛澤東主持開幕式並致開幕詞,林彪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報告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核心,全面肯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批判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3]

大會通過了上述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九大通過的新黨章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4]林彪「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進了總綱[5],取消了一些黨員的權利和組織機構,取消了黨員的預備期,取消了中央書記處,取消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等機構。

大會選舉出中央委員170人、候補中央委員109人,其中原八屆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只有53人。[3]

大會機構[編輯]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名單

(共176人)

毛澤東主席 林 彪副主席
周恩來 陳伯達 康 生 江 青 張春橋 姚文元 謝富治 黃永勝 吳法憲 葉 群 汪東興 溫玉成
董必武 劉伯承 朱 德 陳 雲 李富春 陳 毅 李先念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于會泳 王 體 王 震 王世藩 王進喜 王克京 王秀珍 王秉璋 王洪文 王效禹 王淮湘 王景升 王輝球 王超柱 馬 毅 馬福全 孔石泉 韋國清 天 寶 毛澤仁 鄧子恢 鄧穎超 龍書金 田華貴 皮定均 劉 豐 劉興元 劉慶棠 劉均益 劉賢權 劉建勛 劉格平 劉盛田 劉錫昌 華國鋒 華銀鳳 孫秀蘭 孫淑琴 買仁虎 江禮銀 年四旺 馮全民 朱光亞 任 榮 許世友 杜 平 邱會作 楊育才 楊春甫 楊桂芳 楊得志 吳 濤 吳 德 吳金全 吳學珍 汪家道 肖勁光 李大章 李天佑 李四光 李玉英 李再含 李守林 李作鵬 李定山 李桂英 李雪峰 李瑞山 李德生 呂玉蘭 宗希雲 冼恆漢 周建人 周麗琴 金祖敏 羅錫康 鄭維山 張日清 張雲逸 張達志 張生堂 張世忠 張江霖 張西挺 張體學 張連友 張國華 張泗洲 張恆雲 張英才 張耀祠 張富貴 張鼎丞 陳 郁 陳士榘 陳永貴 陳代富 陳愛娥 陳敢峰 陳錫聯 胡世全 胡良才 胡修道 南 萍 范文瀾 姚連蔚 映 宗 袁昇平 浩 亮 徐海東 徐道義 徐景賢 聶元梓 唐岐山 唐金枝 殷維臣 顧阿桃 錢學森 尉鳳英 梁興初 康健民 郭沫若 寇秋枝 曹軼歐 曾 山 曾紹山 曾思玉 曾雍雅 彭 沖 彭貴和 黃成連 黃象和 韓先楚 程世清 舒積成 粟 裕 董明會 隆光前 解學恭 謝家塘 賽福鼎 黎 原 樊孝菊 蔡 暢 蔡協斌 蔡樹梅 滕代遠 滕海清 潘天福 潘復生 譚甫仁 魏秉奎

會議評價[編輯]

這次大會後來被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定性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6]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共“九大” 轶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0). 
  2. ^ 2.0 2.1 《毛澤東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
  3. ^ 3.0 3.1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新華社. 2007-08-28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4. ^ 劉穎. 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重大决策及其影响.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09-09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寫進總綱 
  5. ^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資料庫.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其中黨章把林彪作為「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入總綱 
  6.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81-06-27 [201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參見[編輯]

前任: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第九次
繼任: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