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二十大工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二十大工業國
Group of Twenty
G20 map.png
  G20成員國
  由歐盟代表的國家
  永久受邀國
簡稱G-20、G20、二十大工業國
成立時間1999年9月26日,​23年前​(1999-09-26
創始人七大工業國組織, 保羅·馬丁
類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
會員
目標促進已工業化和新興工業國家之間就有關全球經濟穩定性的關鍵議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註 1][1]
網站g20.org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二十大工業國(英語:Group of Twenty縮寫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6日在德國柏林成立,由七國集團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七個重要經濟體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印度尼西亞澳洲)及歐洲聯盟組成。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

歷史[編輯]

二十大工業國建立於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後,是19個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以及歐盟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之論壇,每年部長們聚在一起討論全球經濟、財政和金融問題,常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華盛頓之年會套著開。二十大工業國建立最初由八大工業國組織財政部長於1999年9月在美國首都華府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二十大工業國中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各佔一半,結構相對平衡。二十大工業國的GDP總量佔全球GDP的85%,貿易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0%以上,人口佔全球人口的2/3。二十大工業國是論壇,沒有秘書處之類常設執行機構。

二十大工業國從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美國作為2008年首次峰會東道主,提議參照七國/八國集團模式建立峰會協調人機制;各國任命一個二十大工業國之協調人,直接對各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負責,任務是籌備峰會、起草峰會文件、協調立場等。經過幾個月緊張籌備,二十大工業國於2008年11月中旬在華盛頓召開第一次峰會,議題是合作應對金融危機,防止全球金融體系崩潰[2]:12。隨著二十大工業國的架構日漸成熟,並且為了反映新興工業國家的重要性,二十大工業國成員國的領導人於2009年宣佈該組織將取代八國集團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3]

領導人峰會[編輯]

因應2007年到2010年的經濟危機,20國集團從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以商討對策,並從2009年起每年舉行一次峰會。峰會的另一個目的是糾正過往有關環球經濟的會議和管理中沒有包含新興工業國家的局面。

2020年3月26日,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二十大工業國特別峰會以遠程視訊會議的形式召開,這是二十大工業國歷史上首次遠程視訊會議。二十大工業國成員國領導人和特別受邀的約旦新加坡瑞士以及東協輪值主席國越南非盟輪值主席國南非海合會輪值主席國阿聯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輪值主席國盧安達等國領導人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4]

屆次 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主辦場地 主辦國領導人
第1次峰會 2008年11月8日至9日[5]  美國 華盛頓特區 國立建築博物館 喬治·沃克·布希
第2次峰會 2009年4月2日[5]  英國 倫敦 倫敦展覽中心 戈登·布朗
第3次峰會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5]  美國 匹茲堡 戴維·L·勞倫斯會議中心英語David L. Lawrence Convention Center 貝拉克·歐巴馬
第4次峰會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6]  加拿大 多倫多 大多倫多會議中心英語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re 史提芬·哈珀
第5次峰會 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7]  南韓 首爾 國際會議暨展示中心 李明博
第6次峰會英語2011 G20 Cannes summit 2011年11月3日至4日  法國 坎城 節慶宮 尼古拉·薩科吉
第7次峰會 2012年6月18日至19日  墨西哥 洛斯卡波斯 洛斯卡沃斯會議中心 菲利普·卡爾德龍
第8次峰會英語2013 G20 Saint Petersburg summit 2013年9月5日至6日  俄羅斯 聖彼得堡 斯特列利納(原沙皇夏宮) 弗拉迪米爾·普丁
第9次峰會 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  澳洲 布里斯班 布里斯本會展中心 東尼·艾伯特
第10次峰會 2015年11月15日至16日  土耳其 安塔利亞 雷納姆·卡里亞酒店會議中心 雷傑普·塔伊普·艾爾多安
第11次峰會 2016年9月4日至5日  中國 杭州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 習近平
第12次峰會 2017年7月7日至8日  德國 漢堡 漢堡國際會展中心英語Hamburg Messe 安格拉·梅克爾
第13次峰會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哥斯達薩圭諾會展中心西班牙語Centro Costa Salguero 毛里西奧·馬克里
第14次峰會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阪 Intex大阪日語大阪国際見本市会場 安倍晉三
第15次峰會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德(視訊會議) 不適用 薩勒曼·賓·阿卜杜勒
第16次峰會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  義大利 羅馬 EUR新會議中心 馬里奧·德拉吉
第17次峰會 2022年11月15日至16日  印度尼西亞 峇里島努沙杜瓦 峇里島凱賓斯基度假酒店維基數據所列Q110976292 佐科·維多多
第18次峰會英語2023 G20 New Delhi summit 2023年9月9日至10日  印度 新德里 普拉蓋提·馬丹英語Pragati Maidan會議中心 納倫德拉·莫迪
第19次峰會英語2024 G20 Rio de Janeiro summit 2024年(日期待定)  巴西 里約熱內盧 待定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
第20次峰會 2025年(日期待定)  南非 待定 待定 待定

部長會議及延伸會議[編輯]

2020年7月22日,二十大工業國數字經濟部長會議以視訊方式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率團參會並發言。[8]

2021年10月12日,二十大工業國在義大利索倫托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貿易部長會議。[9]

2021年,首次發展部長會議於在義大利舉行。2022年9月8日,第二次發展部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舉行。[10]

2022年9月1日,二十大工業國教育部長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視訊出席會議並講話。[11]

2023年3月2日,二十大工業國外長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全體會議,中國外交部部長秦剛出席會議。[12]

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會議[13]
年份 主辦國 日期 主辦城市
1999年  德國 12月15日至16日 柏林
2000年  加拿大 蒙特婁
2001年  加拿大 渥太華/加蒂諾
2002年  印度 11月22日至23日 新德里
2003年  墨西哥 10月26日至27日 莫雷利亞
2004年  德國 11月20日至21日 柏林
2005年  中國 10月15日至16日 北京
2006年英語2006 G20 ministerial meeting  澳洲 11月18日至19日 墨爾本
2007年  南非 11月17日至18日 開普敦
2008年  巴西 11月8日至9日 聖保羅
2009年  英國 3月14日至15日 霍舍姆
9月4日至5日 倫敦
11月6日至7日 聖安德魯斯
2010年  南韓 2月27日至28日 仁川
 加拿大 6月4日至5日 多倫多
 南韓 11月 首爾
2011年  法國 2月 巴黎
 美國 4月 華盛頓
9月
 法國 10月 巴黎
11月 坎城
2012年  墨西哥 2月26日至27日 墨西哥城
 美國 7月23日至24日 華盛頓
 墨西哥 11月 墨西哥城
2013年  俄羅斯 2月 莫斯科
 美國 4月 華盛頓
10月10日至11日
2014年  澳洲 2月 雪梨
 美國 4月 華盛頓
 澳洲 9月20日至21日 凱恩斯
2015年  土耳其 2月9日至10日 伊斯坦堡
2016年  中國 7月 杭州
2017年  德國 3月 巴登-巴登
2018年  阿根廷 3月19日至20日 布宜諾斯艾利斯
 美國 4月20日 華盛頓
 阿根廷 7月21日至22日 布宜諾斯艾利斯
 印度尼西亞 10月11日 峇里
 阿根廷 11月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6月8日至9日 福岡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11月21日至22日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7月9日至10日 威尼斯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7月16日至17日 峇里
勞動部長英語Minister of labour和就業部長會議
年份 主辦國 日期 主辦城市
2010年  美國 華盛頓
2011年  法國 巴黎
2012年  墨西哥 瓜達拉哈拉
2013年  俄羅斯 莫斯科
2014年  澳洲 墨爾本
2015年  土耳其 安卡拉
2016年  中國 北京
2017年  德國 巴特諾因阿爾-阿爾韋勒
2018年  阿根廷 門多薩
2019年  日本 9月1日至2日 松山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6月22日至23日 卡塔尼亞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9月14日 峇里
2023年  印度 德里
外交部長會議
年份 主辦國 日期 主辦城市
2017年  德國 2月 波恩
2018年  阿根廷 5月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11月22日至23日 名古屋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11月21日至22日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6月29日至30日 馬泰拉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7月7日至8日 峇里
2023年  印度 3月1日至2日 德里
貿易部長英語Commerce minister會議
年份 主辦國 日期 主辦城市
2012年  墨西哥 4月18日至20日 巴亞爾塔港
2014年  澳洲 7月19日 雪梨
2015年  土耳其 10月6日 伊斯坦堡
2016年  中國 7月9日至10日 上海
2018年  阿根廷 9月14日 馬德普拉塔
2019年  日本 6月8日至9日 筑波
2021年  義大利 10月12日 索倫托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9月22日至23日 峇里
G20工商會議(B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2年  墨西哥 洛斯卡沃斯
2013年  俄羅斯 聖彼得堡
2014年  澳洲 雪梨
2015年  土耳其 不明
2016年  中國 杭州
2017年  德國 柏林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羅馬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峇里
2023年  印度 新德里
G20勞工會議(L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08年  美國 華盛頓
2009年  英國 倫敦
 美國 匹茲堡
2010年  加拿大 多倫多
 大韓民國 首爾
2011年  法國 巴黎
2012年  墨西哥 洛斯卡沃斯
2013年  俄羅斯 莫斯科
2014年  澳洲 布里斯班
2015年  土耳其 安塔利亞
2016年  中國 北京
2017年  德國 柏林
2018年  阿根廷 門多薩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羅馬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峇里
2023年  印度 13座城市同時舉辦:阿姆利則加爾各答賴布爾那格浦爾古瓦哈提孟買泰瑞凡得琅丹巴德德里勒克瑙巴特那印多爾新德里
G20民間社會會議(C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4年  澳洲 墨爾本
2015年  土耳其 伊斯坦堡
2017年  德國 漢堡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羅馬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峇里
2023年  印度 5座城市同時舉辦:拉達克泰瑞凡得琅科契浦那齋普爾
G20科學界會議(S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7年  德國 不明(因為絕大多數時候S20會議以視訊會議方式舉行,主辦地不唯一)
2018年  阿根廷
2019年  日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2021年  義大利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2023年  印度
G20初創者會議(Startup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23年  印度 不明(原因同上)
G20智庫會議(T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2年  墨西哥 墨西哥城
2013年  俄羅斯 莫斯科
2017年  德國 柏林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米蘭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峇里
2023年  印度 11座城市同時舉辦:新德里加爾各答班加羅爾邁索爾孟買果阿博帕爾浦那馬尼帕爾英語Manipal海得拉巴阿姆里塔普利英語Amritapuri
G20城市會議(U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羅馬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2023年  印度 未定
G20婦女會議(W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7年  德國 柏林
2018年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羅馬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多巴湖
2023年  印度 未定
G20青年會議(Y20)
年份 主辦國 主辦城市
2010年  加拿大 溫哥華
2011年  法國 巴黎
2012年  墨西哥 普埃布拉
2013年  俄羅斯 聖彼得堡
2014年  澳洲 雪梨
2015年  土耳其 伊斯坦堡
2016年  中國 北京上海
2017年  德國 柏林
2018年  阿根廷 科爾多瓦
2019年  日本 東京
2020年  沙烏地阿拉伯 利雅得
2021年  義大利 米蘭貝加莫
2022年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萬隆
2023年  印度 未定

成員國[編輯]

國家領導人[編輯]

成員國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 財政部長 央行行長
 阿根廷
 澳洲
 巴西
 加拿大
 中國
 法國
 德國
 印度
 印度尼西亞
斯利·穆莉亞妮印度尼西亞語Sri Mulyani
佩里·瓦吉約印度尼西亞語Perry Warjiyo
 義大利
 日本
 墨西哥
 南韓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南非
 土耳其
 英國
 美國
 歐盟[14] 夏爾·蜜雪兒歐盟高峰會主席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歐盟執委會主席 保羅·真蒂洛尼(歐盟經濟事務專員)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成員國經濟數據[編輯]

成員國 貿易額
億美元
(2021)[15]
名義GDP
百萬美元
(2022)[16]
GDP(PPP)
百萬美元
(2022)[16]
人均名義GDP
美元
(2022)[17][18]
人均GDP(PPP)
美元
(2022)[16]
HDI
(2021)
人口
(2022)
面積km2 P5 G4 G7 BRICS MIKTA DAC OECD C'wth 經濟體分類
IMF[19]
 阿根廷 1,411 630,698 1,207,228 13,622 26,074 0.842 46,300,000 2,780,400 新興經濟體
 澳洲 6,060 1,724,787 1,615,286 66,408 62,192 0.951 26,141,369 7,692,024 發達經濟體
 巴西 5,155 1,894,708 3,782,763 8,857 17,684 0.754 217,240,060 8,515,767 新興經濟體
 加拿大 10,116 2,200,352 2,240,390 56,794 57,827 0.936 38,743,000 9,984,670 發達經濟體
 中國 60,525 18,321,197 30,074,380 12,970 21,291 0.768 1,448,401,200 9,596,960 新興經濟體
 法國 12,989 2,778,090 3,688,323 42,330 56,200 0.903 68,305,148 640,679 發達經濟體
 德國 30,521 4,031,149 5,316,933 48,398 63,835 0.942 84,316,622 357,114 發達經濟體
 印度 9,683 3,468,566 11,665,486 2,466 8,293 0.633 1,406,632,000 3,287,263 新興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 4,259 1,289,429 4,023,501 4,691 14,638 0.705 279,088,893 1,904,569 新興經濟體
 義大利 11,678 1,996,934 3,022,162 33,740 51,062 0.895 61,095,551 301,336 發達經濟體
 日本 15,250 4,300,621 6,109,961 34,358 48,813 0.925 127,061,000 377,930 發達經濟體
 墨西哥 10,172 1,424,533 2,919,875 10,948 22,440 0.758 131,541,424 1,964,375 新興經濟體
 南韓 12,595 1,734,207 2,765,834 33,592 53,574 0.925 51,844,834 100,210 發達經濟體
 俄羅斯 7,978 2,133,092 4,649,674 14,665 31,967 0.822 145,807,429 17,098,242 新興經濟體
 沙烏地阿拉伯 4,290 1,010,588 2,018,260 27,941 55,802 0.875 36,168,000 2,149,690 新興經濟體
 南非 2,376(估計) 411,480 949,846 6,739 15,556 0.713 61,060,000 1,221,037 新興經濟體
 土耳其 4,966 853,487 3,320,994 9,961 38,759 0.838 85,551,932 783,562 新興經濟體
 英國 11,620 3,198,470 3,776,044 47,318 55,862 0.929 68,492,933 242,495 發達經濟體
 美國 46,896 25,035,164 25,035,164 75,180 75,180 0.921 337,341,954 9,833,517 發達經濟體
 歐盟 50,781* 16,613,060 24,048,856 37,276 53,960 0.900 512,596,403 4,233,262 大多數為發達經濟體

*:不包括歐盟國家內部貿易值,若包括則為130,990億美元。


輪值主席[編輯]

二十國峰會輪值主席國。除歐盟外,所有成員國被分配到以下五個不同組別。

組別 1 組別2 組別3 組別4 組別5

然後,五個組輪流,當輪到某個組別時,該組內之成員協調得出主席國。

受邀與會國和組織[編輯]

每年峰會都有一些組織、智庫[20]和國家被邀請參與會議。

永久受邀對象[編輯]

優先受邀對象[編輯]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原文為:The G-20 is the premier forum for ou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s open and constructive discussion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erging-market countries on key issues related to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2. ^ 澳洲總督澳洲君主代表,現任為大衛·赫利
  3. ^ 加拿大總督加拿大君主代表,現任為瑪麗·梅·西門
  4. ^ 身兼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參考文獻[編輯]

資料
  1. ^ What is the G-20. [200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 《全球治理與中國的歷史選擇》 初版. 中華書局(香港). 2015. 
  3. ^ G20 to replace G8 as main economic forum. 澳洲廣播公司. 2009-09-25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新浪科技. 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 各国寻求就应对疫情和提振经济达成一致 (2020-03-26). 央視新聞.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5. ^ 5.0 5.1 5.2 G20 Summit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6. ^ G-20 Toronto Summit.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30). 
  7. ^ G-20 Seoul Summit to be held on November 11-12, 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20新聞稿,2010年2月5日。於2010年6月5日查閱。
  8.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参加2020年二十国集团(G20)数字经济部长会议.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2023-03-02]. 
  9. ^ 商务部解读G20贸易部长会议成果:就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出积极信号. 2021-10-13 [2023-03-02]. 
  10. ^ 二十国集团发展部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举行. 商務部新聞辦公室. 2022-09-09 [2023-03-02]. 
  11. ^ 二十国集团教育部长会议举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09-01 [2023-03-02]. 
  12. ^ 外交部部长秦刚出席G20外长会,提出加强多边主义四要点. 2023-03-02 [2023-03-02]. 
  13. ^ G20 Meetings of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Deputies. G20.utoronto.ca.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14. ^ Van Rompuy and Barroso to both represent EU at G20. EUobserver. 2010-03-19 [201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1) (英語). The permanent president of the EU Council, former Belgian premier Herman Van Rompuy, also represents the bloc abroad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matters...in other area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President Barroso will speak on behalf of the 27-member club. 
  15. ^ WTO Stat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14 Octo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16. ^ 16.0 16.1 16.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22. www.imf.org.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17.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GDP, GDP per capita, GDP PPP.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tober 2018 [2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2016 GDP and GDP PPP numbers for Germany are IMF staff estimates.)
  18.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GDP, GDP PPP, Population for EU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2017 [10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2016 GDP and GDP PPP numbers for Belgium, Croatia, the Czech Republic, Denmark, Germany, Luxembourg, Slovakia, Slovenia, and Sweden are IMF staff estimates.)
  19.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 IMF. 2015 [14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8). 
  20. ^ Think Tanks. G20 Insights.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德語). 
  21. ^ 21.0 21.1 Invite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G20 Foundation. [202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書籍

相關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