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 (戲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亨利八世》的首頁。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一部歷史劇,故事基於英格蘭亨利八世國王的人生。同時代的文檔記錄了該部戲劇的另一個名稱——《All is True》,直到1623年《第一對開本》出版時,《亨利八世》才第一次作為劇本的名稱出現。文筆的不同顯示出該部作品是由莎士比亞與他在宮內大臣劇團主劇作家接替人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或是由弗萊徹改寫。在結構上體現出幾分莎士比亞後期傳奇劇的特徵。

1613年,該劇在環球劇場演出時,大炮點燃屋頂,劇場被焚毀。

創作時間和演出[編輯]

大部分18世紀和19世紀的學者,包括塞繆爾·詹森劉易斯·西奧博爾德英語Lewis Theobald喬治·斯蒂文斯英語George Steevens埃德蒙·馬隆英語Edmond Malone認為劇本在1603年之前完成。其根據是,劇本對都鐸王朝的肯定態度顯示它不太可能是在詹姆士一世(其母為都鐸王朝的伊莉莎白一世所斬首)時期產生的。[1]然而,正面描寫都鐸王朝人物如亨利八世的劇本其實在整個斯圖亞特王室時代都曾被表演,發行和重新發行。[2]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大約20部能夠確定具體表演時間的劇本之一。《亨利八世》的表演特別引起注意的原因是表演過程中毀壞了環球劇場的那場火災,這場火災記載在同時代一些文獻中。火災發生在1613年6月29日。一些學者認為該劇本在火災發生時創作完成不久(一份當時的報告提到只表演了不超過2-3次)。[3]但是這份報告的價值遭到了質疑,因為倫敦日記作者塞繆爾·佩皮斯1663年提到《亨利八世》很新,而此時劇本至少已經創作了50年。[4]

火災過後15年,1628年的6月29日,國王劇團在環球劇場再度表演了該劇本。當時的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觀看了演出,當演出進行到劇中的白金漢公爵被處決的時候離場。一個月後,維利爾斯被暗殺。[5]

作者[編輯]

劇本普遍認為是莎士比亞和約翰·弗萊徹共同創作,弗萊徹後來接替了莎士比亞在國王劇團主劇作家的位置。沒有同時期的文件來證明這樣一點,主要的證據是文筆的不同,有部分場景更接近弗萊徹的典型風格。目前不能確定弗萊徹是合作者還是改寫者。

1850年,弗蘭西斯·培根研究專家詹姆斯·斯佩丁英語James Spedding首次提出弗萊徹可能是《亨利八世》合作者。[6] 斯佩丁和其他早期的注釋者是基於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看到了大量的弗萊徹獨有的風格和偏愛的語言而得出這一假設。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關於雙作者一直有爭論,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合作說。1966年,厄爾德曼和福格爾寫道「儘管有一小部分人不同意,今天大部分學者接受了弗萊徹是合作者的理論。」[7]

1962年,賽勒斯·霍伊英語Cyrus Hoy研究了劇本的格式後,根據莎士比亞和弗萊徹對於詞語選擇的不同將劇本分成不同部分。例如,弗萊徹使用ye表示you,用em表示them[8]霍伊的方法被普遍接受,雖然後來的一些研究對其中一些細節提出了質疑。[9]

關於兩位作者創作部分最常見的劃分如下:

  • 莎士比亞——第一幕的第一場和第二場,第二幕的第三場和第四場,第三幕的第二場第1行到203行(國王退場),第五幕第一場
  • 弗萊徹——開場白,第一幕的第三場,第二幕的第一場和第二場,第三幕的第一場和第二場第203行到458行,第四幕的第一場和第二場,第五幕第二場-第五場,收場白[10]

劇中主要人物[編輯]

埃倫·特里飾演的凱薩琳王后

劇情介紹[編輯]

劇本的開場白告訴觀眾「這次演唱的戲文,又嚴肅、又重要, 莊嚴、崇高、動人、煊赫、沉痛, 一派尊貴景象,管叫你淚水縱橫」,暗示了接下來劇情的悲慘。

第一幕敘述了勃金漢公爵被總管出賣給沃爾西紅衣主教大人,以叛國罪被逮捕,同時牽連到他的親人和好友。凱薩琳王后告訴亨利王沃爾西徵收苛捐雜稅,已經引起民眾的不瞞。舞會中亨利王與安·波琳共舞后,被她迷住。

第二幕中,和莎士比亞大部分劇本一樣,《亨利八世》通過兩位紳士——紳士甲和紳士乙之口傳遞出勃金漢公爵被誅和凱薩琳王后要被廢除的消息。而安和老婦人談話時表達了自己並不想當皇后的想法,「說實話,我認為與其綾羅綢緞,珠光寶影,生活 在憂愁痛苦之中,不如出身清寒,和貧賤人來往,倒落個知足長樂,還更好些。」接下來的第四場凱薩琳王后被教廷審判,她對沃爾西說,「大人,我是個單純的女人,太柔弱,敵不過您的狡猾。」

第三幕中兩位紅衣主教拜見皇后,原為西班牙公主的皇后嘆道,「身為王后的人現在也得乞求了,當初她踏上這片國土的時候,沒想到要維持她的尊嚴竟要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啊。」之後大主教沃爾西因給教皇寫了密信而遭到亨利王的不滿。

第四幕中紳士們再度登場,這次加上了紳士丙,傳遞出凱薩琳王后被廢的消息,他們還見證了安·波琳加冕典禮,而典禮中提到了兩位提升的英國主教。凱薩琳王后在重病中看到天使在跳舞,她請求凱普切斯轉交一封信給亨利王,讓他照顧自己的女兒。

第五幕中新皇后生了一個公主伊莉莎白,亨利王為公主舉行了隆重的洗禮儀式,體現出英國支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統治,成立由英國國王直接領導的英國國教,同時通過主教克蘭默之口對伊莉莎白女王的未來統治進行了預言性的頌揚,「她將活到壽考之年,這將是英格蘭的福氣;她的來日方長,而每日都將以一件好事來結束。」

參考資料[編輯]

  1. ^ Mark Anderson(2004年),《Shakespeare by Another Name》,第403-404頁。
  2. ^ Chambers, E. K.,(1923年),《The Elizabethan Stage》,Oxford, Clarendon Press,第3卷,第342、472頁。
  3. ^ Gordon McMullan(編,2000年),《亨利八世》,London: Thomson,第 57-60頁。
  4. ^ Mark Anderson,《Part III: The 1604 Question: Of Silver Bullets and Red Herrings 》[永久失效連結],2008年3月25日查閱。
  5. ^ Halliday, F. E.(1964年),《A Shakespeare Companion 1564-1964》,Baltimore, Penguin,第74-75頁。
  6. ^ Spedding, James,《Who Wrote Henry VIII?》,發表於《Gentleman's Magazine》178 / new series 34,1850年8月,第115-123頁。
  7. ^ Erdman, David V. 和 Ephraim G. Fogel (編)(1966年),《Evidence for Authorship: Essays on Problems of Attribution》,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第457-478頁。
  8. ^ Hoy, Cyrus,《The Shares of Fletcher and his Collaborators in the Beaumont and Fletcher Canon》,發表於《Studies in Bibliography》 15 (1962),第71-90頁。
  9. ^ Hope, Jonathan,《The Authorship of Shakespeare's Plays》,(CUP, 1994),第67-83頁。
  10. ^ Erdman 和 Fogel,第 457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