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政治、哲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2年5月23日) |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3年9月6日) |
以賽亞·伯林爵士 Sir Isaiah Berlin OM CBE FBA | |
---|---|
![]() | |
出生 | ![]() | 1909年6月6日
逝世 | 1997年11月5日![]() | (88歲)
母校 | 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 |
時代 | 20世紀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自由主義 · 分析哲學 |
主要領域 | 政治哲學 · 歷史哲學 · 觀念史 · 自由主義 · 倫理學 · 馬克思主義 · 現代史 · 俄羅斯歷史 · 俄國文學 · 浪漫主義 |
著名思想 | 兩種自由概念 · 反啟蒙運動 · 價值多元主義 |
受影響於
| |
以賽亞·伯林爵士,OM(Sir Isaiah Berlin,1909年6月6日-1997年11月5日)是哲學家及觀念史學家,被認為是20世紀的頂尖自由主義思想家。
生平[編輯]
伯林出生於拉脫維亞的里加(當時屬於沙皇俄國)的猶太人家庭,6 歲隨家人搬到聖彼得堡,因而見證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直至 1921 年舉家遠赴英國後才落地生根。[1]後成為牛津大學社會和政治理論教授。
伯林對自由主義理論的論述影響深遠,他在1958年的演說「兩種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區分了積極和消極自由,對以後關於自由和平等的關係討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前者指不受別人干涉的自由,後者指人可以有足夠能力實現理想。伯林的學說主宰了自由主義往後的發展,也影響無數人權工作者和政治家。童年的經歷、多國的文化衝擊及對政治的深刻反思,無疑都影響了其思想發展。」(Tong, 2020年)[1]
政治系列 |
自由主義 |
---|
![]() |
參考來源[編輯]
- ^ 1.0 1.1 花果飄零的猶太學者如何改變哲學世界. *CUP. 2020-07-16 [2022-06-30]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語錄上的以賽亞·伯林語錄 |
- Website and bibliography of Isaiah Berlin's writing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ull text of Concepts and Catego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ntry on Isaiah Berlin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th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herniss, Joshua; Hardy, Henry. Isaiah Berlin. 扎爾塔, 愛德華·N (編). 史丹佛哲学百科全书.
- Bibliogra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Wolfson College
- YouTube上的Isaiah Berlin-Final Lecture on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 Bragg, Melvyn, War in the 20th Century, In Our Time, BBC Radio Four, [2016-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including a discussion with Michael Ignatieff, biographer, of the ideas of Berlin, a year after the latter's death
- Sir Isaiah Berlin's Blue Plaque on Headington Hou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Michael Ignatieff on Isaiah Berlin: A Life, 24 January 1999.
- Isaiah Berlin Day in Riga
- 伯林的虛擬圖書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劉擎:〈伯林與自由民族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新創 |
牛津大學沃弗森學院創始人 1965–1975 |
繼任: Sir Henry Fish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