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五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8°52′09″N 113°23′16″E / 38.86917°N 113.38778°E / 38.86917; 113.38778

佛光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山西省五台縣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1-80
登錄1961年3月4日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豆村鎮佛光村,背依佛光山,正殿(東大殿)建於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國現存第三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南禪寺大殿(782年)、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廣仁王廟(832年)。佛光寺大殿是中國現代最早發現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其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和墨書題記,集四大唐代遺物於一身,因此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1]

佛光寺已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產名錄》名目。

歷史[編輯]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圖之大佛光寺(五代時期)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朝時期曾是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法興禪師在寺內興建了高達三十二米的彌勒大閣,見敦煌莫高窟第61窟(「文殊堂」)正壁上《五台山圖》所描繪的「大佛光之寺」[2]

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倖存。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正殿(東大殿)即此時在原彌勒大閣遺址上重建,由來自長安的佛教女弟子寧公遇捐資修建,建於大中十一年(857年)。

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

1937年6月,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發現了隱藏於五台山南麓、不為外人所知的佛光寺,對其進行了考察、測繪。根據東大殿梁上的寧公遇題記,與殿前的石經幢字樣相印證,確定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建築[編輯]

布局[編輯]

佛光寺位置在一個向西的山坡上,軸線採取東西向,坐東朝西,寺院由西向東,適應著地形處理成三個平台,第一層平台較寬闊,北部有天會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側為明代重建的伽藍殿,中間有唐乾符四年(877年)建造的石經幢;第二層台地院落上建有南北兩個跨院;第三層平台利用山勢,以高峻的擋土牆,砌成高差達8米的高台,中間設有陡峭的踏步台階,高台上建有著名的唐代正殿。

山門和影壁[編輯]

文殊殿[編輯]

文殊殿位於北側,坐北朝南,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是罕見的宋金時期大開間的懸山頂建築。

文殊殿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當中三間開板門,兩稍間為直櫺窗。殿內供奉文殊菩薩騎獅像。

文殊殿的梁架採用大跨度的八字柁架,是中國古建築中最早的實例,將主額上的重力傳遞到副額的兩端,再傳遞到內柱和山牆柱上。

文殊殿的東、西、北三面山牆上,有明代宣德年間繪製的壁畫,描繪了259尊羅漢,姿態各異,表情豐富,其中包括罕見的羅漢吹奏樂器的場景[3]

伽藍殿[編輯]

伽藍殿位於山門內南側,建於明末,體量比文殊殿小得多,面闊三間,懸山頂。

明末所建的珈藍殿

大殿[編輯]

佛光寺正殿(東大殿)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和現存唐宋古建築中,斗拱挑出距離最遠的大殿[4]。它建於大中十一年(857年),系來自長安的佛教女弟子寧公遇捐資修建。北側明栿下留下了墨書題記「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與大殿前石經幢可相印證,為確定東大殿建造年代為唐代的依據。

寺廟東端依地勢築有十餘米高的平台,台下建有一排窯洞。中設陡峭的台階,通往建於條石台基上的東大殿。

大殿單層四阿頂,面闊為七間,進深八架櫞。

大殿由內外兩圈組成平面柱網,這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金廂斗底槽」。內外柱等高,柱有側腳及升起。檐口曲線平緩,出檐深遠。中部五間開木板門,兩盡間和山面後間設直櫺窗。

大殿為殿堂型構架,是現存唐宋殿堂型構架建築中時間最早、尺度最大、形制最典型的一座,由下層柱網層、中層鋪作層和上層屋架層水平層疊而成。大殿檐下設雙下昂七鋪作斗栱,尺度雄大,達到檐柱高度的一半,形式古樸。外檐柱頭鋪作出挑達到2米,顯現出斗拱支撐挑檐的作用[5]。脊槫下不施侏儒柱,僅用叉手,是現存已發現古代木建築中的構造孤例。

大殿內佛壇上供奉三十餘尊精美的唐代塑像,核心為阿彌陀佛、釋迦彌勒三尊,左側為普賢菩薩,右側為文殊菩薩,東西兩側迴廊還有兩百餘尊明代所塑羅漢像。殿內海殘存有唐、壁畫,以及題記,殿門內留有唐代人遊覽的墨跡。

大殿坐東朝西,最東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約十二三米。大殿面闊為七間,長為34米;進深為四間,長為17.66米;單檐廡殿頂。殿內設有一圈內柱,後部設有「扇面牆」。


祖師塔[編輯]

東大殿南側有六角形磚塔一座,名祖師塔,是北魏時期建築的墓塔。塔兩層,總高12米餘,底層空心,內置六角小室,門洞外作蓮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疊澀砌築,上層塔身作假券洞式門及破子櫺窗,塔剎設仰覆蓮座、覆缽和寶珠。佛光寺祖師塔和崇福寺北魏石塔是中國僅存的兩座北魏多層石塔。


經幢[編輯]

佛光寺內有兩座唐代石經幢,一座在前庭,為唐乾符四年(877年)建造,高4.9米。另一座在大殿前,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高3.2米,幢身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

其他建築[編輯]

佛光寺內還有大殿兩側配殿:萬善堂和關帝廟以及廂房等建築。

佛光寺外還有六座墓塔,其中寺東山坡上三座:無垢淨光塔,唐天寶十一年建;大德方便和尚塔,唐貞元十一年建;智遠和尚塔,晚唐建。寺西北有塔三座:解脫禪師塔,唐長慶四年建;杲公和尚塔,金泰和五年建;無名磚塔,年代不詳,疑為明塔。

保護[編輯]

1961年3月4日,佛光寺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80[6]

2009年6月26日,佛光寺連同其他五台山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

參考文獻[編輯]

  1. ^ CCTV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三集:佛光. [201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2. ^ 趙壽堂等. 《山西古建筑地图》下.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 505–507頁. ISBN 978-7-302-57109-4. 
  3. ^ 連達. 《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年: 344–349頁. ISBN 978-7-302-54762-4. 
  4. ^ 李廣潔.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 太原: 三晉出版社. 2023年: 75–80頁. ISBN 978-7-5457-2760-9. 
  5. ^ 李之吉. 《中外建筑史》.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5年: 29頁. ISBN 978-7-112-17724-0. 
  6.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国文习字40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61-03-04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7. ^ 五台山. 中國世界遺產網. [2016-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