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 (貨幣單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元 (貨幣)

,中文中常取同音字簡寫為東亞多地使用或曾使用的貨幣單位,源自於銀圓的「圓形」,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現行貨幣的基本單位均為「圓/元」,而日本的貨幣基本單位「」為「」的新字體朝鮮韓國的「 won」也源於「」字。此外,「圓/元」也被用作包括英語「Dollar」在內的多種貨幣單位的中文翻譯。

起源與發展[編輯]

歷史背景[編輯]

西班牙1768年8里亞爾銀元
墨西哥1894年8里亞爾銀元

受中國影響,近代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主要使用銀兩和銅錢兩個體系的貨幣。銀兩多用於大宗交易,為稱量貨幣,以「兩」為基本計量單位;銅錢則計數使用,以「文」為基本計數單位。

隨著歐洲地理大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大幅加強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工業革命後,高效率的機器生產被用於西方的貨幣製造,大量成色劃一、重量相同、形制整齊、圖案精美、可計枚使用的銀幣被大批量的生產出來。同時,這些銀幣,也就是所謂的銀元,也隨著西方的貿易船舶被源源不斷地帶到東方。清朝時期,中國所用銀兩的鑄造、發行和管理均無統一的部門負責,不僅無一定的重量,形制、成色也不統一,使用過程中存在種種不便。銀元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銀兩制度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18世紀下半葉,西方銀幣開始大量流入中國,而且流入的銀元種類繁多,其中影響最大的前期為西班牙的「本洋」,後期為墨西哥的「鷹洋」,兩種銀元均鑄造於北美洲的墨西哥,前者製作時墨西哥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在日本,隨著黑船來航,日本在與美國締結神奈川條約後打開國門放棄鎖國,因日本國內外金銀比價日語金銀比価不同,白銀不斷流失日語幕末の通貨問題,同時大量墨西哥銀圓流入日本。

早期記載[編輯]

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清朝文獻通考》中《錢幣考四》的乾隆十年條有「閩、粵之人稱為番錢。凡荷蘭、佛郎機諸國商船所載,每以數千萬元計」[1]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第一三四五卷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等上奏提到渡船費時,曾使用「圓」作為「番銀」的單位[2]

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浮生六記》中,曾多次以「圓」作為「番銀」或「銀餅」的單位,如書中提到其25歲時(1787年到1788年間)鹽商程虛谷在徽州績溪的一座寺院設宴「臨行以番銀二圓為酬,山僧不識,推不受」,剛過完30歲時在廣州招妓,嫖資為「番銀四圓而已」[3]

早期碑記[編輯]

年代 碑記位置 說明 信息來源
乾隆五十年(1786年)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白水鎮金鰲村楊氏祠堂 捐修碑記,其中所記錄的捐款均為「番銀」若干「大元」,甚至區分了「佛頭銀」、「馬劍」等銀圓版別 [4]
嘉慶六年(1801年)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官園威惠廟 捐修碑記,捐款全部為銀元,其中部分還涉及角幣 [4]
道光九年(1829年)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山城鎮興仁宮 《鼎建興仁宮碑記》,捐款均以「捐銀XX元(XX角)」記錄 [4]
光緒十五年(1889年)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官園威惠廟附近大廟 捐修碑記,捐款均以「捐艮XX元(XX角)」記錄 [4]

各地現狀[編輯]

圓在亞洲各地的使用現狀
國家/地區 貨幣上使用 貨幣符號 別稱及說明 備註
中國大陸 紙幣:圓
硬幣:元
¥ 普通話吳語口語中稱「元」為「塊」,粵語口語中稱「元」為「蚊」
 香港 紙幣:圓、元
硬幣:圓
$ 政府場合等一般稱作「港元」,粵語口語中稱「元」為「蚊」
 澳門 $ 政府場合等一般稱作「澳門元」,坊間俗稱「葡紙」,粵語口語中稱「元」為「蚊」 Pataca
臺灣 $ 台灣閩南語中稱「圓」為「箍」(台灣閩南語發音:Khoo)

臺灣客家語中稱「圓」為「個」(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新加坡 $ 華語福建話口語中稱「元」為「塊」
 日本 ¥ 「円」(えん/en)是「」的新字體,在日語中不將日元單位稱為「元」(げん/gen),因為讀音不同
 北韓
 南韓
 蒙古 төгрөг圖格里克 「圖格里克」在蒙古語中意為「圓」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林南中. 明清时期闽南的“番银”见证商贸繁华. 閩台文化交流. 2009, (04): 42–46. 
  2. ^ 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下. 清实录(第二五册)·高宗实录(十七). 中華書局. 1986-05: 1237 (中文(繁體)). 官渡商船,由廈門至鹿耳門,每名許收番銀三圓。由南台至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許收番銀二圓,不准多索。 
  3. ^ 何文競. 《浮生六记》中“番银”记载及其史料价值. 中國錢幣. 2014, (5): 37–40. 
  4. ^ 4.0 4.1 4.2 4.3 漳州“番银”考. 中國集幣在線. 2016-08-31 [202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