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南、棗莊一帶)人。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位至宰相。
匡衡家父世農夫,年幼時家貧而無燭,「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1] 是為「鑿壁偷光」成語典故的來源。匡衡學習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當時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的說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賀親自召見匡衡試其學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曾任平原文學掾。元帝即位,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向元帝推薦匡衡,遂擔任郎中,又遷博士、給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變,匡衡上諫「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摺,說:「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2] 元帝時,因為與當時宦官石顯的不和,成帝即位後,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譚上疏彈劾石顯。司隸校尉王尊卻上章彈劾匡衡和甄譚,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對石顯一味地曲意迎合,實為一黨,應一起治罪[3]。成帝荒淫無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的奏疏:「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匡衡之子匡昌為越騎校尉,酒醉殺人,入獄。對此天子未對匡衡追究事責。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專地盜土」遭彈劾[4],被貶為庶人回鄉。[2]終於家鄉。其子匡咸。
參考文獻[編輯]
前任: 鄭弘 |
西漢御史大夫 前37年—前36年 |
繼任: 繁延壽 |
前任: 韋玄成 |
西漢丞相 前36年—前30年 |
繼任: 王商 |
無 原因:漢元帝封之 |
西漢安樂侯 前36年—前29年 |
無 原因:貶為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