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匡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棗莊市嶧城區的匡衡墓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天的山東省蘭陵縣西南、棗莊一帶)人。西漢經學家元帝時位至丞相

生平

[編輯]

匡衡家世代為農夫,年幼時因家境貧困,沒有燈燭,於是匡衡在牆壁上鑿孔,引鄰居光源讀書[1],是為「鑿壁借光」(一作「鑿壁偷光」)成語典故的來源。

匡衡學習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當時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的說法。 後來匡衡通過甲科考試,曾任平原文學掾。時有不少學者上書推薦匡衡,認為應該將他調至京都任職。少府梁丘賀親自召見匡衡試其學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然而漢宣帝不喜歡啟用儒家,仍然讓匡衡在地方任職。

元帝即位,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擔任尚書,向元帝推薦匡衡,遂擔任郎中,又遷博士給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變,匡衡上諫「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摺,說:「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

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2] 元帝時,因為與當時宦官石顯的不和,成帝即位後,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譚上疏彈劾石顯。司隸校尉王尊卻上章彈劾匡衡和甄譚,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對石顯一味地曲意迎合,實為一黨,應一起治罪[3]。成帝荒淫無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的奏疏:「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匡衡之子匡昌為越騎校尉,酒醉殺人,入獄。對此天子未對匡衡追究事責。

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專地盜土」遭彈劾[4],被貶為庶人回鄉。[2]最終匡衡於家鄉去世。匡咸是他的兒子。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史記/卷096》,出自司馬遷史記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漢書·卷081》,出自班固漢書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漢)劉歆《西京雜記》說:「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 ^ 2.0 2.1 《漢書·匡衡傳》
  3. ^ 《漢書·王尊傳》:「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姦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
  4. ^ 《春秋公羊傳》載:「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前任:
鄭弘
西漢御史大夫
前37年—前36年
繼任:
繁延壽
前任:
韋玄成
西漢丞相
前36年—前30年
繼任:
王商

原因:漢元帝封之
西漢安樂侯
前36年—前29年

原因:貶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