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查理·卓別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卓別林
查爾斯·卓別林爵士
Sir Charles Chaplin
1921年的卓別林
男演員
出生
查爾斯·史賓賽·卓別林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889-04-16)1889年4月16日
逝世1977年12月25日(1977歲—12—25)(88歲)
職業喜劇演員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人編劇剪輯師、作曲家
配偶米爾德里德·哈里斯英語Mildred Harris
1918年結婚—1920年結束)

(已歿,享年43歲)
麗泰·格雷
1924年結婚—1927年結束)

(已歿,享壽88歲)
寶蓮·高黛
1936年結婚—1942年結束)

(已歿,享壽79歲)
烏娜·奧尼爾
1943年結婚—1977年喪偶)

(已歿,享壽65歲)
兒女11位
親屬老查理·卓別林(父)
漢娜·卓別林(母)
悉尼·約翰·卓別林(同母異父兄)
活躍年代1899年-1976年
簽名
網站charliechaplin.com

查爾斯·史賓賽·「查理」·卓別林爵士,KBE(英語: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英國喜劇演員導演[1]。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電影早期與中期最為成功的影星,奠定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哈洛·羅依德巴斯特·基頓受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查理·卓別林在銀幕上最為經典的穿著白襯衫、表現紳士風度、外穿一件窄小禮服、大號的褲子與鞋、戴一頂博勒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一撇小鬍子的形象,他戴著博勒帽與黑禮服的模樣就象徵著喜劇電影,以致往後不少藝人都曾模仿他的表演方式。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作為最具演藝才能與影響力的大人物,自己編寫、導演、表演、發行自己的電影。從於英國大劇院作為兒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過世為止,生涯超過70年(77年)。

早年生活(1889-1912)

[編輯]
1897年,8歲的卓別林與學校孩童合照(中間歪頭者)。

1889年4月16日,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卓別林的父母都在音樂廳從事表演工作,父親老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Sr.)是一位歌手和演員,母親漢娜·卓別林(Hannah Chaplin,藝名Lily Harley)是一位歌劇演員及舞台表演者,他的祖母是吉卜賽人。卓別林的出生沒有留下記錄,但他相信自己是在倫敦南部沃爾沃斯區的東街(East Street, Walworth)出生的,這可能是因為音樂廳的藝人常常在各個城鎮奔波,經常將各種登記手續遺漏導致的。在卓別林出生時,他的父母已經分居,他和同母異父的哥哥悉尼·卓別林(Sydney Chaplin)主要由母親撫養長大。

卓別林的童年充滿了貧窮和困苦,他的母親身體狀況不佳,無法穩定工作,精神狀況也出了問題,曾多次被送入精神病院。父親則酗酒成性,對家裡也幾乎沒有經濟支持,在卓別林九歲時即去世了。因此,卓別林兄弟先後被送往慈善收容所和孤兒貧民學校等地生活,忍受著極端的動盪和貧困。在哥哥雪梨參軍後,卓別林甚至曾露宿街頭。

受到母親影響,卓別林從很小就顯現出對表演的興趣和天賦,他五歲時就曾頂替生病的母親登上舞台演出,八歲時便加入了一個名為「蘭開夏八郎」(The Eight Lancashire Lads)的演藝團體,在英格蘭各地巡演。這個團體主要表演木屐舞(clog-dancing),但卓別林並不滿足於此,他希望單獨表演喜劇節目。他放棄了學業,四處打各種零工,但仍然懷揣著成為演員的夢想。1903年,卓別林被倫敦西區的一家劇院的經理相中,推薦他出演製作人哈里·亞瑟·聖斯伯里(Harry Arthur Saintsbury)的話劇,扮演賣報童。雖然這部話劇演出不算成功,但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和認可。隨後,聖斯伯里又為他在另一個製作方的話劇《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爭取了一個侍者的角色,並隨劇團進行了三次全國巡演。這次巡演讓他獲得了極好的反響,他被召回倫敦,與原劇的主演威廉·吉列特(William Gillette)同台演出,並成為了劇團的正式演員。這段經歷卓別林後來回憶道:「簡直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好消息。」

1906年,卓別林加入凱西大馬戲團(Casey’s Circus),在這裡他策劃演出了一系列滑稽劇目,並很快成為了劇團的明星表演者。他的哥哥雪梨也開始發展演藝事業,在這時加入了知名的弗雷德·卡爾諾(Fred Karno)喜劇公司並很快成為重要演員。1908年,在雪梨引薦下,卓別林獲得了該公司兩周的試演機會。起初公司負責人卡爾諾看到卓別林覺得他蒼白瘦小且深情陰鬱,認為他可能不適合喜劇表演。但恰恰相反,卓別林在倫敦的首演中大放異彩,很快就做到了主演的位置,至1909年,他已經能擔綱重要的角色。1910年,卓別林在短劇《無畏的吉米》(Jimmy the Fearless)中擔任主角,大獲成功,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卡爾諾也讓他加入巡演北美洲雜耍劇場(vaudeville)的劇團分隊,這裡面也包括後來的著名喜劇演員史丹·勞萊(Stan Laurel),卓別林因而首次來到了美國演出。在這期間,卓別林依舊大受好評,甚至好評,被評論稱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啞劇藝術家之一」。他最成功的角色是在短劇《英式音樂廳的一夜》(A Night in an English Music Hall)中的「醉漢貴族」(the 「Inebriate Swell」)一角,這一形象讓他贏得了極高的認可。這次巡演在北美洲持續了21個月。

進軍電影界(1913-1917)

[編輯]
謀生之路》(1914),卓別林首次出演電影

在美國巡演期間,卓別林收到了紐約電影公司(New York Motion Picture Company)的邀請,因為其下屬基石影業(Keystone Studios)的一個明星演員即將離開,公司認為卓別林可以接替他的位置。雖然卓別林不是很喜歡基石影業的喜劇片風格,但他對電影的製作很感興趣,認為這或許是一種新生活的開端。1913年9月,他正式和紐約電影公司簽約,周薪150美金,當年年底他搬至洛杉磯。1914年1月,他正式開始在基石影業工作。卓別林入職後便努力學習電影製作的各項流程,在2月便推出了電影演出處女作《謀生之路》(Making a Living)。儘管卓別林十分不喜歡這部片子,但他仍舊被評論界高度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開始研究新的銀幕形象,這就是他日後標誌性的流浪漢形象。在自傳中,卓別林曾回憶這個過程:

「我想要一切形成反差:褲子要寬大,外套要緊身,帽子要小,鞋子要大……我還加上了一撮小鬍子,這能讓角色顯得更成熟,同時又不遮擋面部表情。當時我並沒有想好角色的性格,但一旦穿上那身服裝和化妝,我仿佛一下子就成了那個人。我開始了解他,在走上舞台的一刻,他就已經完整誕生了。」

就在當月,卓別林在《威尼斯兒童汽車賽》(Kid Auto Races at Venice)和《梅布爾的奇異困境》(Mabel’s Strange Predicament)兩部銀幕作品中首次正式展示了自己的滑稽流浪漢形象。在隨後的創作中,他曾和合作導演劇烈衝突,差點丟掉工作。上司麥克·塞內特(Mack Sennett)便讓卓別林自己做導演,約定如果失敗,卓別林須賠償巨資。這部影片就是卓別林的導演處女作《雨中奇遇》(Caught in the Rain),於1914年5月上映,反響極其熱烈,十分成功。自此,卓別林開始以極高的創作效率導演並演出短片,出品速度甚至達到一周一部,這也是卓別林後來回憶中極為振奮的階段。他的影片中引入了一種比基石影業典型鬧劇更緩慢、更精緻的喜劇風格,迅速積累了大量粉絲。1914年11月,卓別林在塞內特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喜劇《蒂莉的破碎浪漫》(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中擔任配角,該片由瑪麗·德萊斯勒(Marie Dressler)主演,票房大獲成功,進一步提升了卓別林的人氣。

此時卓別林的合同即將到期,他要求將周薪提高到1000美金,但塞內特認為這個數額太高,拒絕了他的要求。但位於芝加哥的艾薩奈影業(Essanay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願意為他開出1250美金的周薪,外加1萬美金的簽約費,因此卓別林跳槽轉投到了艾薩奈影業。在這裡,他開始組建自己的演員班底,也很快招募到了自己的女主角——艾德娜·珀維安絲(Edna Purviance),她是卓別林在咖啡館中因美貌而選中的新人。珀維安絲在接下來的八年裡出演了他35部影片,她和卓別林也曾有過一段戀情,直到1917年結束。

在艾薩奈公司,卓別林擁有極高的創作自由,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雕琢,相繼推出了《一夜風流》(A Night Out)與《拳擊拳擊冠軍》(The Champion)等作品,製作節奏逐步轉向緩慢與精細。他也開始調整自己銀幕形象的風格,此前在基石影業時期,他的角色常被批評為「粗暴、粗俗而殘忍」,而在艾薩奈時期,他讓角色風格變得更加溫和、浪漫。其中,1915年4月上映的《流浪漢》(The Tramp)被認為是卓別林銀幕形象演變的重要轉捩點。在隨後的影片《銀行》(The Bank)中,他更進一步引入了悲劇元素,首次在喜劇片中創造出帶有傷感結局的敘事,這在當時是喜劇電影中的創新。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嚴肅的影評人們也開始認可卓別林的藝術成就。

在與艾薩奈影業的合同到期後,卓別林已成為演藝界炙手可熱的演員與製作人,包括環球影業(Universal)、福斯影業(Fox)等大型電影公司都對他開出高薪的邀約,最終卓別林選擇了締約影業公司(Mutual Film Corporation),年薪達到67萬美金。締約影業為卓別林打造了專屬的工作室,在這裡,卓別林製作了一系列精緻的雙卷短片,包括《樓梯間》(The Floorwalker)、《消防員》(The Fireman)、《流浪者》(The Vagabond)、《一點鐘》(One A.M.)和《伯爵》(The Count)。在拍攝《當鋪》(The Pawnshop)時,他招募了亨利·伯格曼(Henry Bergman)加盟——伯格曼此後與卓別林合作了長達30年。隨後,他又完成了《幕後》(Behind the Screen)和《溜冰場》(The Rink)。根據合同,卓別林需要每四周推出一部雙卷影片,1916年他基本達成了這個目標。1917年,卓別林放慢製作速度,只完成了四部影片——《安逸街》(Easy Street)、《醫好了院》(The Cure)、《移民》(The Immigrant)與《冒險家》(The Adventurer)由於這些影片的結構更加精緻細膩,它們被認為是卓別林最出色的短片作品之一。卓別林本人後來回憶,締約影業時期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快樂的階段。不過,他也感到影片的創作開始陷入模式化,對當時鼓勵高產出的工作環境逐漸感到不滿。在此期間,卓別林因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軍而受到部分英國媒體的攻擊。 他為自己辯護,聲稱如果英國召喚,他會參戰,並且他已在美國註冊了兵役。雖然他未被召入伍,但卓別林依然深受士兵們喜愛,他的全球人氣持續上升。《哈潑斯周刊》(Harper’s Weekly)報導稱,查理·卓別林的名字「已成為幾乎每個國家通用的語言的一部分」,而流浪漢形象「在全世界都家喻戶曉」。

初探電影導演

[編輯]

1918年查理·卓別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在藝術與經濟方面對自己的電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後的35年中,他憑藉著自己的獨立優勢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其中包括短喜劇《狗的生涯》(1918年)和《發財日記》(1922年)。長的作品有《夏爾洛從軍記》(1918年)和《朝聖》(1923年)。此外還有他的無聲電影經典,其中包括《孤兒流浪記》(1921年)、《巴黎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和《大馬戲團》(1928年)。

有聲電影被發明後他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時代》(1936年),此後他開始轉向有聲電影。在查理·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中他自己製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查理·卓別林喜劇因素與情感交配的完美表現,使該片後來成為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定永久典藏的電影作品。詹姆士·艾吉於1949年寫道,這部片子的結束部分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查理·卓別林的有聲電影包括《大獨裁者》(1940年)、《維杜先生》(1947年)、《舞台春秋》(1952年)、《紐約之王》(1957年)和《香港女伯爵》(1967年)。

《摩登時代》雖然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查理·卓別林藉此幫助1930年代已經習慣看有聲電影的觀眾,來熟悉沒有對白的無聲電影。在該片的一個情節中,查理·卓別林的上司觀察他在廁所里偷偷地抽菸。這個情節比喬治·歐威爾於1948年所撰寫的《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早了十多年,而同樣諷刺的是,《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查理·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首歌是他自己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依然被看作為一部無聲電影。

聯美公司

[編輯]

1919年查理·卓別林與瑪麗·璧克馥范朋克D·W·格里菲斯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聯美。他們的意圖在於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製片公司系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力。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製片公司保障了查理·卓別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雖然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後就很快占據了電影主流,但是在整個1930年代內查理·卓別林始終拒絕拍有聲電影。查理·卓別林本人多才多藝,他為他1952年的《舞台春秋》編排舞蹈,為1928年的《大馬戲團》寫了主題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後來納·京·高爾演唱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春秋》的主題歌也是他自己寫的。

大獨裁者

[編輯]
《大獨裁者》(1940)中角色玩弄地球儀的場景。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德國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納粹主義所製作,也許與二人生日僅相差四天有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甚至惹起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以及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注。它生動地寫明了極權主義統治與納粹思想的醜惡,並塑造了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查理·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包括外貌形狀上的類似)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獨裁者領袖和一位受納粹極權主義殘忍迫害的猶太人理髮師。

政治爭議和離美

[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圖片 周恩來與卓別林的合影

查理·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左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溫和。在大蕭條前查理·卓別林的無聲電影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角色只不過是貧困,有時會犯一下法。然而從1930年代起,查理·卓別林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態。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後的一段演講批評了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查理·卓別林於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闢一個西方戰線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原本懷疑他是共產黨的聯邦調查局局長約翰·埃德加·胡佛也曾指示給他建立秘密檔案,在40年代後半期更是險些將他叫到國會聽證,1947年的《維杜先生》使用黑色幽默手法批判了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裡爆發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查理·卓別林對此表示非常歡迎,並予以支持,這讓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美國政府非常不滿。此後查理·卓別林還曾多次發表支持共產黨的言論,還曾會見過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儘管查理·卓別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著他的英國國籍身份而從未入籍美國。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並被懷疑傾向共產主義。約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查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約翰·埃德加·胡佛還試圖將查理·卓別林驅逐出境。據2012年公開的檔案,聯邦調查局曾向軍情五處要求提供能用於將他驅逐出美國的資料。[2]1952年查理·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但約翰·埃德加·胡佛聽到這個消息後與美國移民及歸化局商議取消查理·卓別林的再入境許可。查理·卓別林得知後,發表聲明稱: 「自從上次大戰以來,我就成了強勢反動團體製造的謊言和宣傳的目標,他們有影響力,有美國黃色媒體的幫助,創造了一種氛圍,纔讓有自由意識的人都被凸顯,並受到迫害。因此我已無法進行電影工作,我將放棄在美國的居留權。」[3]離開美國他決定留在歐洲,舉家定居瑞士沃韋。期間他遊歷各國,受到了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蘇共中央總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中共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期間)[4]等人的接見。1957年,查理·卓別林在歐洲拍攝了《紐約之王》,使用幽默的手段來諷刺五年前導致他被迫離開美國的政治事件和對他傾向共產主義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這部影片後查理·卓別林失去了拍公開的政治性電影的興趣,他說喜劇演員和小丑應該不需要政治性,應該「站在政治之上」。1972年,83歲高齡的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奧斯卡榮譽獎。儘管他是受影藝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只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眾反對查理·卓別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奧斯卡金像獎

[編輯]

查理·卓別林先後兩次奪得奧斯卡榮譽獎。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獎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模糊。查理·卓別林本來因他的電影《大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後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影藝學院決定因他在「《大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製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獎。另一部獲得特殊獎的影片是《爵士歌手》(1927)。

44年後,查理·卓別林於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查理·卓別林闊別美國二十載後重返好萊塢,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眾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鐘。

查理·卓別林還因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因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查理·卓別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里他對奧斯卡金像獎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卓別林寫道查理·卓別林開玩笑將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獎當作制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影藝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查理·卓別林生平最後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以及由蘇菲亞·羅蘭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查理·卓別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克萊爾·布魯姆一起拍的《舞台春秋》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片中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家唯一一次同時露面。由於查理·卓別林當時面臨的政治困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磯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才達到。

戀愛及婚姻

[編輯]

埃德娜·珀維安斯

[編輯]

埃德娜·珀維安斯是查理·卓別林電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員。兩人在1916年到1917年間有過一段浪漫關係,這段關係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查理·卓別林與米爾德里德·哈里斯結婚後兩人關係恢復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為止,埃德娜·珀維安斯依然是查理·卓別林電影中的主要女演員。兩人說到對方時始終感情非常好。

米爾德里德·哈里斯

[編輯]
米爾德里德·哈里斯

1918年10月23日,29歲的查理·卓別林與16歲的《綠野仙蹤》系列中的女角米爾德里德·哈里斯英語Mildred Harris結婚。婚姻是在哈里斯謊報說她懷孕後達成的。兩人有一個孩子,但他在嬰兒時期就夭折了。1920年兩人離婚。離婚時查理·卓別林稱米爾德里德·哈里斯與以勾引年輕女演員著稱的阿拉·納齊莫娃英語Alla Nazimova女同性戀關係,而哈里斯則稱卓別林嗜性成癮。

波拉·內格里

[編輯]

1922到23年間查理·卓別林與女演員波拉·內格里之間有過一段很公開的關係。波拉·內格里當時剛剛從波蘭到達好萊塢。這段時好時壞的關係在九個月後結束了。它有點像現代好萊塢影星的關係的前例。與他的其它關係相比查理·卓別林與波拉·內格里非常特殊,非常公開。

麗泰·格雷

[編輯]

在準備拍攝《淘金記》時35歲的查理·卓別林與16歲的麗泰·格雷發生了關係。麗泰·格雷懷孕後導致電影在拍攝六個月後必須更換女主角人選,並且兩人於1924年11月26日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小查理·卓別林(1925年-1968年)和悉尼·厄爾·卓別林(1926年-2009年)。1928年兩人離婚非常痛苦。查理·卓別林必須向麗泰·格雷付當時破紀錄的82.5萬美元。這場公眾矚目的離婚,加上一場稅收上的糾紛使得查理·卓別林的頭髮都變白了。後來公開的法庭記錄顯示,當中有許多隱密的細節,這導致了一場反對查理·卓別林的運動。查理·卓別林的傳記作者在查理·卓別林的傳記中寫道說這場婚姻是《羅莉塔》的靈感來源。

寶蓮·高黛

[編輯]

從1932年到1940年查理·卓別林與女演員寶蓮·高黛之間有一段浪漫的和職業的關係。寶蓮·高黛在這段時期的大多數時間裡住在寶蓮·高黛在比佛利山的家裡。查理·卓別林「發現了」寶蓮·高黛並讓她在《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中演女主角。據說由於寶蓮·高黛拒絕闡明她與查理·卓別林之間的關係是她沒有獲得扮演《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兩人關係於1940年結束後兩人公開說他們於1936年秘密結婚。後來查理·卓別林在私下裡說他們從未正式結婚。不論怎麼說兩人之間的婚姻關係友善地於1942年正式結束。寶蓮·高黛與查理·卓別林正式離婚,寶蓮·高黛還獲得了一筆離婚費。

瓊·巴里

[編輯]

查理·卓別林與瓊·巴里有過一段短暫的關係。本來查理·卓別林想讓瓊·巴里飾演主角,但是過了不久瓊·巴里就開始對查理·卓別林糾纏不休並有瘋狂的表現。兩人的關係因此終止。1943年5月瓊·巴里稱因查理·卓別林懷孕。血液測試表明查理·卓別林並非孩子的父親,但是法庭拒絕允許血液測試作為證據,因此查理·卓別林被判直到孩子21歲為止每月要給孩子付75美元。

烏娜·奧尼爾

[編輯]

此後不久查理·卓別林遇到了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烏娜·奧尼爾。兩人於1943年6月16日結婚,當時查理·卓別林54歲,而烏娜·奧尼爾只有18歲,此後烏娜·奧尼爾的父親沒有再與他女兒說過話。不過,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長 (長達三十四年直至查理·卓別林逝世) ,也令人欣慰的非常幸福,兩人在對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烏娜·奧尼爾找到了一個愛自己的父親角色,而查理·卓別林則找到了一個忠實於自己,並在他在公眾中的信譽不斷降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兩人共育有八個孩子,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查理·卓別林逝世後烏娜·奧尼爾還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對查理·卓別林之逝世非常悲痛以至開始酗酒。其女兒維多利亞·卓別林現為著名馬戲藝人,創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封爵

[編輯]

1975年3月9日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別林KBE勳銜,由此將他提升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經有人提名將卓別林封為爵士了,但當時的保守派政府反對此舉。

逝世

[編輯]
查理·卓別林(右)與其夫人烏娜·卓別林的墓。

1977年聖誕節,卓別林在瑞士沃韋家中中風(酒後服用鎮靜劑)逝世,享壽88歲。他被葬在沃州沃韋上科爾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別林的遺體並以此試圖向他的遺屬勒索錢財。但是最後盜墓者被捕,十一周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其它爭論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媒體批評卓別林沒有參軍。卓別林稱他報名了,但是在進行體格檢查時落選。卓別林在戰爭期間內募捐了許多錢,並於1918年拍了一部喜劇性的宣傳片。據說關於他參軍的爭論導致他沒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別林一生中始終有關於他是否有猶太血統的爭論和斷言。1930年代納粹宣傳中稱卓別林為猶太人,20世紀40年代的聯邦調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這一點上(原因不明)。這個爭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於猶太人在電影工業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別林的同母異父兄弟雪梨是半猶太人[5],但不信猶太教。卓別林本人有猶太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卓別林本人生前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也拒絕否定說他是猶太人,他說這樣做只是為「反猶分子提供了證據」。然而他常說假如他有猶太先裔的話,他將感到驕傲,因為「所有天才均有猶太血統」。在《大獨裁者》中他大膽地描寫對猶太人的迫害就體現出了他的這個觀點。

1924年,製片人托馬斯·因斯死於報業大王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的遊艇上,卓別林也被牽連在此事之中,這個事件是好萊塢的一個未解之謎之一,也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了。2001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貓眼》。

卓別林畢生與年輕婦女糾纏不休的吸引力,是他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他的傳記作家將這個習慣歸於他青年時代在倫敦大劇院遇到的初戀海蒂·凱利。卓別林喜歡發現和引導年輕的女影星,以至於常擦槍走火染上緋聞。除了米爾德里德·哈里斯之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關係都是這樣開始的。

後事

[編輯]
  • 沃韋卓別林紀念館前有一座卓別林像。倫敦萊斯特廣場上的卓別林像是這座像的複製品。
  • 卓別林除其它眾多榮譽外還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由於1950和60年代對卓別林的政治傾向的批評直到1970年代他才獲得這顆星)。1985年英國發行了一張紀念他的郵票。1994年美國也發行了一張郵票紀念他,這張郵票上卓別林的肖像是漫畫家阿爾·赫施費爾德畫的。
  • 1992年李察·艾登堡祿祿導演了按照卓別林的傳記改編的電影《卓別林傳》,電影中勞勃·唐尼飾卓別林,卓別林的女兒傑拉爾丁飾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別林的母親)。
  • 2001年英國喜劇演員艾迪·伊扎德在《貓眼》中飾卓別林。
  • 從196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人將卓別林的電影與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作比較。兩人的電影在風格上相差很大。卓別林的電影非常強調情感,而基頓的電影則非常詼諧。卓別林在製片上非常傳統,強調表演,而基頓則不斷創新,非常大膽。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卓別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頓)的先驅。除健康的同行之間的競爭外兩人對對方均非常尊重。基頓將卓別林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和喜劇導演。卓別林對基頓也非常讚賞,1928年他反對基頓參加米高梅公司,後來證明此舉非常糟糕。在《舞台春秋》中卓別林專門為基頓寫了一段情節,基頓是1915年以來卓別林的首位屏幕喜劇夥伴。
  • 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0名[6]
  • 寶可夢系列知名小精靈吸盤小丑(魔牆人偶)的最終進化型踏冰人偶是致敬卓別林的早期作品《溜冰場》。

軼事

[編輯]
  • 卓別林在美國成名後在美國出現了許多「最像卓別林的人」的比賽。鮑伯·霍伯曾在一次這樣的比賽中獲第一。
  • 1930年代初卓別林與路易斯·布紐爾是朋友。
  • 在2005年的「喜劇家的喜劇家」的大選中卓別林被同行選為最偉大的20名喜劇家之一。
  • 卓別林終身是無神論者。宗教在他眼裡只有被開玩笑的份。他有一次取笑說:「我願意扮演耶穌,我最適合這個角色了因為我是一名喜劇演員。」[來源請求]
  • 卓別林晚年非常喜歡班尼·希爾的作品,希爾本人是卓別林作品的熱衷者。1991年希爾受卓別林家人之邀訪問卓別林的故居時發現卓別林收藏了許多他的影象記錄而大受感動。

主要作品

[編輯]
拳擊冠軍(The Champion,1915)
年份 片名 備註
譯名 原名
1915年 計程車上的私奔英語A Jitney Elopement A Jitney Elopement
1915年 流浪漢英語The Tramp (film) The Tramp
1915年 拐騙英語Shanghaied (1915 film) Shanghaied
1916年 子爵英語The Count (film) The Count
1916年 螢光幕後英語Behind the Screen Behind the Screen
1917年 善言化盜英語Easy Street (film) Easy Street
1918年 狗的生涯英語A Dog's Life A Dog's Life 又譯:《狗的生涯》
1918年 夏爾洛從軍記 Shoulder Arms
1921年 孤兒流浪記 The Kid
1921年 有閒階級英語The Idle Class The Idle Class
1922年 發餉日英語Pay Day (1922 film) Pay Day
1923年 巴黎婦人英語A Woman of Paris 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電影旬報藝術性最出色電影
1925年 淘金記 The Gold Rush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1928年 大馬戲團 The Circus 奧斯卡榮譽獎
1931年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6年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
1940年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47年 維杜先生 Monsieur Verdoux 又譯:《殺人狂時代》、《殺人的喜劇》
藍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波迪獎最佳美國電影
電影旬報最佳外語片
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52年 舞台春秋 Limelight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57年 紐約之王英語A King in New York A King in New York 又譯:《一個國王在紐約》、《紐約皇帝》
提名銀絲帶獎最佳外語片
1967年 香港女伯爵英語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註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Obituary Variety Obituaries英語Variety Obituaries,1977年12月28日
  2. ^ Norton-Taylor, Richard. "MI5 spied on Charlie Chaplin after FBI asked for help to banish him from US". London: The Guardian. 2012-02-17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8). 
  3. ^ People, Apr. 27, 1953. TIME. 1953-08-27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2). 
  4. ^ 周恩来和世界影坛巨星卓别林一段难忘的情谊. [2019-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5. ^ Chaplin - an essay by Aaron Ha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6). 
  6. ^ AFI's 100 YEARS...100 STAR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1999-06-16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