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諸島
本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本條目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7年3月30日) |
南海諸島或南海群島是指南海南北約1800公里、東西約900多公里範圍內諸多群島、沙洲、礁、暗沙和淺灘的總稱,北起北衛灘、西起萬安灘、南至曾母暗沙、東止黃岩島(另一說為海馬灘)。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四大群島,但通常不包含同樣位於南海海域內的印尼阿南巴斯群島與納土納群島,以及亞洲大陸的沿岸島嶼等(如海南島、香港島、新加坡島等)。
南海諸島總面積約164.74km²。其中東沙群島約1.74km²,西沙群島約10km²,中沙群島約150km²,南沙群島約3km²,由於各國進行填海造陸,可能會隨時間有差異。
歷史[編輯]

南沙群島一直為中國漁民所使用,一些大的島上都有中國漁民建的廟和打的水井等。 1946年法國的入侵才開始引起主權爭議。中國(包括中華民國)與越南兩方均聲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並且派軍隊進占相關島礁,文萊與印度尼西亞則是宣稱擁有此區海域的主權,進而間接包含了南沙群島部分區域。
有人聲稱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誌》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裡的「漲海」是當時中國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但亦要留意,「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一語乃地理描述,並非代表這些「磁石」屬東漢管理,否則《異物誌》中眾多地理描述都可被解釋為東漢領地。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另外三國時的《南國異物志》有南沙群島的記載。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
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範圍包括南海諸島。宋代趙汝適所著《諸蕃志》記載,唐貞元二年(公元789年),當時被稱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南海諸島即隸屬於海南四州軍。
《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範圍之內。宋代官修兵書《武經總要》記載,公元971年宋太祖建立巡海水師,對南海實施巡管,由此中國政府將南海海域納入到海防範圍。大約成書於1203至1208年的地方志書《瓊管志》記載南海諸島隸屬於廣南西路瓊管安撫都監吉陽軍的管轄範圍,這標誌著中國政府最晚從唐宋時期起,已將南海諸島納入版圖,並明確了行政轄治。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島。其中《元史》還記載了元朝海軍「發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南沙群島),歷交趾,占城界」巡轄了南沙群島[1]。《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製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餘,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有關學者指出,明代《鄭和航海圖》標繪的「石塘」和「萬生石塘嶼」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南沙群島[2]。明代黃佐所著《廣東通志》記載「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島,屬於巡海備倭官巡海設防的範圍。
清朝設立崖州協水師營,負責南海海疆巡視。清代《泉州府志》和《同安縣志》記載了廣東水師副將吳升對南海海域巡視的史實。 《瓊州府志》和《崖州志》則記載:「崖州協水師營分管洋面,東自萬州東澳港起,西至昌化縣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夷洋」。這清晰地表明,清代水師巡視範圍涵蓋了包括西沙、南沙在內的整個南海海域。 1909年4月廣東總督張人駿命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前往西沙巡視。李准率軍地官員及測繪人員、化驗師、工程師、醫生、工人等共計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兵船至西沙各島及海域遍為巡查,先後命名了西沙14座島嶼。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習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在清代,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地圖上[3],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和1895年印行的《古今地輿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一些清朝的外交官員如駐英使節郭嵩燾亦指出西沙群島屬於中國[4]。而越南方面則持否定態度,2012年7月越南國家博物館公布一份清朝地圖(原圖為《皇朝直省輿地全圖》,此圖僅包括部分清代直省地區,並非全圖),指地圖未包括南海島嶼。
在清代官方文籍中,如1676年兩廣總督金光祖纂修的《廣東通志》山川·萬州條,1725年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等校修、1726年雍正皇帝御序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瓊州府山川考二·萬州條,1731年廣東總督郝玉麟等修纂的《廣東通志》山川·萬州條,1822年兩廣總督阮元總裁、廣東巡撫李鴻賓等監修的《廣東通志》山川略十三·瓊州府萬州條,1679年萬州知州李炎等原著、1819年萬州知州汪長齡主修、1828年萬州知事胡端書續修的《萬州志》川條, 1841年明誼修、張岳崧編纂的《瓊州府志》萬州海防條等官方文籍,均把「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入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治範圍內。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早在明代,有海口港、舖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中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清末以來,中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民國以來中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藷」,「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越南的漁夫和商人也探索南海諸島,但由於並非正式的行動且記錄不足,因此難以舉證其過程。
越南政權立了黃沙隊開拓南海諸島的產物。兩個群島叫黃沙與萬里長沙。〈天南四志路圖書〉(1686年)阮主時期,回來後黃沙隊入營納產物。西山時代,河蓼請求朝廷立黃沙隊與桂香隊例行去兩沙。1786年2月14日,朝廷令黃沙隊長的會德侯調動水軍號的四個船去兩沙。1803年7月,嘉隆又立黃沙隊與北海隊去兩沙確立主權的插旗了開拓產物。〈大南實錄正編〉曰封武文富做沙旗海的首馭招募外籍民以立黃沙隊。[5]
南海諸島在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歸於廣東省,之後則成為海南特別行政區的一部分。1930年代,根據19世紀對印度支那的佔領,法國要求南沙群島的主權,並與英國做了交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海諸島在1939年被日本所合併。
日本在二十世紀的前四十年裡對南海群島的企圖心,表現在最初的民間資源開發到二次戰前的政府介入。日本對南海諸島野心十足,之前藉著殖民地台灣為跳板,不斷利用南海諸島。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迫使其減緩擴張速度,之後在二次大戰時對東亞、東南亞大肆侵略,南海諸島也短暫成為其勢力範圍,1939年日本將法國軍隊驅逐出南海群島,開始了長達七年的佔領。二戰結束後,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重行接收南海諸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擊敗占據西沙群島的南越,實際控制了了該群島,其後又擊敗越南,控制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但是隨著戰後國際冷戰格局的建立,海峽兩岸的分治,中國大陸近年的改革開放,使得南海主權進入新階段。南海已經發展成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經濟、軍事意義的戰略水道。它是世界海洋航運中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近年來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價值與日俱增,據統計,每年通過南海的船舶數量多達十萬艘。
時間軸[編輯]
- 1946年9月13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將1930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將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11月,行政院令海軍總司令部、內政部協助廣東省政府接收南海諸島,並派太平艦、中業艦接收團沙群島,永興艦、中建艦接收西沙群島,同年12月任務完成,為紀念太平艦、永興艦之行之盛舉,奉命將長島改名為太平島,林島改名為永興島。廣東省政府以西鳥島又名斯巴特列島,遠處南疆,特改為南威島。
- 1947年1月17日,法國軍艦「東京號」到西沙群島;1月18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錢泰發表聲明:西沙群島屬於中國[6]:8269。1月19日,法國軍艦在西沙群島登陸;外交部長王世杰約見法國駐華大使梅里靄,就法國軍艦「東京號」在西沙群島登陸一事,鄭重表示西沙群島之主權屬於中國[6]:8270。1月21日,國防部長白崇禧宣稱:「西沙群島主權屬於我國,不僅歷史、地理上有所根據,且教科書上亦早載明。去年敵人投退出該群島後,我政府即派兵收復。本月10日有法國偵察機一架飛臨偵察,18日復有法國軍艦一艘駛至群島中最主要一島,我守軍當即表示守土有責,不許其登陸,並責令其退走。」[6]:82711月24日,法軍再度登陸西沙群島,中國政府對法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並派軍艦馳赴西沙群島巡視[6]:8272。1月26日,外交部情報司長何鳳山稱:西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漢馬伏波曾到該群島,清宣統二年李准亦懸旗嗚炮,正式成為中國領土;根據1887年中法條約規定,紅線以東屬於中國,故無論在歷史上、地理上,西沙群島均為中國領土;法軍之登陸,無疑係屬非法[6]:8273。1月27日,西貢法國當局向報界發表關於西沙群島爭端之聲明,略謂:「法軍艦『東京號』載有少數軍隊,一部分奉命在波西島登陸,其餘在拔陶兒島登陸。上述兩島有1938年法軍所建軍隊營房、碼頭及氣象站,可見主權屬於法國。」[6]:82731月28日,中國外交部照會法國駐華大使,抗議法軍入侵中國西沙群島珊瑚島[6]:8274。1月29日,中國外交部次長劉鍇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記者招待會上鄭重否認法國政府外交部聲明中謂中國於1938年同意法國佔領西沙群島之說;稱中國於彼時僅重申其一向立場,中國對該島之主權,為無可爭議者[6]:8275。2月28日,國民政府完成接收西沙、中沙、南沙群島任務[6]:8298。1947年4月29日,中國外交部與內政部、海軍總司令部會商確保南海島嶼對策[6]:8344。5月21日,「永興」、「中業」兩軍艦駛抵南沙群島之太平島,駐守南疆[6]:8358。內政部編制《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於1947年11月正式公布[7]。團沙群島改為南沙群島,原曰之南沙群島則改為中沙群島,以符諸島在南海所處之位置。其餘島礁多以歷朝出任南洋使節之名命名,以志紀念。12月1日,內政部核定公布南海各島名稱,這些島礁是中國固有領土,自經國防部會同各有關機關接收後,整頓竣事,由內政部命名:一、東沙群島,包括東沙島等三島;二、西沙群島,包括:(甲)永樂群島,其內有甘泉島、道乾群島等九處;(乙)宣德群島,其內有西沙洲、趙述島等21處;三、中沙群島,包括西門暗沙等29處;四、南沙群島,包括:(甲)危險地帶以西各島礁,其內有雙子礁等27處;(乙)危險地帶以西東各島礁,其內有海馬灘等4處;(丙)危險地帶以南各島礁,其中有保衛暗沙等16處;(丁)危險地帶以內各島礁,其內有曾母暗沙等40處[6]:8463-8464。
- 1959年3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置「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
- 1988年,海南建省,將辦事處劃歸海南省管轄。
- 2007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三沙市,管轄海南省下的西沙、南沙、中沙三個群島,隸屬海南省[8]。
- 2012年6月21日撤銷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設立地級三沙市,管轄海南省的西沙、南沙、中沙三個群島,隸屬海南省。市人民政府駐西沙群島的永興島。
- 2016年7月12日,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在中國的堅決抵制下,公布仲裁結果,支持菲律賓在此案相關問題上的幾乎全部訴求,稱「中國在南海乾涉捕漁、造人工島、危及船舶作業等活動違反了國際法」。這個所謂仲裁庭的5名仲裁員(包括一名日本籍仲裁員)一致裁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中國不存在對南海自然資源的「歷史性權利」,否定中國對南海以「九段線」為基礎之權利主張,同時仲裁庭亦認定南沙群島(Spartly Islands)中的所有地物,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定義下,均無法主張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但是,中國自仲裁程序之始宣布不接受、不參與南海仲裁案,不承認、不執行仲裁結果,將其定義爲「一場鬧劇」,因中國拒絕參與仲裁程序,所有訴訟費用由菲律賓負擔。中國的立場得到了全世界90餘個國家230多個政黨的支持。菲律賓則發表聲明稱對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表示歡迎。雖然美國本身並沒有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白宮亞洲事務高級主任Daniel Kritenbrink呼籲中國和菲律賓接受海牙仲裁法庭就南海爭端作出的仲裁,他聲稱堅持南海「以法規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非常重要。此舉受到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強烈批評。
島礁列表[編輯]

東沙群島[編輯]
官方名稱 | 英語名稱 | 實際控制方 | 位置 | 海拔(米) | 陸地面積(公頃) | |
---|---|---|---|---|---|---|
東沙環礁 | 東沙島 | Pratas Island | ![]() |
20°43′N 116°42′E / 20.717°N 116.700°E | 0+ | 108 |
東沙礁 | — | 20°40′14″N 116°54′31″E / 20.67056°N 116.90861°E | 0+ | 70 | ||
暗灘 | 北衛灘 | North Vereker Bank | 21°04′N 115°58′E / 21.067°N 115.967°E | -60 | ||
南衛灘 | South Vereker Bank | 20°58′N 115°55′E / 20.967°N 115.917°E | -58 | |||
海山 | 尖峰海山 | Jianfeng Seamount | 無 | |||
筆架海山 | Bijia Seamount | |||||
北波海山 | Beipo Seamount |
西沙群島[編輯]
中沙群島[編輯]
南沙群島[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四十九史弼
- ^ 《南沙探秘》
- ^ 陸心賢等《地學史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第145頁
- ^ 楊作洲《南海風雲: 海域及相關問題的探討》正中書局,1993,第38頁
- ^ 存檔副本. [2016-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6).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 ^ [1](根據張君然回憶整理)
- ^ 高俊國、劉寶銀. 《南沙群島空間融合信息分析與示警:群礁發育、軍事區位、警示系統》. 海洋出版社. 2009: 2. ISBN 9787502773083.
- ^ 1996-05-15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南沙群島在線,2005年3月15日
- ^ http://military.dwnews.com/news/2014-10-21/59614386.html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