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6位,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對中國大陸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吳姓是第九大姓,在臺灣則是第七大姓。
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吳」稱作「口天吳」;但實際上「吳」字的下方並非「天」而為「夨」(ㄗㄜˋ),「口天」的「吴」為異體字。
關於吳姓的來源主要有四種:
-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炎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1]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 顓頊帝時有吳回,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1]
- 其他民族與漢族通婚或漢化改姓而有吳姓,如苗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 日本也有吳姓。「吳」訓讀爲くれ。
- 在韓國,吳"오"姓也頗為常見,官方羅馬拼法通常為"Oh"。
羅馬字譯寫[編輯]
漢語拼音拼寫為「Wu」;中古漢語語言學家多擬音為「Nguo」;母語為廣州話、蘇州話的人士可能寫作「Ng」。越南語寫作「Ngô」,轉寫為羅馬字時也可作「Ngo」。日語轉寫為羅馬字時作「Go」。韓語(韓語)轉寫為羅馬字時應作「O」,但也經常寫成「Oh」。母語為閩南語(泉漳話、潮汕話)的寫作「Ngo」、「Go」或者「Goh」。
馬來西亞的福州人以"NGU"為英語書寫字拼音
參考文獻[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吳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
百家姓列表 |
---|
| 001~032位 | |
---|
| 033~064位 | |
---|
| 065~096位 | |
---|
| 097~128位 | |
---|
| 129~160位 | |
---|
| 161~192位 | |
---|
| 193~224位 | |
---|
| 225~256位 | |
---|
| 257~288位 | |
---|
| 289~320位 | |
---|
| 321~352位 | |
---|
| 353~384位 | |
---|
| 385~416位 | |
---|
| 417~448位 | |
---|
| 449~480位 | |
---|
| 481~504位 | |
---|
|
|
---|
| 01~025位 | |
---|
| 26~050位 | |
---|
| 51~075位 | |
---|
| 76~100位 | |
---|
| 2018年6月30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姓名統計分析,黃/黄、溫/温、鍾/鐘分別統計 |
|
|
---|
| 1~25位 | |
---|
| 26~50位 | |
---|
| 51~75位 | |
---|
| 76~100位 | |
---|
| 出自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蕭與肖、戴與代、閻與閆、邱與丘、傅與付等分別統計。
另見: 中國姓氏排名 |
|
|
---|
| 1~25位 | |
---|
| 26~50位 | |
---|
| 51~75位 | |
---|
| 76~100位 | |
---|
| 來自韓國國家統計門戶網站發表的2015年姓氏、本貫人口統計 [1],其中讀法不同的同字姓氏(柳 21位為유/47位為류,羅 48位為나/83位為라)分開排列。
另見: 朝鮮族姓氏列表、 韓國姓氏人口排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