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學 (上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同大學
Utopia University
創辦時間1912年
停辦時間1952年
學校類型私立大學
校長胡敦復
學生人數2,700人(1948年)
校址上海

大同大學世界語La Universitato Utopia,英語:Utopia University)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座落於上海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尤以「理工」學科而著稱,時有「北南開,南大同」之譽,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被撤校。

歷史簡介[編輯]

1911年11月,任教於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的胡敦復平海瀾等11名教師,因不滿學堂外國主事的辦學方式,辭職南下上海成立了立達學社,並制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社旨,力圖改革中國舊式教育。[1][2]

胡敦復-大同大學的創建人和校長

1912年3月19日,胡敦復和他的立達學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里租屋,創辦了大同學院。「大同」,系取義《禮記·禮運篇》中「天下為公,是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為校銘,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西文譯作Utopia School(意為改良的新式學校)。當年招收學生91人,由立達學社社長胡敦復親任院長。1914年1月,學校遷址南車站路[3]

大同大學早期辦學無比艱辛,因為其辦校經費不向社會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團體贈款,僅靠立達學社社員自籌,所以幾乎難以為繼。後來學社同仁改變了「但憂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開始接受社會資助,學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較大發展。也正是辦學經費的緊張,造就了大同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和學生樸素好學、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

大同學院開創了國內中西合璧辦教育的先河。它是上海第一家男女同校的私立學校,連校務主任也是女性,所使用的教材不少是引進西方的現成教材,或由教師自己編寫,並擁有當時罕見的理化實驗室。[3]

1922年9月,大同學院被政府立案,改稱大同大學,為私立性質,在校生約600人。在20世紀20年代,大同大學發展成為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之一。學校占地90畝,有15幢教學樓。1920年代的教育部報告稱:「綜合言之,此次視察六校(復旦、滬江、大同、大夏、光華、暨南),……據視察結果,辦學精神,極為貫注者,為大同、滬江二校。理學院辦理較有成績者,亦為滬江、大同二校。……」[4]

1930年,大同大學南車站路校址擴至110餘畝,先後落成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實驗室、學生宿舍等17座建築,擁有運動場、綠地等,建築頗具規模,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學生人數近千人,教育事業大有發展。

在大學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大同大學於1928年開始創辦附中。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除教室、宿舍分開外,行政和經費仍與大學統一辦理,大學預科停辦。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別是以後上海市大同中學五四中學的前身。《三十年之上海教育》1935年對大同大學(包括附中)的評價為:「該校辦理,處處經濟,絕不浪費。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學生樸素好學,教師輔導學生自動研究,尤為可貴」。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因連天炮火和飛機轟炸,大同學府被毀於一旦。1937年10月,華界淪陷,大同被迫從南市遷至租界,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學繼續上課。大同師生沒有經濟實力轉移到後方,胡敦復只好率領部分師生留守孤島上海,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友員、團結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下,開始了第二次艱苦的創業歷程,使「大同」獲得了新生。[5]

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中學部979人,大學部850人。後大學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學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高中部),律師公會校址稱附中一院(初中部)。1946年11月,原上海南市大同校舍修復部分竣工,附中一院遷回南車站路,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學;大學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學)仍在新閘路。

大同大學在抗戰爆發後毅然創辦工學院,從1941年至1952年,工學院共畢業學生2228人。至1940年代,大同大學已發展有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下設14個系,學科涵蓋史、地、文、哲、經濟、會計、化學、化工、土木、電機、機械等領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

至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達2500人,在當時上海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辦時學生人數的50倍。

在其四十年的大學歷史中,大同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國私立大學中的翹楚,享有「北南開,南大同」的美譽。大同大學(含附中)先後培養出39名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1人為雙院士。

院系調整前的院系設置[編輯]

  • 文學院(文學系、史地政治系、哲學教育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
  • 商學院(經濟系、銀行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
  • 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
  • 附屬中學一院(初中部)、附屬中學二院(高中部)

院系調整[編輯]

1952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撤校停辦。商學院併入上海財經學院,文學院併入華東師範大學,理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系分別併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化工學院,附中一院和附中二院分別獨立為大同中學和五四中學。 [6]

知名校友[編輯]

  • 徐慕雲(1900-1974)原名徐長虞、徐州市人。著名戲劇理論家、戲曲教育家。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
  • 顧靜徽(1900-1983)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
  • 林迪生(1903-1997)原名林攸綿,浙江三門縣人。教育家。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專修英文。
  • 何挺穎(1905-1929)生於陝西省南鄭縣。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
  • 周煦良(1905-1984)安徽至德(今東至)人。著名英國文學翻譯家、教授、詩人、作家。1920年入上海大同學院。
  • 林淡秋(1906-1981)生於浙江省寧海縣,原名林澤榮。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
  • 錢臨照(1906-1999)江蘇無錫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25-1929年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物理系。
  • 許思園(1907-1974)無錫西門外人,原名壽康,號思玄。著名學者。16歲考入上海大同大學。
  • 顧功敘(1908-1992)浙江嘉善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地震學會的發起人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29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
  • 楊承宗(1911-2011)生於江蘇省吳江縣。中國放射化學家。193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獲理學士學位。
  • 侯毓汾 (1913-1999) 女,江蘇省無錫市人。著名的染料化學家,我國染料化學專業的創始人。1935年上海大同大學化學系畢業。
  • 葛一虹(1913-2005)生於上海嘉定,原名葛曾濟,字作舟,號巨川。著名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戲劇史家、出版家,新中國戲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專攻物理化學。
  • 于光遠(1915-2013)生於上海。經濟學家,1955年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學部委員。1932-1934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學習。
  • 殷之文(1919-2006)江蘇吳縣人。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8-1939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土木系學習。
  • 朱維衡(1919-)浙江杭州人。電機工程專家。194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
  • 徐光憲(1920-2015)生於浙江紹興。無機化學家和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化學系。
  • 陳敬熊(1921-2022)浙江鎮海(今寧波)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7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7]
  • 沈天慧(1923-2011)女,浙江嘉善人。半導體材料學專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49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
  • 周毓麟(1923-2021)生於上海。計算數學家、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8]
  • 錢正英(1923-2022)女,生於上海。水利水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9-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9]
  • 沈復(1924-2015)男,江蘇常熟人。化學工程專家,1946年參與組建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1953年參與北京石油學院創建工作,1984年成為石油大學首批博士生導師。1945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
  • 查全性(1925-2019)生於江蘇南京。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2年大同附中畢業併入大同大學深造。
  • 丁石孫(1927-2019)江蘇鎮江人。數學家。1944-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學習。[10]
  • 江樺(1928-)生於上海。香港著名女高音及音樂教育家。
  • 楊公俠(1929-2021)建築光環境、人類工效與環境心理學學者、同濟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院退休教授。1950年畢業於大同大學土木系。[11]
  • 徐志磊(1930-)出生於上海。核武器工程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1951年上海大同大學肄業。
  • 倪嘉纘(1932-)浙江嘉興人。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學系。

此外,大同大學附中也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翻譯家傅雷、漫畫家華君武、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劉建航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和熱工教學家王補宣院士、天文儀器與方法專家朱能鴻院士以及曾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曾培炎等都就讀於此。

參考文獻[編輯]

  1. ^ Ma, Xueqiang. 中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大同大学 [Utopia University, establishe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Wen Hui Bao. 19 November 2012 [12 March 2014]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2. ^ Lu, Xianliang. 华理"身世"之脉系:大同大学简介 [History of ECUST: an introduction to Utopia Universit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 April 2009 [12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中文). 
  3. ^ 3.0 3.1 周明發. “大同”风雨九十年. 上海地方志. 2020-04-21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4. ^ 百年大同. dt.hpe.cn. [2022-11-04]. 
  5. ^ 静安区志. 上海地方志.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6. ^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 大同大学简介. [2015-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那位为导弹安上“眼睛”的老院士,永远闭上了眼睛. www.jfdaily.com. 上觀新聞.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8. ^ 数学家周毓麟院士逝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9. ^ 钱正英同志生平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10. ^ 丁石孙迎90岁生日,季羡林称他是值得记住的北大校长之一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11. ^ 著名建筑光环境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杨公侠逝世,享年九十二岁_浦江头条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