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15年9月11日) |
大坌坑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
因出土的文物於陶器口有繩紋,又稱為繩紋陶文化。
與南島語族的關係[編輯]
大坌坑文化可能涉及南島語族起源,是可能的原南島語族人群。
地方類型[編輯]
此文化在各地與不同時間有所差異,可以分成:大坌坑、八甲、鳳鼻頭(菓葉)、月眉等地方類型。
遺址[編輯]
可見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遺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遺址;臺中市的安和遺址;台南市的南關里遺址與八甲遺址;澎湖縣的菓葉遺址;高雄市的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的長光遺址等。
參考來源[編輯]
- 劉益昌. 大坌坑文化. 臺灣大百科全書
- 臧振華. 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 南島研究學報. 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