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 中,存有 (梵語 :अस्ति;希臘語 :Είναι;拉丁語 :Esse;法語 :Être;德語 :Sein;英語 :Being)是指事物的物質 或非物質存在 。[1]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存有。本體論 是研究存有的哲學分支。存有是一個包含客觀 和主觀 存在特徵的概念。[2] 任何參與存有的東西也被稱為「存有」,儘管這種用法通常僅限於具有主觀性的實體 (如「人類存有」(英語:Human being)一詞,意指人類 個體 等概念)。從西方哲學 開始,前蘇格拉底派 試圖以可理解的方式部署它。認識和定義這個概念的早期貢獻之一來自巴門尼德 。
作為近代的一個例子,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他借鑒了古希臘 的資料)採用術語此在 (德語:Dasein)以闡明這個主題。[3] 幾種現代方法建立在海德格爾等歐洲大陸範例的基礎上,並將形上學 的結果應用於對人類心理學 和人類狀況的一般理解(特別是在存在主義 傳統中)。相比之下,在主流分析哲學 中,主題更多地局限於抽象調查,在威拉德·范奧曼·奎因 (W. V. O. Quine)等有影響力的理論家的作品中,僅舉幾例。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在 1909 年闡明了在各種文化和傳統(如美洲原住民 )[4] 中已考慮過並繼續影響哲學家的最基本問題之一:「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在這裡,而不是在它的位置上可以想像的非實體?……從無到存有沒有邏輯 橋梁」。[5]
對於存有的討論,經常與對心理學 ,或生而為生命的本質 ,以及為生存 而面對的一般狀況、一般問題有關。在基督教神學 ,對存有的討論,直接連結到上帝 的本質。
參考資料 [ 編輯 ]
^ being .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 2005-09 (英語) . = "being [...] Existence, the fact of belonging to the universe of things material or immaterial. "
^ Being Emergence vs. Pattern Emergence: Complexity, Control, and Goal-Directedness in Biological Systems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ason Winning & William Bechtel
^ Heidegger, the day Sein und Zeit , p. 27: "this entity which each of us is himself ... we shall denote by the term 'Dasein'."
^ Elgin, Duane (2009). The Living Universe: Where Are We? Who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Chapter 1: The First Miracle. "American Indian lore speaks of three miracles. The first miracle is that anything exists at all."
^ James, William . 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 beginning of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16: 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