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賢純皇后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 |
---|---|
大清皇后 | |
前任: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繼任:清高宗繼皇后那拉氏 ![]() | |
姓 | 富察 |
封號 | 嫡褔晉→皇后→孝賢皇后→孝賢純皇后 |
旗籍 | 鑲黃旗 |
氏族 | 富察氏 |
出生 |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1712年3月28日) |
婚姻名份 | 嫡福晉→皇后 |
逝世 |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1748年4月8日)(36歲) |
諡號 | 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
墳墓 | 清裕陵 |
親屬 | |
父親 | 察哈爾總管李榮保 |
母親 | 覺羅氏 |
夫 | 高宗純皇帝弘曆 |
夫之父 | 世宗憲皇帝胤禛 |
夫之嫡母 |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
夫之母 |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
夫之繼室 | 清高宗繼皇后那拉氏 |
夫之側室 |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
兄弟 | 兄:廣成、傅清、傅文 弟:傅恆 |
姊妹 | 妹:宗室薩喇善之妻(恆瑞之母) |
子 | 皇次子:永璉(端慧皇太子) 皇七子:永琮(悼敏皇子→哲親王) |
女 | 皇長女 皇三女: 固倫和敬公主 |
養子 | 皇長子:永璜(定安親王) |
孝賢純皇后(滿語: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ᡝᡵᡩᡝ᠋ᠮᡠᠩᡤᡝ
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轉寫:hiyoošungga erdemungge yongkiyangga hūwangheo;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乾隆帝元配妻子,沙濟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1]。
生平
[編輯]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出生(1712年3月28日),比乾隆帝小半歲。
雍正五年(1727年),在外八旗選秀中被指婚與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內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
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初二日子時,生皇長女。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賜長春仙館作為皇四子弘曆和嫡福晉富察氏在圓明園的居處。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時,生下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崩逝,皇四子弘曆即位,是為清高宗。根據《內廷底簿》的記載,在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高宗賞予居住在南鑼鼓巷東西兩側的皇后母親位於蔣家胡同,德音(雍正時期內閣學士)入官(充公)之宅邸一所,共一百零二間。不久之後的十二月十八日,奉懿旨冊立富察氏為皇后。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履親王允祹接到乾隆帝冊立富察氏為皇后的上諭,開始著手準備冊封禮。[3]
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738年1月23日),以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為正使,戶部尚書海望為副使,冊立富察氏為皇后。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1738年11月23日),永璉已在寧壽宮患病,不久夭折,年僅九歲[4]。
乾隆十年(1745年) 三月初三日,據《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記載,帝后等人前往慧賢皇貴妃梓宮停靈的六股道殯宮致祭。內務府共使用了四輛牛車接送后妃位下的太監。檔案中的漢文清單可知由西暖殿富察皇后的太監獨自乘坐一輛牛車,第二輛牛車由翊坤宮嫻貴妃和長春宮嘉妃位下的太監乘坐,第三輛牛車由景仁宮純貴妃和永和宮愉妃位下的太監乘坐;最後一輛牛車則由承乾宮舒嬪、延禧宮怡嬪和永壽宮原皇貴妃位下德太監乘坐。
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因富察氏懷孕,乾隆並未按慣例去圓明園山高水長處度上元節、觀看煙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宮紫禁城陪伴她[5]。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日子時,富察皇后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固倫和敬公主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爾珠爾。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廿九,永琮因出痘夭折。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極受乾隆帝的鍾愛[6],先後被密立為皇太子,但均不幸夭折。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富察皇后隨乾隆東巡;而就在三月十一日亥時 (1748年4月8日),富察皇后因為在東巡的途中感染了風寒,加上連續失去了兩個皇子令她承受很大的折磨,最後不幸病逝於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六歲。不久之後,五月初七日,司庫白世秀和七品首領薩木哈向乾隆奏報,稱太監胡世傑交《孝賢皇后輓詩》一套共二冊,乾隆傳旨用紫檀木罩蓋匣;七月初二日,由太監胡世傑將裝成品持進交予乾隆。
乾隆十七年 (1752年) 十月二十七日,將大行皇后的靈柩奉安於勝水峪裕陵地宮。乾隆親自護送至陵,並臨視葬入地宮。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諡,全諡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7]。
身後
[編輯]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乾隆帝頒下一道賜諡大行皇后為孝賢皇后的諭旨,對皇后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並說明了賜諡孝賢的原因:
諭禮部:皇后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忱;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禔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諡,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諡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在一般情況下,賜皇后諡號,先由皇帝發出諭旨,然後由禮臣們擬出幾個字上奏,由皇帝挑選欽定。而孝賢皇后的諡號是乾隆未經內閣直接賜給了大行皇后諡號為「孝賢」,這在清代,實無先例,由此可看出乾隆帝對孝賢皇后的感情深厚,乾隆帝曾說因為「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自己如此做「非私恩愛偏」。
外戚
[編輯]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以後族之故,一門朱紫,出將入相,更臻於鼎盛之勢。皇后胞弟傅恆[8]年未而立即位登首輔,二十餘年中,出將入相,活躍在乾隆朝政治和軍事舞台,在推動乾隆盛世形成的過程中,貢獻甚鉅,乾隆帝對其評價之高,恩寵之異,罕有人及。
乾隆也絲毫不掩飾自己施恩外戚是因為皇后的緣故:「朕之加恩傅謙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並不因其為大學士公傅恆之兄弟也。即大學士公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后,而況其兄弟乎。朕為天下主,何事非秉至公,何事能逃明鑑。」
孝賢皇后的侄子福康安,自幼被乾隆帶到內廷,親自教養,視如己出[9]。
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二十八日,乾隆特地言明:「若傅恆、福康安之晉封公爵。俱因底定金川。及勦平臺灣等處逆匪。懋著勞績。用示酬庸。並非因傅恆、福康安、為孝賢皇后之弟姪。特加恩寵。即明瑞、奎林、明亮,皆皇后之姪。俱以躬列戎行。為國家宣力」,他表明重用傅恆、福康安,乃至奎林、明亮等人,都是因為他們本人有軍功在先,不僅僅因為孝賢皇后。
評價
[編輯]- 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賜長春仙館作為她們夫婦在圓明園的居處。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恩愛逾常。乾隆在當皇子時,就已經娶了福晉、側福晉、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後,又納了不少妃嬪。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孝賢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備受乾隆寵愛。乾隆在懷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詩體即用其韻》便寫道:「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即三宮六院,嬪妃齊備,可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足以證明[需要解釋]乾隆對於其他嬪妃沒有[來源請求]真摯的感情可言。[10]
- 乾隆曾讚賞孝賢皇后:「歷觀古之賢后,蓋實無以加茲。」同時他把他治國的功勞也分給皇后一份:「朕躬攬萬機。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11]。
- 皇后上侍聖母皇太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12]。
- 皇后出身名門望族而生性節儉,平素以通草絨花為飾。有次秋季去關外,乾隆對皇后談起關外舊俗,提及祖上剛剛創建帝業的時候,衣物的裝飾都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而不是像當今皇宮中那樣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繡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製而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示不忘滿洲本色。乾隆非常珍愛孝賢皇后親手縫製的燧囊,一直帶在身邊[13][14]。
- 一次乾隆帝患疥瘡,癒後體弱,醫生囑咐須靜養百日。孝賢皇后於是就住在皇帝的寢宮外屋,無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後,見皇帝氣色如初,身體復原才搬回自己的寢宮[15]。
- 乾隆九年,蠶壇建成,富察氏帶領妃嬪命婦大行親蠶之禮,祭祀先蠶嫘祖,並當眾演習養蠶織絲之術。後來蠶絲多了,富察氏不忍心遺棄,下令把它染上色彩,織成御衣,親自進獻給皇帝。乾隆穿慣了錦衣玉裘,見到這件略顯粗糙的絲織御衣,竟感到格外親切,除對皇后大加褒揚外,還下令大小臣工崇儉去奢,並在祭祀登朝時多次穿用。
- 皇后因二子夭折而悲悼成疾,於乾隆十三年東巡途中崩逝。乾隆帝悲慟萬分,晝夜兼程親自護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回京,把梓宮停在長春宮內,服縞素十二日,並每天到皇后靈前祭酒[16]。乾隆帝拋開清會典的規定,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后喪儀,命天下臣民一律為皇后故世而服喪,並且下令長春宮不再居住任何人,把孝賢皇后的衣冠供放在裡面,以表示對賢后的懷念[17]。
- 乾隆對和敬公主的額駙尤其寵愛。他是唯一一個幼年入宮當皇子伴讀的駙馬,清朝最年輕輔國公,非嫡非長,沒有任何職業歷練就直接封哲里木盟盟長。他和另外一位駙馬一樣放走阿睦爾撒納,結果另位駙馬被處死,他則被看在和敬母女的面子上免死。免死後沒有任何建樹的情況下封公爵,兵部大臣;剛立功就馬上封親王,罰的極輕,賞得奇快奇重。身為武將卻可以坐轎,和海蘭察一個待遇。犯了死罪沒有將達爾汗親王爵位革掉而是給了哥哥,稍有軍功就封了雙親王。身為蒙古人破格擔任滿洲都統。兒子名字裡有寶貝。和福隆安是駙馬里唯二有諡號且有畫像置於紫光閣的。
- 其獨女和敬公主的公主府是唯一一個沒被收回保存至今的公主府,既有衣冠冢又有墓。
- 高宗在西六宮長春宮內安放孝賢皇后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時,乾隆帝都親臨憑弔。這種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60年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后妃們居住。
- 富察皇后生前最後生活過的那條大船——青雀舫,乾隆下令把這艘大船運進北京城,然而城門太窄無法通過,乾隆差點拆了城門樓,後來禮部尚書海望提出了一個辦法,搭起木架將大船從城牆垛口通過,並在木軌上鋪了菜葉之類的用來潤滑,數千名工人費盡力氣終於將大船運進了城內。
- 乾隆帝數次南巡始終繞過不入濟南,在詩中多次解釋,其中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寫的詩:「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18]因為富察皇后在濟南染病,怕一入濟南而悲痛。
悼亡
[編輯]- 高宗的孝賢悼亡詩中最廣為人知是這一首:【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也是乾隆生涯所寫超過四萬首詩歌中為數不多的真情佳作。
葬禮
[編輯]乾隆喪子、喪偶以後在煩惱焦躁中引起了大官僚一連串的貶責黜革甚至賜死,使乾隆初年相對平靜的宦海突然掀起了波瀾。朝廷的政策方針從「寬」趨「嚴」,向著新的統治格局和統治作風演變
首當其衝的便是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兩人皆非皇后富察氏親生,其中皇長子永璜在孝賢皇后喪期間也就是乾隆十三年四月在南苑打獵,因此受到乾隆的嚴厲斥責,並且聯繫到立儲大事,乾隆斷然宣稱:「此二人斷不可承續大統」。永璜的師傅俺達相繼受到處分,其中和親王弘晝、大學士來保、侍郎鄂容安各罰俸三年,其他師傅諳達各罰俸一年。[來源請求]。
乾隆十三年四月,皇帝閱看翰林院所製的皇后冊文,發現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后」,這讓皇帝勃然大怒,刑部尚書阿克敦被交刑部治罪。其他刑部官員見皇帝盛怒,加重處分,擬絞監候。不料,暴怒的君王尚不滿意,責備刑部「黨同徇庇」,故意「寬縱」。將刑部全堂問罪,包括滿尚書盛安、漢尚書汪由敦、侍郎勒爾森、錢阿群、兆惠、魏定國,均革職留任,而阿克敦則照「大不敬」議罪,擬斬監侯,兩個月後復為內閣學士。[20]
翰林院撰擬皇后祭文,用「泉台」二字,乾隆又吹毛求疵,認為這兩字用於常人尚可,「豈可加之皇后之尊」,大學士張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等「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俱罰俸一年。[來源請求]。
五月,乾隆又抱怨光祿寺籌備的給皇后的祭品等「俱不潔淨鮮明」,光祿寺卿增壽保、沈起元、少卿德爾弼、竇啟瑛俱降級調用;工部因辦理皇后冊寶「製造甚用粗陋」,全堂問罪,侍郎索柱降三級,塗逢震降四級,其他尚書、侍郎從寬留任[21];禮部「冊諡皇后,未議王公行禮之處」,尚書海望、王安國降二級留任,其他堂官也分別受到處分[22]。
令嬪之父內管領清泰負責已故孝賢皇后供桌上的餑餑,因「遲誤獻供餑餑」而被罰,因他有「加四級」的官銜,便銷去所加二級抵,並罰杖打八十大板。[23]
家族
[編輯]孝賢純皇后家族 | ||||||||||||||||||||||||||||||||||||||||||||||||||||||||||||||||||||||||||||||||||||||||||||||||||||||||||||||||||||||||||||||||||||||||||||||||||||||
---|---|---|---|---|---|---|---|---|---|---|---|---|---|---|---|---|---|---|---|---|---|---|---|---|---|---|---|---|---|---|---|---|---|---|---|---|---|---|---|---|---|---|---|---|---|---|---|---|---|---|---|---|---|---|---|---|---|---|---|---|---|---|---|---|---|---|---|---|---|---|---|---|---|---|---|---|---|---|---|---|---|---|---|---|---|---|---|---|---|---|---|---|---|---|---|---|---|---|---|---|---|---|---|---|---|---|---|---|---|---|---|---|---|---|---|---|---|---|---|---|---|---|---|---|---|---|---|---|---|---|---|---|---|---|---|---|---|---|---|---|---|---|---|---|---|---|---|---|---|---|
|
注釋及參考資料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后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后
- 《清皇室四譜》卷二.后妃.頁十九
-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注釋
[編輯]- ^ 《清列朝后妃傳稿》: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父李榮保,察哈爾總管。祖父米思翰自有傳。乾隆二年後以嫡妃冊立。性節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歲時進帝荷包惟以鹿羔沴毧輯為燧囊仿先世關外之制,寓不忘本意也。純皇每加敬服,鍾愛異常。生端慧皇太子及皇七子永琮,特為帝所鍾愛,皆早薨。又生皇長女、固倫和敬公主。十三年帝奉皇太后東巡,後侍,返蹕濟南崩於德州。詔內外官縞素哭臨,禁剃髮百日。追諡為孝賢皇后,先是慧賢皇貴妃薨,定諡時後戲謂帝曰:「吾他日期以孝賢可乎?」至是帝以夫婦相知遂用之。十七年葬勝水峪。後既亡,帝追懷不已,感逝抒情時見篇章。又為述悲賦,其辭曰:「乾隆十有三年春車駕幸山東禮成返蹕,皇后以三月十有一日崩於德州舟次,星夜解維,兼程旋軫歸。殯於長春宮,奉遷於觀德殿,喪儀有制,時日如流,觸緒增悲,非文兮述感孫楚除服之篇效潘岳悼亡之作,用緣情而遣藻。聊寄恨於哀弦」。
- ^ 根據《沙濟富察氏宗譜》的記載,檀都的後裔很多,分布於京旗鑲黃旗滿洲、京旗正黃旗滿洲、京旗鑲黃旗包衣、綏遠城駐防、西安駐防、烏魯木齊駐防。檀都的後裔在檀都孫輩分成了幾大房,第一房的始祖叫果臣噶哈善,其家族在清帝入關之前門第很高,太祖繼妃袞代和太祖之弟舒爾哈齊之側福晉,均是第一房的後裔,而孝賢純皇后則出身於第三房,其祖先叫做德雲珠。
-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 ^ 《乾隆帝起居注》: 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1738年11月23日)辛卯,皇太子病篤,上往寧壽宮視疾。巳時,上奉皇太后至寧壽宮看視,皇太子薨逝。上痛悼不已,輟朝五日
- ^ 《清高宗御製詩三集》丙寅年亦曾於宮中慶元宵,蓋彼時以孝賢皇后將有弄璋之慶
- ^ 《清列朝后妃傳稿孝賢皇后傳》: 生端慧皇太子及皇七子永琮,特為帝所鍾愛,皆早薨。又生皇長女、固倫和敬公主。
- ^ 《清列朝后妃傳稿》:進後兄富文爵為公,弟傅恆以後故,恩禮尤侈。十四年,金川班師,詔賜祠如額亦都佟國維例。嘉慶四年加後尊諡曰孝賢誠正敦穆仁惠輔天昌聖純皇后,二十五年加上尊諡曰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輔天昌聖純皇后,道光三十年再加上尊諡曰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 ^ 《清實錄》:朕之加恩傅謙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並不因其為大學士公傅恆之兄弟也。即大學士公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后,而況其兄弟乎。朕為天下主,何事非秉至公,何事能逃明鑑
- ^ 《清實錄》:「 福康安由垂髫豢養,經朕多年訓誨,至於成人」。這一事實在福康安的奏摺中也有印證:「竊奴才幼叨豢養,長沐生成,四十年來,備蒙劬育隆恩,實難殫述……」
- ^ 《御製詩》 二集巻五
- ^ 《清高宗實錄》:「朕躬攬萬機,勤勞宵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
- ^ 《清宮詞》載:「 孝賢皇后事孝聖皇后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後,故侍遇後族寵貴無比……聖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見也」。
- ^ 《聽雨閒談》: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文忠公之姊也。性賢淑節儉,上侍孝聖憲皇后,恪盡婦職。正位中宮,十有三載,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織絨等花,以為修飾。又以金銀線索緝成佩囊,殊為暴殄用物,故歲時進呈純皇帝荷包,惟以鹿羔沴毧緝為佩囊。仿諸先世關外之制,以寓不忘本之意,純皇每加敬服,鍾愛異常。
- ^ 《清高宗御製詩二集 卷四》 朕讀皇祖御製清文鑒知我國初舊俗,有取鹿尾譎毛緣袖以代金繅者,蓋彼時居關外,金線殊艱致也,去秋塞外較獵,偶憶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獻,今覽其物,曷勝悼愴,因成長句,以志遺微。練裙繒服曾聞古,土壁葛燈莫忘前。共我同心思示儉,即茲知要允稱賢。鉤絛尚憶椒闈獻,縝緻空餘練線連。何事頓悲成舊物,音塵滿眼淚潸然。乾隆戊辰清和既望。
- ^ 《郎潛紀聞二筆》:阿文成公云:「純聖壯年,曾患癤,甫愈,醫云:須養百日,元氣可復。孝賢皇后聞知,每夕於上寢宮外居住奉侍,百日滿後,始回宮。」
- ^ 《清史稿》: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慟,兼程還京師,殯於長春宮,服縞素十二日。
- ^ 《清宮詞》:孝賢皇后事孝聖皇后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后,故侍遇後族寵貴無比,前後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孝賢崩後,御祭文字哀婉沉摯,凡平日所御奩具、衣物,不令撤去,照常陳設,聖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見也。
- ^ 《御製詩》 三集巻四十五
- ^ 《清史稿后妃傳》: 並製《述悲賦》,曰:「《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昔皇考之命偶,用掄德於名門。俾逑予而屍藻,定嘉禮於渭濱。在青宮而養德,即治壺而淑身。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寧,克贊乾清。奉慈闈之溫凊,為九卿之儀型。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克勤於邦,亦知較雨而課晴。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撫諸子如一出兮,豈彼此之分視?值乖舛之疊遘兮,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更怳悢而切意。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制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抱輕疾兮念衆勞,促歸程兮變故遭。登畫舫兮陳翟褕,由潞河兮還內朝。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影與形兮難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循喪儀兮愴徒然,例展禽兮諡孝賢。思遺徽之莫盡兮,詎兩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覩新昌而增慟兮,陳舊物而憶初。亦有時而暫弭兮,旋觸緒而欷歔。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事之皆虛。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入淑房兮闃寂,披鳳幄兮空垂。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 ^ 清史稿·卷三百三·列傳九十·阿克敦
- ^ 《乾隆起居注》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工部堂官……迨其承辦,肆意苟簡,漫無覺察,陋習相沿,恬不為怪,不獨此次辦理大行皇后冊寶一事……本應照部議革職。但哈達哈、三和兼辦事繁,且曾經親到查看,姑從寬革職留任;趙宏恩日前已經朕嚴切教訓,伊又兼管都統事務,且現在漢侍郎內尚未得可以勝任尚書之人,勉強姑容;何國宗到任未久,均從寬革職留任;索柱爲人,本屬卑鄙庸劣,不稱侍郎之任,況於部務又素不留意,著降三級調用;塗逢震前經命往江南宣諭化導,朕見其人尚可造就,因歷用至侍郎,乃伊自到部之後,惟知自守,旅進旅退,從未見其建一言、辦一事,因循怠玩,深負委任,著降四級調用。
- ^ 《乾隆起居注》十三年七月初七日:孝賢皇后諡冊未將王公行禮之處指明……諭旨海望、王安國俱著降二級留任;木和林著銷去加二級,免其降級;沈德潛著銷去紀錄四次,仍降一級留任。
- ^ 應將內管領清泰、盛觀保即比照大祀牲牢玉幣黍稷之屬一事缺少者杖八十律,杖八十,系公罪,各降二級留任。查內管領清泰有加四級,應銷去所加二級抵現降二級,內管領盛觀保並無加級,應降二級留任。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硃批:依議。
前任: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
清朝皇后生卒年份 1712年-1748年 (冊封期間) (1737年-1748年) |
繼任: 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