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9°46′10″N 121°20′50″E / 29.76944°N 121.34722°E / 29.76944; 121.34722

它山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唐代
編號3-0055-3-003
登錄1988年1月13日

它山堰漢語拼音Tuōshān Yàn)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座古代堤堰,位於海曙區[注 1]鄞江鎮它山堰村,興建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是浙江省灌溉面積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1]。它山堰位於奉化江最大的支流鄞江,使用條石疊砌而成,解決了鄞西大片土地的灌溉和明州(寧波)州城的生活用水問題,經歷代修繕,至今仍發揮作用[2]。1988年,它山堰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0月被國際灌排委員會日語国際かんがい排水委員会認定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

修建[編輯]

它山遺德廟中供奉的王元暐像

根據南宋淳祐年間魏峴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它山堰於唐大和七年[注 2]鄮縣縣令王元暐主持興建[2]。王元暐祖籍山東琅琊,歷任翰林院書記、翰林院編修、朝儀郎,後因爭議貶為金華府同知、鄮縣縣令。就任縣令時,刺史於季友已修建一座仲夏堰,但由於選址原因,仲夏堰蓄水不足,且難以解決咸潮倒灌的問題。為此,王元暐在仲夏堰上游選擇了「兩山夾流,鈴鎖兩岸」的它山作為修建新堰的地點,因而堰以山為名。它山堰建成後,王元暐並未因此得到重用,反而屢受參劾,於鄮縣令任上辭官歸隱[4]

有記載稱,它山堰修建時,先疏浚原有的北山古港,再將溪流截斷,排水後築堰,更具體的修建過程則不可考[5]:325。20世紀70年代,村民在它山堰南岸背山面的馬鞍崗發現一條通往石宕的道路,且它山堰石材與該石宕的石材相同,因而推斷它山堰的石料來自於此[6]

結構特點[編輯]

堰體[編輯]

它山堰堰體結構剖面圖

它山堰位於樟溪進入平原地區的山口,南有絳山,北有它山。堰體所在河床較為平坦,基岩上方沉積為2至3米厚的砂卵石,在此之上為青灰色或灰褐色的黏土層。堰體長113.7米,頂級面寬3.2米,第二級面寬4.8米[7],平面略成弧形,向上游鼓出,使得汛期水流向河床中心集中,減小對兩岸的沖刷[8]

堰體分為兩平台,其中堰頂高程3.05米,可能為為宋代進行加固時修築的部分,而第二級高程2.4米,據估計應為唐代修築。南宋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曾載,它山堰「堰身中空,擎以巨木,形如屋宇」。殘留的材料中曾經發現朽木和碎石,據此推測,宋代加固施工時,曾在河床中打入木樁以作為地基,周圍加築黏土碎石層,後碎石被水沖淘,因而留下的木樁留下空隙,古人因而想像堰體形如屋宇。在1991年維修過程中,曾對堰體進行鑽探,發現石板下存在鐵鏽,這與《寶慶四明志》中記載它山堰「冶鐵而灌之」相符[2]

1995年4月,電力部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使用地震儀對它山堰進行了探測。探測結果表明,它山堰堰體最大厚度為4米,中間厚兩邊薄,一般厚度為2.3至2.8米,大部修築在河床沉積上,而南端直接修築在較高的基岩上,厚度為1.8至2.0米。這種中間厚兩邊薄的設計增強了堰體中部的剛度,以應對河床中央較大的沉陷量。堰底傾向上游約5度,對堰體的抗滑性有顯著的增強作用。堰體上游設有4至6層碶石,下設人工填築的黏土碎石層,與河流沉積物有明顯差異[9]。黏土的引入可以增強堰體的防水性能,而碎石則可以增強土的抗剪強度[8]

配套工程[編輯]

它山堰上游的回沙閘遺址

它山堰堰體為渠首,將樟溪河道分為南側的鄞江和北側的塘河,南側入奉化江,北側用於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10]。它山堰建成後,為了提高洩洪效率,王元暐又在下游建設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矸閘,用於調節內外河水位。此後自宋至清,以分洪、阻沙、引水等目的,增建風棚碶、回沙閘、洪水灣塘、官塘等設施,至清末形成九碶、五堰、十三塘的完整水利體系,不少工程存留至今,經過整治仍在使用[5]:326-327

效用[編輯]

它山堰在寧波河網中的位置

阻咸蓄淡[編輯]

它山堰建成前,鄞江各支流均與奉化江相通。奉化江為感潮河流,咸潮會通過奉化江進入鄞江,最遠可到達鄞江鎮上游3公里的平水潭,而鄞江上游的淡水直接入海,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它山堰建成後,鄞江被一分為二,淡水蓄入塘河,灌溉七鄉農田24萬畝,而鄞江的咸潮則被阻斷。當上游發生洪水時,它山堰可進行溢流,同時與下游洪水灣等水利工程相結合,達到分洪的目的。根據計算,按當代2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它山堰結合洪水灣可分洪70%左右,印證了南宋時即有的「澇則七分水入於江,三分入溪;旱則七分入溪,三分入江」的說法。在廣德湖廢湖後,它山堰即成為鄞西平原最重要的供水工程。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樟溪上先後建成皎口水庫周公宅水庫兩座大型水庫,它山堰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仍在承擔灌溉和排澇功能[2][5]:327-330

確立州城[編輯]

它山堰所處的鄞西平原由姚江奉化江和西部的四明山脈合圍而成。在公元前3000年前海退時,平原逐步由淺海變為陸地,很長一段時間內,土地鹽鹼,鹵潮出沒,雨季洪水泛濫,而旱季則缺乏淡水。樟溪在鄞江鎮進入平原地區,鄞江鎮(時稱光溪)也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但是,唐代初年,明州因為人口激增,光溪土地卑狹,州城迫切需要新的選址。唐長慶元年(821年),州城遷址三江口,但對於如何解決城中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仍無良策。它山堰建成後,分鄞江入南塘河,進入州城甬水門,形成日湖和月湖,解決了城市用水的問題,也成為寧波日後城市發展的基礎[2]

紀念[編輯]

它山遺德廟

它山堰建成後,民眾感念王元暐的功德。據《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唐代時,王元暐已有生祠,後被追封為善政侯,生祠於北宋咸平四年擴建為廟。南宋乾道四年,朝廷繼續追封王元暐為善政侯,並賜遺德廟廟額[2]。現存它山遺德廟位於堰旁它山之巔,建於1948年,設有平台、明堂、大殿和後殿,今闢為水利陳列館[11]。廟東有一歇山頂碑亭名為「片石留香」亭,有嘉慶十一年立「加封孚惠遺德廟善政靈德侯王公碑記」一通[12]

它山堰是鄞江民間傳說的組成部分。相傳,它山堰開工之日,即農曆十月初十為王元暐生辰,而落成之日,即農曆三月初三為其夫人生辰。它山堰奠基時,有10位工匠為保護河中的木樁而獻身,為後世紀念[10]。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及十月初十,鄞江鎮都會舉辦廟會以紀念它山堰的建成。其中,十月初十為傳說中的奠基日,三月初三為竣工日,六月初六則為「淘沙會」,後又稱「稻花會」[13]:820

維修和保護[編輯]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它山堰建成後,歷代均有修浚。宋代,它山堰曾由多任地方官員進行加固加高,同時通過設立專用的土地收取租稅,用於河道的疏浚,明清時也曾多次重修[5]:325-326。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年久失修,它山堰泥沙淤積,部分堰體條石和町步石被沖毀,同時堰體漏水,而它山廟也已十分破敗。1986年,當時的鄞縣人民政府對河道進行了疏浚。1993年5月,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開始進行它山堰整治保護和它山廟維修工程。1994年4月完成它山廟維修,1995年11月完成堰體修復,期間通過數字地震儀進行勘探,糾正了自宋代以來對它山堰結構不正確的描述[14]

1982年6月,它山堰成為鄞縣文物保護單位,此後,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得以確定,同時,違章搭建和開山炸石、挖沙等威脅堰體安全的行為得到禁止。1988年12月,它山堰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2015年10月,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它山堰被定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

圖片[編輯]

注釋[編輯]

  1. ^ 2016年前,它山堰所在的鄞江鎮屬鄞縣或鄞州區,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改屬海曙區,詳見鄞縣條目,後文「鄞西」等稱呼均自鄞縣而來。
  2. ^ 《寶慶四明志》同時載有大和與開元兩種說法

參考資料[編輯]

  1. ^ 馬燕燕等. 浙江省古堰坝分布特征与历史价值研究. 浙江水利科技. 2012, (4). 
  2. ^ 2.0 2.1 2.2 2.3 2.4 2.5 周時奮. 它山堰研究. 《周时奋文存·故土家国》.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5200-321-5. 
  3. ^ 3.0 3.1 千年它山堰申遗成功 成为宁波唯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鄞州日報. 2015-10-14 [201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1). 
  4. ^ 陳渭忠. 王元暐:县令兴建它山堰. 《中國三峽》. 2015, (6): 106–109. 
  5. ^ 5.0 5.1 5.2 5.3 繆復元 (編). 《鄞县水利志》. 河海大學出版社. 1992. ISBN 7-5630-0432-7. 
  6. ^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2-07-19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7. ^ 它山堰.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06-08-10 [2017-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8. ^ 8.0 8.1 沈之良 陳萬豐. 再谈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有关唐代它山堰的千古之谜. 科技導報. 1995, (11): 19–20. 
  9. ^ 王一鳴 陳勇. 古水利工程它山堰堰体结构浅析. 《浙江水利科技》. 1996, (4): 58–60. 
  10. ^ 10.0 10.1 陳時. 走进它山堰. 《寧波通訊》. 2014, (18): 20–35. 
  11. ^ 它山堰水利陈列馆.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2-09-24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2. ^ 謝振岳 (編). 《鄞县文化广播志》. 鄞縣文化廣播電視局. 1992: 213. 
  13. ^ 繆復元 (編). 《鄞州水利志》.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7108-5. 
  14. ^ 陳萬豐. 它山堰保护与整修. 宁波文物古迹保护纪实. 寧波出版社. 2000 [2017-06-29]. ISBN 9-787-80602-41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15. ^ 它山堰. 寧波市旅遊局. 2016-03-25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