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英語:pragmatism,派生於希臘詞πρᾶγμα(事物、實物)),又稱實驗主義、試驗主義,是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認為人類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局限性,無法完全反映真實世界,應把它當作解決問題的工具。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實用主義認為,當代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憑感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理智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係的。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實用主義者忠於事實,但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就承認它是真實的。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查爾斯·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而是認為自己是多元論的。
主要論點[編輯]
實用主義的主要論點是:
- 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於是否能使行動成功;
- 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於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麽效果;
- 強調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1];
- 主張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2]
在實用主義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義」、「工具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神奇學派」、「邏輯學派」等。實用主義最初發生在英國和美國的哲學家中,在20世紀初,在美國發展成一種運動,並且蔓延到歐洲大陸。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是一種運動了,但仍然是一種非常有影響的思想體系,它把哲學從一種人生觀的思想體系降為一種研究問題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識解釋為一種評價過程,以科學探索的邏輯作為人們處世待物的行為準則。
經典代表作品[編輯]
實用主義是保守主義的信念要素之一,保守主義者認為生活環境極度複雜而人類理性具有有限性,故行動應根植於經驗和歷史以實際環境所決定。[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