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聶魯達
巴勃羅·聶魯達 ![]() Pablo Neruda | |
---|---|
![]() 1963年 | |
原文名稱 | Pablo Neruda |
出生 | 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 1904年7月12日 ![]() |
逝世 | 1973年9月23日![]() | (69歲)
職業 | 詩人、外交官 |
國籍 | ![]() |
獎項 | |
父母 | 何塞·莫拉萊斯 Rosa Basoalto de Reyes |
文學 |
![]() |
文學 |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
作家 |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
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西班牙語: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筆名巴勃羅·聶魯達( Pablo Neruda 說明·資訊,西班牙語發音:[ˈpaβ̞lo̞ ne̞ˈɾuð̞a]),智利詩人、外交官,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共產黨黨員。
經歷[編輯]
早年[編輯]
聶魯達出生於智利中部的小鎮帕拉爾,父親何塞·德爾·卡門·雷耶斯·莫拉萊斯是一位鐵路工人,母親羅莎·巴索阿爾托·德·雷耶斯是一名小學教師。聶魯達出生不久,他的母親因嚴重的肺結核去世,兩歲時聶魯達隨父親搬遷至特木科城,在那裡,他的父親與女子坎迪亞·馬維德結婚。聶魯達很愛他的繼母,在他以後的詩作中有很多篇幅是獻給這位母親的。
聶魯達10歲時就開始寫作詩歌,1916年他遇到其生命中第一位啟蒙老師,智利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加夫列拉在聶魯達的文學創作上給了他很多鼓勵,1971年,當聶魯達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他表示這個獎應該屬於加夫列拉。13歲時,聶魯達在《明日》(La Mañana)雜誌上刊登了其第一篇文章。1920年,聶魯達開始在塞爾瓦奧斯塔爾雜誌上刊登短文和詩,為了避免引起父親的不滿,他以自己仰慕的捷克詩人揚·聶魯達的姓氏為自己取了筆名「聶魯達」。4年後,聶魯達憑藉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外事生涯[編輯]
1927年,23歲的聶魯達被智利政府委派出任駐緬甸領事,之後的8年裡他先後到過錫蘭、爪哇、新加坡、布宜諾斯艾利斯、巴塞隆納以及馬德里。這期間,聶魯達出版了《熱情的投擲手》(El hondero entusiasta)和《土地的居民》(Residencia en la tierra),這兩部詩集中蘊含著一種突破,不僅在寫作技巧上,更是在思想上。西班牙內戰爆發,聶魯達的一位朋友西班牙詩人洛爾卡被殺,這兩件事情很深的影響了聶魯達致使他投身於民主運動的事業中。當聶魯達被委派出使法國的時期,他幫助了大量西班牙難民前往智利定居。1942年,聶魯達寫長詩讚揚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的戰鬥。
流亡生活[編輯]
1945年7月8日,聶魯達正式加入智利共產黨。同年,他作為智共候選人當選議員。他公開反對總統加夫列爾·岡薩雷斯·魏地拉以及被右翼極端分子控制的智利政府,也因此被驅逐出國,他在智利躲了兩年後1949年逃往墨西哥。期間,聶魯達前往蘇聯,在那裡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聶魯達放逐生活的後半段,他住在義大利靠近海邊的一個小鎮上,在那裡他每天到海邊聽海的聲音,寫詩。
晚期[編輯]
當反對魏地拉勢力的戰鬥在智利國內取得勝利,對左翼分子拘捕的命令撤銷後,聶魯達回到久別的智利。1953年,聶魯達獲史達林獎,當時的蘇聯文壇形勢緊張,政府在思想上實行控制,《齊瓦哥醫生》的作者巴斯特納克被打上反動的標誌驅逐。1957年,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訪問期間被捕。聶魯達在他1958年的選集《放縱》(Estravagario)中對史達林主義進行了反思。此後,聶魯達開始旅行,他去了古巴和美國。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聶魯達寫了詩集《英雄事業的讚歌》,熱情歌頌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革命和社會變革。1969年,智利共產黨提名他為智利總統候選人,後為了智利左翼的團結而退出競選,並支持智利社會黨總統候選人薩爾瓦多·阿連德。1970年阿連德當選總統後,聶魯達被任命為智利駐法國大使。1973年9月23日,因為白血病,聶魯達逝世。在他逝世前不久的9月11日,智利發生了美國尼克森政府支持的皮諾切特軍事政變,阿連德死於政變,聶魯達在智利的兩處住所被洗劫一空。
2015年,智利政府內政部一份文件首次承認,聶魯達很有可能死於他殺。智利共產黨為此向智利司法部門提起調查請求。[1]
個人生活[編輯]
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930年,聶魯達在爪哇與荷蘭人瑪麗亞·哈根納爾(María Antonieta Hagenaar)結婚,他們在思想上有著很大的差別,9年後,兩個人離婚。此後,聶魯達與一位法國姑娘相處了一段時間。1943年,聶魯達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阿根廷畫家卡瑞爾(Delia del Carril),1955年離異。幾年後,聶魯達遇到了他此生的摯愛,智利女歌唱家烏魯提亞(Matilde Urrutia,May 5, 1912 - January 5, 1985),1960年,聶魯達將《一百首愛情十四行詩》(Cien Sonetos De Amor)獻給烏魯提亞,他認為烏魯提亞跟他最像,他們都是智利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烏魯提亞是他的愛,是他的靈感。他們1966年結婚,婚後的生活幸福。
中文譯介[編輯]
中國大陸漢譯[編輯]
中國大陸譯介聶魯達詩的第一人是袁水拍(從英語譯本轉譯),從西班牙語原文直譯聶魯達詩的第一人是王央樂,其他譯者還有王永年、張廣森(筆名林之木)、趙振江、陳用儀(筆名亦咸)等。
林光從原文譯出聶魯達回憶錄《回首話滄桑》。
台灣中譯[編輯]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台灣的陳黎(原名陳膺文)和張芬齡(陳黎的愛人)2位中學英語教師據西英對照本譯出許多聶魯達詩(2人大學時在英語專業以外,也學習了西班牙語),是台灣首度譯介聶魯達。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李宗榮另譯有《20首情歌與1首絕望的歌》。
以下是台灣目前已有的譯本: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譯,《涅魯達》,九五文化,1981年。
- 陳蒼多/譯,《情詩一百首》,新雨,1997年。
- 陳黎、張芬齡/翻譯與導讀,《聶魯達詩精選集》,桂冠,1998年、2005年。
- 陳黎/譯,《聶魯達詩集》,錦繡,1999年。
- 李魁賢/譯,《聶魯達/夏爾》,桂冠,2001年。
- 林光/譯,《回道話滄桑:聶魯達回憶錄》,遠景出版,2002年。
- 趙振江,《愛情真短遺忘太長: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與一支絕望的歌》,愛詩社,2007年。
- 陳黎、張芬齡/譯,《聶魯達雙情詩》,九歌出版,2009年。
作品[編輯]
- 《晚霞》Crepusculario,1923年
-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Veinte poemas de amor y una canción desesperada,1924年
- 《居民與其希望》El habitante y su esperanza,1926年
- 《地上的居住》Residencia en la tierra,1935年
- 《一般之歌》Canto general,1950年
- 《情詩一百首》Los versos del capitán,1952年
- 《元素頌》Odas elementales,1954年
-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Cien sonetos de amor,1959年
- 《黑島的回憶》Memorial de Isla Negra,1964年
參考資料[編輯]
- 諾貝爾官方網站關於聶魯達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聶魯達作品與生平簡介(智利大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西班牙語)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巴勃羅·聶魯達 |
![]() |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巴勃羅·聶魯達 |
- 法國巴勃羅聶魯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聶魯達基金會首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西班牙語)
- 聶魯達朗讀他的作品(mp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西班牙語)
- 在虛擬遊覽360º 度的聶魯達房子 "La Chascona" Flip360.cl
- 中譯《二十首情詩與一支絕望的歌》
|
- ^ Chile admits Pablo Neruda might have been murdered by Pinochet regime. The Guardian. 2015-11-06 [2015-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