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聖母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8日) |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法文) | |
---|---|
巴黎聖母院多角度圖片,2019年火災發生前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 |
坐標 | 48°51′11″N 2°20′59″E / 48.8530°N 2.3498°E座標:48°51′11″N 2°20′59″E / 48.8530°N 2.3498°E |
宗教 | 天主教會 |
宗教禮儀 | 羅馬禮 |
省 | 巴黎 |
地區 | 法蘭西島 |
行政 | 巴黎總教區 |
教會地位 | 主教座堂 |
領導 | 安德烈·萬特羅瓦 |
官方網站 | www |
建築詳情 | |
建築類型 | 教堂 |
建築風格 | 法國哥德式 |
奠基 | 1163年 |
竣工 | 1345年 |
詳細規格 | |
正立面朝向 | 西 |
長度 | 128公尺(420英尺) |
寬度 | 69公尺(226英尺) |
標準 | i, ii, iii |
指定日期 | 1991年 |
父列表 | 巴黎塞納河畔 |
參考編號 | 600 |
官方名稱: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 |
類型 | 主教座堂 |
指定日期 | 1862年[1] |
參考編號 | PA00086250 |
地圖 | |
![]() |
巴黎聖母院(法語:[nɔtʁə dam də paʁi] ( 聆聽); 意為 巴黎聖母"),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第四區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並以其開創性地使用的尖肋骨拱和飛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豐富雕塑而聞名[2]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更是法國最廣為人知的象徵之一,每年約有1200萬人參觀巴黎聖母院,使其成為巴黎最多人造訪的觀光景點。
聖母院於1163年在莫里斯·德·蘇利主教的領導下開始建造,並在1260年完成主體,儘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進行修復工程,但在1790年代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遭受破壞;使得許多宗教形象受損毀壞。自從19世紀開始,包括拿破崙一世的加冕典禮和法蘭西共和國許多總統的葬禮都在聖母院舉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具有屬於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其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指的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該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維克多·雨果的小說《鐘樓怪人》即以此為名。
2019年4月15日,聖母院發生重大火災,造成屋頂尖塔與主體木結構屋頂燒毀,鉛製瓦片融化,石造拱頂燒破三個大洞,然而正面雙塔、建築整體結構得以留存,包括耶穌荊棘冠在內的大部分文物被救出,聖母院寶物庫基本完好。事發當時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電線短路可能是引發火災的原因。火災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宣布將啟動修復工程,多名法國富翁宣布捐款協助修復。[3][4][5]文物暫時移往羅浮宮修復及儲存。[6]
聖母院的重建工程於2021年開始。法國政府表示希望在2024年春季前完成重建工作,以趕上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7][8][9]
歷史事件[編輯]
- 4世紀,建在現聖母院西側的聖艾蒂安大教堂落成。[10]
- 1163年 莫里斯·德·蘇利主教開始建造新的大教堂。[10]
- 1200年 – 中殿完工,並在合唱團牆壁增加了飛扶壁。
- 1210–1220年 – 開始建造塔樓。
- 1210–1220年 – 兩條新建的橫梁將塔與中殿連接起來。西玫瑰窗於1220年完工。
- 1235–1245年 – 建造教堂中殿和合唱團間的扶壁。
- 1250–1260年 – 尚・德・謝耶加長了北側橫斷面以提供更多光線,北玫瑰窗完工。[11]
- 1270年 – 皮耶・德・蒙特厄依完成了南側橫斷面和玫瑰窗。[12]
-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 1431年12月16日,亨利六世在此加冕為法國國王。
- 1455年,聖座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 1699年, 儒勒·哈杜安·孟薩爾和羅貝爾·德·科特開始對教堂內部以路易十四風格進行重大裝修。[13]
-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被改造為理性聖殿,內部遭到巴黎自治政府破壞。
- 1802年,拿破侖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此加冕。
- 1944年二戰期間,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 1977年,在18世紀被破壞的部分國王塑像之頭部被找到,並被安放在國立中世紀博物館。
-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追思彌撒。
- 2013年5月21日,反對法國政府立法批准同性婚姻的極右派歷史學家及作家多米尼克·韋內(Dominique Venner)在聖母院祭壇前,朝頭部開槍自盡。當時聖母院內有大約一千五百名遊客,當局馬上封鎖現場、疏散全部遊客,這是建院來的首宗自殺事件。[14]
- 2016年9月8日,巴黎聖母院爆炸未遂案,警方在大教堂旁發現一輛充滿炸藥的汽車,警方稱,被捕的涉案人員受伊斯蘭極端思想洗腦。[15]
- 2017年2月10日,警方在法國蒙佩利爾市逮捕了四名嫌疑人,其中包括一名16歲的少女和20歲的男子,當局稱他們具有伊斯蘭激進派背景,並指控四人策劃前往巴黎並襲擊大教堂。[16]
- 2017年6月6日,一名男子在大教堂外襲擊了一名警察,之後將遊客全部鎖在了大教堂內;恐怖調查組織得到訊息並告訴法新社:襲擊者是一名來自伊斯蘭國的「哈里發士兵」。[17]
- 2019年4月15日,整修中的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18],失火點位於教堂閣樓處,[19]大火導致其尖頂坍塌,[20]巴黎警察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與現場修繕施工有關。另外由於有大量鉛製品熔化,因此有鉛汙染的疑慮。而不久後附近地面鉛含量超過標準,也因此關閉附近區域。
歷史[編輯]
前身[編輯]
早在西元前,聖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據教堂地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10] 至於在此位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裡修築了一座用來崇敬聖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位於現在聖母院以西約40公尺(130英尺)處,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21][22]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斯德望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莫里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建造[編輯]


根據編年史家讓·德·聖維克多在《Memorial Historiarum 》的記錄說,巴黎聖母院的建造始於1163年3月24日至4月25日之間,當時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羅馬教皇歷山三世在場安放了奠基石。[24][25]根據名字已經丟失的大師的說法,聖母院在莫里斯·德·薩利和敘利的奧東主教(與莫里斯無關)的領導下,進行了約四大階段的建設。 在2019年火災中掉落的拱頂石的分析表明,聖母院的石質結構是在巴黎西北部的韋克桑開采的,可能是通過渡輪將塞納河帶上西提島。[26]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莫里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援,但並沒有檔案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畫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教堂視為是一座皇家建築。真正作為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的,其實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只不過因為缺乏文獻,無法判斷教會是否在教堂建設初期就已定期地提供財務支援。目前只能知道的是在進入13世紀之後,他們開始在管理工地的事物上擔負重任,尤其是在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母院附設的教堂醫院)的修建部分。
巴黎聖母院興建的第一階段從建造唱詩班座位及其兩個迴廊開始。根據托里尼的羅伯特的說法,唱詩班座位於1177年完成,1182年5月19日,紅衣主教亨利·德·沙托-馬爾凱 和莫里斯·德·薩利 (Maurice de Sully) 設立了聖壇。 由於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宗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27]第二階段從1182年到1190年開始,涉及建造唱詩班後面的中殿的四個部分及其過道到牧師的高度。 它在唱詩班座位完成後開始,但在中殿的最後部分完成之前結束。 從1190年開始,教堂主立面的基礎就位,並完成了第一道橫梁。 1185年,耶路撒冷的希拉剋略元老從這座尚未完工的大教堂召集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路易九世將基督受難的遺物,包括荊棘王冠、十字架上的釘子和十字架的碎片儲存在聖母院,這些遺物是他從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手中重金購買的 一件據信屬於路易九世的內衣,在他去世後作為遺物儲存於聖母院中。
而後,聖母院決定在祭壇所在的唱詩班座位增加耳堂,以便為教堂的中心帶來更多的光源。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此時的教堂全長128公尺,光是中艙就有12.5公尺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穹頂(Vault)則為33公尺寬。1196年,在莫里斯·德·蘇利主教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敘利的奧東監督橫斷面的完成,逐漸的將哥德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並繼續在教堂中殿進行工作,在敘利的奧東於1208年去世前,此時教堂規模已經接近完工,西立面已經基本建成,但直到1240年代中期才完成。 在1225年至1250年間,中殿的上層廊道以及西立面的兩座塔樓完工。[28]
聖母院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3世紀中葉,當時耳堂採用最新的輻射式風格進行了改造,這風格特點是令建築能從高哥德式尋求越來越大的結構尺寸,轉向更多的空間統一,在1240年代後期,尚・德・謝耶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並在北袖廳增加了一個山牆入口,頂部設立一座壯觀的玫瑰窗。不久之後(從1258年起),皮耶・德・蒙特厄依則是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並在耳堂設計類似的裝飾。這兩個小門都裝飾極為豐富的雕塑。南門以聖史蒂芬和各種當地聖徒的生活場景為特色,北門則在龕楣以基督的嬰兒期和西奧菲勒斯的故事,並在特魯莫中展示了極具影響力的聖母瑪麗亞和兒童雕像。建築師皮埃爾·德·切爾、吉恩·拉維、吉恩·勒·布特埃爾和師雷蒙·迪唐普勒隨後接替了謝耶和蒙特厄依的職位,然後又相互接手建造大教堂。拉維完成了蒙特厄依的唱詩班屏風,然後建造唱詩班座位15公尺(49英尺)的飛扶壁。拉維的侄子讓·勒·布泰勒於1344年繼任,並在1363年去世後由他的副手雷蒙德·杜·坦普爾接替他的職位。
13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是側向支撐系統飛扶壁的引入。在扶壁之前,屋頂的所有重量都向外向下壓到牆壁和支撐它們的橋台上。有了飛扶壁,重量由拱頂的肋骨完全在結構之外傳遞到一系列反支撐,這些支撐頂部是石尖,賦予它們更大的重量。扶壁的存在意味著牆壁可以更高更薄,並且可以設立更大的窗戶。根據文獻資料,聖母院除了初估約13世紀的安裝日期之外,第一個扶壁設定的實際日期還沒有任何精確度。藝術史學家安德魯·塔隆在基於對整個結構的詳細雷射掃描後,認為扶壁是原始設計的一部分。根據塔隆的說法,掃描表明「建築物的扶壁在800年中從來沒有移動過」而如果稍後增加它們,則能預期會發生一些移動。塔隆因此得出結論,飛扶壁從一開始就存在。第一個扶壁在14世紀被更大更強的扶壁所取代。[29]
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於19世紀繪製的巴黎聖母院平面圖。左側是拱門和中殿,中間是唱詩班座位,右側是後殿和走廊。南部的附屬建築是聖器收藏室。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編輯]
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在19世紀,歐仁·維奧萊-勒-迪克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所發明的,在其生平修復的眾多建築物都能找到石像鬼的蹤跡,例如皮耶楓城堡。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僅有在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羅貝爾·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然而,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他新加上了現在看到的屋頂尖塔)。
反倒是,在18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改為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21世紀[編輯]
2013 年,巴黎聖母院北塔頂部的四座19世紀鐘,被熔化並重鑄成新的青銅鐘,以慶祝該建築的850週年。旨在重現 17 世紀大教堂原始鐘聲的聲音。[30][31] 儘管在1990年代進行了翻修,但由於法國天主教會近年來財政困難,巴黎聖母院一直難以得到修繕。法國歷史古蹟的建築師維倫努瓦在2017年7月表示,對於現今大教堂狀況,「污染是最大的罪魁禍首」,這促使法國政府在2010年代後期進行一項全面翻修工程。[32][33]整個翻修估計耗資1億歐元,巴黎大主教則計劃通過國家政府和私人捐款籌集資金。[34]]大教堂尖塔的翻新工程於2018年底開始,在2019年4月時,屋頂周圍豎立了鷹架,石頭和青銅雕像已經從場地上移除,為裝修做準備。[35][36]
2012年12月12日,巴黎聖母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以慶祝大教堂的第一塊基石鋪設85 週年。[37]2013年5月21日,歷史學家和白人民族主義者多米尼克·溫納 ,將一封信放在教堂的祭壇後開槍自殺,當場死亡。大約1,500 名遊客當場被疏散出大教堂。[38]
2016年9月8日,法國警方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發現一輛裝有七個毒氣罐的汽車後逮捕了兩人。[39]
2017年2月10日,法國警方在蒙佩利爾逮捕了 4 名當局已知與激進組織伊斯蘭國有聯繫的人,罪名是密謀前往巴黎襲擊大教堂。[40]同年6月6日,一名男子使用錘子襲擊了在外面廣場的一名警察後,遊客被關閉在巴黎聖母院內避難。[41][42]
2019年的火災[編輯]
2019年4月15日18時50分左右,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該火災摧毀屋頂和尖頂,但教堂的主體結構完好無損。據推測,火災與正在進行的翻修工作有關。發失火點位於教堂閣樓處。
大教堂的尖塔於19時50分倒塌,造成約750噸石塊和鉛墜落。後在消防員協助下,聖母院主體結構仍保持完好;並拯救了外牆、塔樓、牆壁、扶壁和彩色玻璃窗的部分。由弗朗索瓦·蒂埃里於18世紀建造,擁有8,000多根管道的大風琴也得以儲存,但遭受了水災。由於正在進行整修,尖頂上的銅像在火災發生前已被拆除。構成大教堂天花板的石拱頂破損幾個洞,但在其他方面完好無損。
自 1905 年以來,法國的大教堂(包括巴黎聖母院)一直歸國家所有,由國家自保。如果發現火災是由在現場工作的承包商引起的,一些費用可能會通過保險範圍收回。法國保險公司AXA為火災前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的兩家承包公司提供保險。安盛還為大教堂的一些文物和藝術品提供保險。
時任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表示,大約有 500 名消防員幫助撲滅了大火。在大火中,一名消防員受重傷,兩名警察受傷。
大火過後的重建[編輯]
火災發生後,馬克龍總統立即承諾修復聖母院,並要求在五年內完成這項工作。重建期間聖母院的藝術品將暫時轉移到羅浮宮保管。[43]
相關作品[編輯]
- 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有時譯為《鐘樓怪人》)
- 育碧開發的電子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中有巴黎聖母院的相關場景。[44][45]育碧上海工作室在聖母院火災後表示:「在巴黎聖母院暫時離開的這段時間裡,至少還能在遊戲裡與她相見。」為開發此款遊戲,育碧設計師曾花兩年時間研究巴黎聖母院並對其外觀和內部構造進行1:1的數位建模,這被媒體SFGATE認為3D圖像資料能對聖母院的修繕工作起到幫助。[46]育碧2019年4月17日宣布《刺客教條:大革命》一周內免費贈送,並鼓勵所有希望幫助重建的玩家為大教堂捐款[47]。
藝廊[編輯]
從蒙帕納斯大樓遠眺巴黎聖母院
聖女貞德雕像
1853年夏爾·內格雷拍攝的Henri Le Secq的相片,旁邊是思提志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參照[編輯]
- ^ Mérimée database 1993
- ^ Facts on the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France. traveltips.usatoday.com. [24 April 2019] (英語).
- ^ Elian Peltier, James Glanz, Weiyi Cai, Jeremy White, Notre-Dame's Toxic Fallout, The New York Times, 14 September 2019, with production by Mona Boshnaq, Umi Syam, and Gaia Tripoli.
- ^ 聖母院尖塔驚愕聲中倒下 巴黎之心與法國同受重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社,2019年4月16日
- ^ 現場/聖母院大火 塞納河畔直擊巴黎人無聲哀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社,2019年4月16日
- ^ Bandarin, Francesco. New law regarding Notre Dame says restoration must preserve its 'historic, artistic and architectural interest'. The Art Newspaper. 2 August 2019 [26 October 2020].
- ^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 10 October 2019
- ^ Workers start to remove charred scaffolding around Notre-Dame Cathedral. Reuters. 8 June 2020 [4 July 2020] (英語).
- ^ "Le Figaro," April 14, 2021
- ^ 10.0 10.1 10.2 Lours 2018,第292頁.
- ^ Chelles, Jean de; DigitalGeorgetown. Notre Dame Cathedral North Rose Window. 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 1981 [2022-04-11] (英語).
- ^ Trintignac and Coloni (1984) p. 45
- ^ Trintignac and Coloni (1984) p. 60
- ^ 法歷史學家在巴黎聖母院開槍自殺反對同性婚姻. 新浪香港新聞. 2013-05-22 [2013-05-23].[永久失效連結]
- ^ Hinnant, Lori. Gas Containers Found Near Notre Dame. U.S. News & World Report. 7 September 2016 [16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0).
- ^ McAuley, James. After Louvre attack, France foils another terrorist plot. The Washington Post. 10 February 2016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February 2017).
- ^ Notre Dame, Paris: Hundreds put in terror lockdown. Queensland Times. [15 April 2019].[失效連結]
- ^ Fire at Notre Dame cathedral: Live updates. www.cnn.com.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英語).
- ^ Important incendie en cours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6) (法語).
- ^ What we know about the fire at Notre Dame cathedral so far. edition.cnn.com. 2019-04-15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英語).
- ^ 參照錯誤:沒有為名為
notredamedeparis.fr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Notre-Dame de Paris. Une des premières cathédrales gothiques de France (PDF). [15 April 2019] (法語).
- ^ Viollet-le-Duc 1868,第288頁.
- ^ de Villefosse 1980,第25頁.
- ^ Henriet 2005,第294頁.
- ^ Lesté-Lasserre, Christa. Scientists are leading Notre Dame's restoration—and probing mysteries laid bare by its devastating fire. Science. 12 March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6744.
- ^ Delisle 1873,第68頁.
- ^ Bruzelius 1987,第540–69頁.
- ^ Shea, Rachel Hartigan. Historian uses lasers to unlock mysteries of Gothic cathedrals. National Geographic. 16 April 2019 [18 April 2019].
- ^ de la Baume, Maia. A Melodic Emblem Falls Out of Tune. The New York Times. 19 October 2011: A6 [16 April 2019].
- ^ New Notre Dame bells make harmonious history.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2 February 2013 [16 April 2019].
- ^ Breeden, Aurelien. In Paris, Worn-Out Notre-Dame Needs a Makeover, and Hopes You Can Help. The New York Times. 28 September 2017 [16 April 2019].
- ^ Walt, Vivienne. Notre Dame Cathedral Is Crumbling. Who Will Help Save It?. Time. 27 July 2017 [16 April 2019]. 參數
|magazine=
與模板{{cite news}}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
或|newspaper=
) (幫助) - ^ Sage, Adam. Paris's crumbling Notre-Dame looks to wealthy foreigners for salvation. The Times. 10 March 2018 [16 April 2019].
- ^ Massive fire engulfs beloved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Paris. Associated Press. 15 April 2019 [16 April 2019].
- ^ Notre-Dame cathedral: Macron pledges reconstruction after fire. BBC News. 16 April 2019 [16 April 2019].
- ^ Paris's Notre Dame cathedral celebrates 850 years. GIE ATOUT FRANCE. [7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ly 2015).
- ^ Frémont, Anne-Laure. Un historien d'extrême droite se suicide à Notre-Dame. Le Figaro. 21 May 2013 [21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May 2013) (法語).
- ^ Hinnnant, Lori; Sotto, Philippe. Gas Containers Found Near Notre Dame. U.S. News. 7 September 2017 [24 April 2019].
- ^ McAuley, James. After Louvre attack, France foils another terrorist plot. The Washington Post. 10 February 2016 [14 Febr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February 2017).
- ^ Paris: Inside Notre-Dame during lockdown. BBC News. [15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April 2018).
- ^ Notre Dame, Paris: Hundreds put in terror lockdown. Queensland Time. [15 April 2019].
- ^ 法国文化部长:巴黎圣母院艺术品将被转移到卢浮宫博物馆.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刺客信条:大革命》资料或能帮助修复巴黎圣母院.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刺客信条:大革命》数据或能帮助重建巴黎圣母院.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 ^ Alix Martichoux. Silver lining: Late art historian's work, 'Assasin's Creed' video game could help rebuild Notre Dame. SFGATE. 2019-04-15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 ^ James, Sarah. Ubisoft donates €500K to help restore Notre-Dame, gives away Assassin's Creed Unity for free. PC Gamer. 2019-04-17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7) (美國英語).
來源[編輯]
- 英文書籍
- Bruzelius, Caro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Notre-Dame in Paris. The Art Bulletin. December 1987, 69 (4): 540–569. JSTOR 3050998. doi:10.1080/00043079.1987.10788458.
- Davis, Michael T. "Splendor and Peril: The Cathedral of Paris, 1290–1350." The Art Bulletin (1998) 80#1 pp: 34–66.
- Herrick, James A. The Making of the New Spirituality.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ISBN 0-8308-3279-3.
- Inglis, Erik. Gothic Architecture and a Scholastic: Jean de Jandun's Tractatus de laudibus Parisius. Gesta. 2003, 42 (XLII/1): 63–85. JSTOR 25067075. S2CID 190312592. doi:10.2307/25067075.
- Jacobs, Jay, ed. The Horizon Book of Great Cathedrals. New York City: 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1968
- Janson, H. W. History of Art. 3rd Edition. New York City: Harry N. Abrams, Inc., 1986
- Follett, Ken. Notre-Dame: a short history of the meaning of cathedrals. New York: Viking. 2019. ISBN 9781984880253.
- Myers, Bernard S. Art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City: McGraw-Hill, 1957
- Riley, Henry T. The fasti; Tristia; Pontic epistles; Ibis; and, Halieuticon of Ovid. London: H.G. Bohn. 1851. LCCN 2010554460.
- Sandron, Dany; Tallon, Andrew. Notre Dame Cathedral: Nine Centuries of History. 由Cook, Lindsay; Tallon, Andrew翻譯.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35 April 2020. ISBN 9780271086224.
- Stone, Daniel.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ISBN 0-295-98093-1.
- Williamson, Paul. Gothic Sculpture, 1140–1300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30006-338-7. OCLC 469571482.
- Wright, Craig. Music and ceremony at Notre Dame of Paris, 500–15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法文書籍
- Billon, Jean-Baptiste-Benjamin. Campanologie: Étude sur les Cloches et les Sonneries Françaises et Étrangères. Caen: F. Le Blanc-Hardel. 1866: 111–113.
- Cabezas, Hervé. Du "vitrail archéologique". Revue d'archéologie moderne et d'archéologie générale. 1988, 6.
- Delisle, Léopold (編). Chronique de Robert de Torigni, abbé du Mont-Saint-Michel. Le Brument. 1873.
- Doré, Joseph (編). Notre-Dame de Paris. La grâce d'une cathédrale. Strasbourg: La Nuée Bleue. 20124 October 2012. ISBN 978-2809907988.
- Ducher, Robert. Caractéristique des Styles. Flammarion. 1988. ISBN 2-08-011539-1.
- Duvergier, Jean-Baptiste. Collection complète des lois, décrets, ordonnances, réglements, et avis du Conseil d'État 1. Guyot et Scribe. 1825.
- Gueffier, Claude-Pierre. Description historique des curiosités de l'eglise de Paris, contenant le détail de l'édifice, tant extérieur qu'intérieur, le trésor, les chapelles, tombeaux, épitaphes, et l'explication des tableaux, avec les noms des peintres, etc. Paris: Chez C. P. Gueffier, Pere, Libraire, Parvis Notre-Dame, à la Libéralité. 1763.
- Henriet, Jacques. A l'aube de l'architecture gothique. 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 Press. 2005. ISBN 9782848671178.
- Lassus, Jean-Baptiste; Viollet-le-Duc, Eugène. Projet de restauration de Notre-Dame de Paris. Imprimerie Lacombe. 1843.
- Leproux, Guy-Michel. La peinture à Paris sous le règne de François Ier. Sorbonne. 2001. ISBN 9782840502104.
- Lissagaray, Prosper-Olivier. Histoire de la Commune de 1871 (1876). Paris: La Decouverte/Poche. 200. ISBN 978-2-70-714520-8.
- Lours, Mathieu. Dictionnaire des Cathédrales. Éditions Jean-Paul Gisserot. 2018. ISBN 978-2755-807653 (法語).
- Mignon, Olivier. Architecture des Cathédrales Gothiques. Éditions Ouest-France. 2015. ISBN 978-2-7373-6535-5 (法語).
- Mortet, Victor. Étude historique et archéologique sur la cathédrale et le palais épiscopal de Paris du vie au xiie siècle. A. Picard. 1888.
- Pisani, Paul. L'Église de Paris et la Révolution. Al. Picard. 1908.
- Renault, Christophe and Lazé, Christophe, Les Styles de l'architecture et du mobilier, (2006), Gisserot; ISBN 9-782877-474658
- Teulet, Alexandre. Relations politiques de la France et de l'Espagne avec l'Écosse au XVIe siècle 1. Renouard. 1862.
- Tonazzi, Pascal. Florilège de Notre-Dame de Paris (anthologie), Editions Arléa, Paris, 2007, ISBN 2-86959-795-9
- de Villefosse, René Héron. Solennités, fêtes et réjouissances parisiennes. Association pour la publication d'une histoire de Paris. 1980. ISBN 9782859620028.
- Trintignac, Andre and Coloni, Marie-Jeanne, Decouvrir Notre-Dame de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Paris, 1984 ISBN 2-204-02087-7
- Viollet-le-Duc, Eugèn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rchitecture française du XIe au XVIe siècle. Édition BANCE. 1868.
- Wenzler, Claude. Cathédales Cothiques – un Défi Médiéval. Éditions Ouest-France. 2018. ISBN 978-2-7373-7712-9.
- 在線參考
- Archives parlementaires 22. Stanford Libraries. [24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19).
- 中文書籍
- 陳志華,《外國古建築二十講》,2003。台北,聯經出版社,ISBN 957-08-2612-6.
- Glancey, Johnathan. 2000.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ISBN 0-7513-4881-3.
- Toman, Rolf & Various writers. English version, 1999. The Art of Gothic,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Cologne: Könemann. ISBN 3-8290-1741-3.
- 《巴黎聖母院大火,已展開刑事調查》, 張敏/海外網,南博一/澎湃新聞,2019.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巴黎聖母院 |
![]() |
維基語錄上的巴黎聖母院語錄 |
- Monument historique – PA00086250. Mérimée database of 法國歷史遺蹟. France: 法國文化部. 1993 [17 July 2011] (法語).
- 巴黎聖母院官方網站 (英語)與 (法語)
- 巴黎聖母院之友官方網站
- 巴黎聖母院火災
- List of Facts about Notre-Dame de Paris
- Notre-Dame de Paris's Singers
- Official site of Music at Notre-Dame de Paris
- 全景
-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Organ with specifications of the Grandes Orgues and the Orgue de Choeur
- Photos: Notre-Dame de Paris – The Gothic Cathedral, Flickr
- Notre Dame Cathedral Facts
- Tridentine Mass celebrated in Notre-Dame in 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