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
拖延(英語:Procrastination[註 1])、延宕,或拖延症等,是指一種自願推遲某事的行為,儘管知道這樣做會帶來負面後果。 通常,這是一種習慣性的人類行為。[1] 很多人會拖延做某件事,例如拖延日常瑣事,甚至推遲重要的任務,如參加約會、提交工作報告或學術任務,或與合作夥伴討論壓力大的問題。 雖然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負面特徵,因為它對一個人的生產力有阻礙作用,通常與抑鬱、低自尊、內疚和不足有關[2],但它也可以被認為是對某些可能帶來風險或負面結果的要求的明智回應,或正在等待新信息出現。[3]
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來看,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都被發現表現出學業拖延,但原因不同。來自西方文化的學生傾向於拖延,以避免做得比他們以前做的更糟,或者沒有學夠他們應該學的東西,而來自非西方文化的學生傾向於拖延,以避免看起來無能,或者避免在同儕面前表現出能力的短缺。[4] 考慮時間管理的不同文化觀點如何影響拖延也很重要。 例如,在具有多活動(英語:multi-active)時間觀的文化中,人們往往更看重在完成工作之前確保準確完成工作。 在具有線性時間觀的文化中,人們傾向於為一項任務指定一定的時間,並在分配的時間到期後停止。[5]
通過延遲滿足對鴿子行為模式的研究表明,拖延並非人類獨有,但也可以在其他一些動物中觀察到。[6] 有實驗發現鴿子「拖延症」的明確證據,表明鴿子傾向於選擇複雜但延遲的任務,而不是簡單但快的任務。[7]
判定[編輯]
心理學研究者有三個標準來界定延宕:
- 這種行為會阻礙你達到預期目標,它是沒有必要的,僅僅拖延完成事務。
- 延宕經常為患者帶來壓力、負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對你不能完成任務,不能盡責的不良評價。
- 會惡性循環,導致進一步的延宕行為。
對個人來說,輕微程度的延宕是正常的,當其開始阻礙你的正常工作,就需要認真對待它了。慢性或長期的延宕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
文化[編輯]
原因[編輯]
通常延宕者的責任感較低,他們往往沉浸於完美主義和想像獲得成就,不願意正視現實,以及忽視自己的潛能。
精神健康[編輯]
對於一些人,極頑固的拖延症為他們帶來極度的困擾,引起了巨大的生理功能缺陷。這些人很可能受潛在的抑鬱症或者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煎熬。這些潛在的心理紊亂是可以用藥物或者心理治療(理療),從而減輕拖延症這個行為症狀。其中,心理治療是幫助拖延者了解自己行為的方式,從而戰勝恐懼和焦慮,是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所以,對長期性或慢性拖延者來說,讓受過訓練的心理治療師或者心理諮詢師來發掘潛在的心理問題很重要。
完美主義[編輯]
拖延症與完美主義有著一定聯繫。完美主義可能會導致以下一項或多項:傾向於負面地評價事情結果、負面評價自己的表現、刻意避開別人評價自己、強化自己的社會自覺即公德心、增加恐懼感和焦慮、令低迷的情緒持續、工作狂傾向。[來源請求]
根據Robert B Slaney的研究,能夠實現自我協調的完美主義者是比非完美主義者,即普通人更不容易形成拖延症;而無法自我協調的完美主義者會有著很高程度的拖延,那些將自己的完美主義視為困擾的人,也即失調的完美主義者更會有更高的焦慮水平。
學術[編輯]
學術拖延症並不是一種特殊的延宕類型,而僅僅是延宕這種行為在高校尤其常見。學生們有太多關於作業和考試的期限,由於不善管理時間、學習技巧不足,及學業壓力,各種紛至迭來的活動和事件常促生延宕行為。在1992年的一次問卷調查中,52%被調查的學生有中度至高度的延宕表現。[來源請求]
解決[編輯]
注釋[編輯]
參考[編輯]
- ^ Ferrari, Joseph. Delaying Disposing: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rastination and Clutter across Generations. Current Psychology. June 2018,. (New Brunswick, N.J.) (1046-1310), 37 (2) (2): 426–431. S2CID 148862313. doi:10.1007/s12144-017-9679-4.
- ^ Duru, Erdinç; Balkis, Murat. Procrastination, Self-Esteem,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une 2017, 6 (2): 97–119 [31 May 2017] [2023-05-26]. doi:10.17583/ijep.2017.2584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透過ed.gov.
- ^ Bernstein, Peter. 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 1996: 15. ISBN 9780471121046.
- ^ Iqbal, Rehma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ime to Take Action. Aww Reads. March 2023 [2023-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3) (英語).
- ^ Communications, Richard Lewis, Richard Lewis. How Different Cultures Understand Time. Business Insider.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3).
- ^ Mazur, James. Procrastination by Pigeons with Fixed-Interval Response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1998, 69 (2): 185–197. PMC 1284653
. PMID 9540230. doi:10.1901/jeab.1998.69-185.
- ^ Mazur, J E. Procrastination by pigeons: preference for larger, more delayed work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January 1996, 65 (1): 159–171. ISSN 0022-5002. PMC 1350069
. PMID 8583195. doi:10.1901/jeab.1996.6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