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彝族
ꆈꌠ
皮邏閣
龍雲
盧漢
楊麗坤
總人口
約900~1000萬人)(2020)
分佈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9,830,327
 越南夫拉族(2019)12,471
 越南倮倮族(2019)4,827
 寮國(2015)2,203
語言
彝語支漢語 (西南官話)
宗教信仰
主要為彝族傳統的畢摩教,少部分為佛教道教
相關族群
畢蘇人夫拉族西拉族貢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哈尼族等等

ㄧˊ彝語北部方言ꆈꌠ),主要居住於中國西南地區,少數分布在越南寮國東南亞地區,總人口約900多萬人(2010年)。中國大陸現有彝族9830327人(2020年),為中國第七大少數民族。中國彝族聚居區和人口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各省市區也均有散居分布。在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稱為「倮倮族」(越南語Người Lô Lô),人口3307人(1999年),為官方承認的54個民族之一,分布在靠近中越邊境的河江高平老街緬甸寮國泰國等地亦有少量彝族人,部分居住地還留存有少許指路經和古彝文

彝族內部有「尼蘇(崇尚黑色)」、「納蘇」(涼山彝族,納蘇頗)、「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倮倮」等多種稱謂,部分不同稱謂代表不同支系,各個支系族群之間主要以方言和服飾區別。彝族語言緬彝語群彝語支,有六種方言。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數屬於說彝語南部方言的尼蘇人。彝語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75年的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該方案198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

族稱來源[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儸儸」、「濮」等。[1]

主要的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占總人口的1/2。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1]

據明代類書《天中記》:「雲南蠻人呼虎為羅羅」 。又《南詔野史》:「爨蠻,盧鹿之裔,猓玀其訛音也。以五月為春,信鬼尚巫,巫有大覡皤、拜禡、白馬之號。卜用雄雞兩髀骨,骨有細竅,刺以竹籤,視多寡向背之勢,定吉凶。其部長妻曰耐得,勇士曰苴可。每歲六月廿四日,名火把節,燃松炬,照村砦、田廬。男椎髻,鑷鬚,耳環,佩刀;婦披髮,短衣,桶裙,披羊皮。」

張其昀(1929 年)的《中國民族志》記載儸儸又稱為爨蠻(爨為彝族歷史上之一的外族氏族名),四川建昌南部為居住中心,尚巫鬼。以是否納糧繳稅,區分為生夷、熟夷,而生夷所指為四川大涼山地區。[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資料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1]

歷史[編輯]

彝族為藏緬語族的一支,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中國的西南,主要源自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羌人,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彝族。[1]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龍山文化發現的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稱的東夷,即為彝族[3]

史書上說的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三千年前彝族已廣泛分布於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漢朝稱「西南夷」。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4]

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轉向具有統治階級的社會型態。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一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南詔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社會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年),南詔王朝覆滅。 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騎兵自四川雲南貴州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了反蒙聯盟,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而蒙古貴族也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司)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羅羅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被認為有歧視之意,後廢止。[5]

明朝時,地跨雲、貴、川三省的彝族土司相互聯合,大體實行相同的社會階級制度,基本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天啟年間,土司舉兵反明,彝族稱為阿哲起兵

清《雲南營制苗蠻圖冊》中的白彝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土司、土目等部落首領遭到打擊。國民政府時期曾在西康省的彝族自治區設立政治指導區

四川彝族鎧甲,哈佛大學皮博迪考古與民族學博物館英語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1840年鴉片戰爭後,鴉片在彝區大肆泛濫。涼山彝族的統治階級利用鴉片換得大批槍枝、白銀,有了槍枝,他們又進一步向四周擴展勢力,擄掠各族人民。由於有了槍枝,彝族內部的冤家械鬥日益頻繁,許多彝族被迫背井離鄉,向安寧河以西至麗江地區遷移。

清咸豐年間,哀牢山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堅持達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紀末,金平、元陽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聯合反抗入侵中國邊疆地區的法國侵略者。滇南的彝、漢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對修築滇越鐵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發了彝民楊自元帶頭火燒法國「海關」的事件。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許多彝族志士參加了推翻帝制的革命。1913年至1916年間,在涼山州的冕寧、越雟一帶爆發了彝族人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彝族分成茲莫、諾和、曲伙、阿加與呷西五個等級[6]。茲莫為土司,相當於首領,諾和為黑彝,相當於貴族,兩者為統治階級。曲伙為白彝,相當於平民,阿加為僕役,呷西為奴隸。)。由於起義的高潮在1914年,這一年為彝歷的虎年(彝語稱虎為拉,稱年為庫),故史稱「拉庫起義」。

1927年,蒙自縣五六百漢、彝族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號,並在山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方面軍兩次經過彝區,在滇東北、滇北和涼山彝區宣傳其民族政策,許多彝族人參加了紅軍。在冕寧,紅軍打開監獄,放出「坐質換班」的彝民。冕寧拖烏彝族果基家頭人小葉丹[7],與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按照彝族的傳統習俗在冕寧彝海結盟,使得紅軍順利通過彝族居住區。

分布[編輯]

彝族分縣分布,基於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中國彝族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少數分布於廣西。彝族分布上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包括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市六盤水市。彝族也是雲南四川的第二大、貴州第六大廣西第十二大民族。海外彝族大約有百萬,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聚居地[編輯]

自治州[編輯]

自治縣[編輯]

民族鄉鎮[編輯]

中國彝族人口分布[編輯]

2000年[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彝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彝族人口
占全國彝族
人口比重(%)

占地區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占地區總
人口比重(%)

合計 1,245,110,826 7,765,858 100 7.37 0.62
31省份合計 1,242,612,226 7,762,272 99.95 7.38 0.62
G1 西南地區 193,085,172 7,676,419 98.85 21.30 3.98
G2 華東地區 358,849,244 32,732 0.42 1.31 0.01
G3 中南地區 350,658,477 30,605 0.39 0.10 0.01
G4 華北地區 145,896,933 10,982 0.14 0.13 0.01
G5 東北地區 104,864,179 6,954 0.09 0.06 0.01
G6 西北地區 89,258,221 4,580 0.06 0.03 0.01
1 雲南 42,360,089 4,705,658 60.59 33.23 11.11
2 四川 82,348,296 2,122,389 27.33 51.53 2.58
3 貴州 35,247,695 843,554 10.86 6.33 2.39
4 廣西 43,854,538 9,712 0.13 0.06 0.02
5 廣東 85,225,007 8,700 0.11 0.69 0.01
6 江蘇 73,043,577 8,244 0.11 3.17 0.01
7 浙江 45,930,651 6,344 0.08 1.60 0.01
8 山東 89,971,789 6,208 0.08 0.98 0.01
9 安徽 58,999,948 5,607 0.07 1.41 0.01
10 河南 91,236,854 5,364 0.07 0.47 0.01
11 重慶 30,512,763 4,531 0.06 0.23 0.01
12 湖南 63,274,173 4,116 0.05 0.06 0.01
13 河北 66,684,419 3,721 0.05 0.13 0.01
14 遼寧 41,824,412 2,641 0.03 0.04 0.01
15 福建 34,097,947 2,615 0.03 0.45 0.01
16 山西 32,471,242 2,473 0.03 2.40 0.01
17 江西 40,397,598 2,271 0.03 1.81 0.01
18 吉林 26,802,191 2,253 0.03 0.09 0.01
19 湖北 59,508,870 2,117 0.03 0.08 0.004
20 內蒙 23,323,347 2,089 0.03 0.04 0.009
21 黑龍江 36,237,576 2,060 0.03 0.12 0.006
22 北京 13,569,194 1,919 0.02 0.33 0.014
23 甘肅 25,124,282 1,722 0.02 0.08 0.007
24 新疆 18,459,511 1,593 0.02 0.01 0.009
25 上海 16,407,734 1,443 0.02 1.39 0.009
26 陝西 35,365,072 854 0.01 0.48 0.002
27 天津 9,848,731 780 0.01 0.29 0.008
28 海南 7,559,035 596 0.01 0.05 0.008
29 西藏 2,616,329 287 0.004 0.01 0.011
30 青海 4,822,963 274 0.004 0.01 0.006
31 寧夏 5,486,393 137 0.002 0.01 0.003
現役軍人 2,498,600 3,586 0.14 3.21 0.144

分縣彝族人口分布[編輯]

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

(只統計彝族人口大於>1% 的縣。)

縣(市) 彝族占比 % 彝族人口 總人口
隆林各族自治縣 1.03 3,563 347,462
四川省 2.58 2,122,389 82,348,296
攀枝花市 10.11 110,326 1,091,657
東區 1.25 3,945 315,707
西區 1.84 3,148 170,862
仁和區 19.06 38,907 204,170
米易縣 13.21 27,381 207,300
鹽邊縣 19.08 36,945 193,618
樂山市 3.53 117,355 3,324,139
金口河區 10.15 5,373 52,916
峨邊彝族自治縣 30.65 43,269 141,166
馬邊彝族自治縣 39.15 66,723 170,425
屏山縣 2.00 5,004 250,620
雅安市 2.04 31,013 1,522,845
漢源縣 4.51 15,686 347,471
石棉縣 11.17 13,769 123,261
甘孜藏族自治州 2.56 22,946 897,239
瀘定縣 4.40 3,424 77,855
九龍縣 37.01 18,806 50,816
涼山彝族自治州 44.43 1,813,683 4,081,697
西昌市 16.48 101,369 615,212
木里藏族自治縣 27.71 34,489 124,462
鹽源縣 47.67 149,568 313,765
德昌縣 23.18 43,810 188,980
會理縣 17.33 75,064 433,185
會東縣 6.91 24,279 351,310
寧南縣 21.85 37,134 169,962
普格縣 76.55 106,521 139,156
布拖縣 95.44 132,285 138,604
金陽縣 78.42 109,813 140,028
昭覺縣 96.75 200,951 207,712
喜德縣 85.74 118,048 137,676
冕寧縣 33.39 108,289 324,332
越西縣 72.54 172,505 237,800
甘洛縣 68.66 120,445 175,426
美姑縣 97.81 172,356 176,214
雷波縣 51.36 106,757 207,873
貴州省 2.39 843,554 35,247,695
白雲區 1.04 1,961 187,695
清鎮市 1.65 7,761 471,305
六盤水市 9.56 262,308 2,744,085
鐘山區 5.64 25,549 453,293
六枝特區 11.32 61,319 541,762
水城縣 11.70 79,339 678,228
盤州市 8.97 96,101 1,070,802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5 58,766 2,864,920
興義市 2.02 14,521 719,605
興仁縣 2.44 10,372 425,091
普安縣 2.66 6,905 259,881
晴隆縣 6.76 17,436 258,031
安龍縣 2.28 9,094 399,384
畢節市 7.41 468,800 6,327,471
七星關區 4.26 48,094 1,128,230
大方縣 10.84 92,295 851,729
黔西縣 8.67 60,420 697,075
金沙縣 4.17 20,696 496,063
織金縣 3.81 31,420 825,350
納雍縣 5.72 37,840 661,772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9.06 95,629 1,056,009
赫章縣 13.48 82,406 611,243
雲南省 11.11 4,705,658 42,360,089
昆明市 6.65 384,531 5,781,294
五華區 2.56 10,580 413,420
盤龍區 1.59 5,468 344,754
官渡區 3.38 47,311 1,398,305
西山區 5.07 30,617 603,363
東川區 3.26 8,984 275,564
呈貢區 1.22 2,202 180,685
晉寧區 7.64 20,443 267,739
富民縣 7.44 10,422 140,046
宜良縣 6.06 24,051 396,677
石林彝族自治縣 32.49 72,779 223,978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22.45 96,388 429,355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8.91 42,934 481,721
安寧市 3.34 9,872 295,173
曲靖市 3.85 210,351 5,466,089
麒麟區 2.16 14,041 648,956
霑益區 2.16 8,406 389,838
馬龍縣 3.41 6,326 185,766
師宗縣 6.21 21,718 349,770
羅平縣 6.44 33,159 515,211
富源縣 7.16 47,076 657,474
會澤縣 2.00 16,910 844,485
宣威市 4.46 57,708 1,292,825
玉溪市 19.32 400,412 2,073,005
紅塔區 9.02 36,905 409,044
江川區 5.48 14,087 257,078
澂江縣 1.82 2,726 149,748
通海縣 5.82 16,017 275,063
華寧縣 21.29 41,844 196,519
易門縣 26.75 45,362 169,581
峨山彝族自治縣 52.36 79,289 151,426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46.20 122,259 264,615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20.97 41,923 199,931
昭通市 3.23 148,521 4,592,388
昭陽區 2.58 18,758 727,959
魯甸縣 2.51 8,686 345,740
巧家縣 2.86 13,183 461,034
大關縣 1.98 4,667 235,802
永善縣 4.72 17,130 362,943
鎮雄縣 5.78 63,463 1,097,093
彝良縣 4.24 20,269 477,811
楚雄彝族自治州 26.31 668,937 2,542,530
楚雄市 19.05 95,959 503,682
雙柏縣 43.10 66,110 153,403
牟定縣 22.03 43,032 195,322
南華縣 36.07 82,223 227,970
姚安縣 25.38 50,526 199,071
大姚縣 29.52 82,620 279,838
永仁縣 49.44 51,223 103,606
元謀縣 24.25 49,179 202,779
武定縣 30.18 79,254 262,601
祿豐縣 16.61 68,811 414,258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3.57 973,732 4,130,463
蒙自市 29.38 99,917 340,051
箇舊市 20.27 91,902 453,311
開遠市 33.09 96,647 292,039
彌勒市 30.92 153,235 495,642
屏邊苗族自治縣 18.51 27,596 149,088
建水縣 29.02 149,071 513,712
石屏縣 53.67 148,987 277,580
瀘西縣 7.99 29,202 365,585
元陽縣 24.01 87,137 362,950
紅河縣 14.23 38,086 267,627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11.97 37,837 316,171
綠春縣 4.92 9,894 201,256
河口瑤族自治縣 4.42 4,221 95,451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0.62 347,194 3,268,553
文山市 17.28 74,255 429,639
硯山縣 21.11 92,356 437,508
西疇縣 3.95 9,332 236,120
麻栗坡縣 2.25 6,036 267,986
馬關縣 9.16 32,056 350,002
丘北縣 18.05 78,327 434,009
廣南縣 5.84 42,675 730,376
富寧縣 3.17 12,157 382,913
普洱市 16.58 411,120 2,480,346
思茅區 15.12 34,904 230,834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19.45 36,589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9.23 32,812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9.92 140,556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0.59 59,476 288,794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27.28 56,119 205,709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13.47 13,503 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40 4,999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6.74 31,255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1.05 907 86,598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5.61 55,772 993,397
景洪市 5.56 24,673 443,672
勐海縣 2.28 7,175 314,068
勐臘縣 10.15 23,924 235,657
大理白族自治州 12.94 426,634 3,296,552
大理市 2.95 15,385 521,169
漾濞彝族自治縣 46.09 48,565 105,380
祥雲縣 7.26 31,733 437,371
賓川縣 6.27 20,332 324,412
彌渡縣 8.35 24,791 296,860
南澗彝族自治縣 47.24 99,159 209,887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34.07 100,879 296,124
永平縣 26.56 47,391 178,438
雲龍縣 5.45 10,739 196,978
洱源縣 3.00 9,443 315,003
劍川縣 2.88 4,771 165,900
鶴慶縣 5.40 13,446 249,030
保山市 3.23 75,877 2,348,315
隆陽區 4.61 39,025 846,865
施甸縣 3.62 11,360 314,187
龍陵縣 1.83 4,758 260,097
昌寧縣 6.04 20,123 333,241
麗江市 18.68 210,431 1,126,646
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2.42 8,871 366,705
永勝縣 12.43 46,703 375,769
華坪縣 8.26 12,808 154,968
寧蒗彝族自治縣 61.97 142,049 229,204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9 9,805 491,824
瀘水市 2.28 3,915 171,974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2.91 5,727 196,977
迪慶藏族自治州 3.29 11,616 353,518
香格里拉市 6.50 9,586 147,416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38 2,016 146,017
臨滄市 15.77 367,880 2,332,570
臨翔區 5.43 15,478 285,163
鳳慶縣 27.61 117,883 426,943
雲縣 37.96 158,099 416,507
永德縣 8.68 29,521 339,918
鎮康縣 17.19 31,334 182,258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1.57 2,605 165,982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3.57 11,193 313,220

文化[編輯]

雲南石林縣撒尼彝族婦女

語言[編輯]

彝族人說彝族語言,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寧蒗等縣,東部方言分布在貴州和雲南東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雲南和廣西,其餘3個方言分布在雲南。

涼山州的彝族在和漢族等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彝族語言發音、詞彙和語法影響的西南官話口音,被稱為「團結話」[8][9][10]

文字[編輯]

彝族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經由對於丁公陶文龍山文化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3]

關於爨文的來源也有其傳說,其一:在貴州彝族文獻《西南彝志》中說是一位名為伊阿武的人發明了彝族文字,他是一位極為聰明、知天象地理的人,他創造了文字,並撰寫了很多書籍。但在同一書中,又記載了一位恆本阿魯,他創造了供奉祖先、彝族的象形文字。其二:彝文《帝王世紀‧人類歷史》中提到,創造文字的是一名祭司─密阿疊者,他造文字、立典章,文化由他開始。而在貴州畢節的彝族傳說認為是一位吉祿老人從刻劃六種家禽、六種野獸的形象中得到啟示,進而演化成了彝文。其三:雲南紅河縣彝族則認為,有個叫做尼蒔的天上人,他種了兩棵樹木,分別是銀樹與金樹,待花開了,金樹開了3,500朵花,成了3,500個彝文字,銀樹也開了3,500朵花,也成了彝文字。於是,7,000個彝文字便如此誕生了。 還有一種說法,雲南元江、新平等哀牢山彝家山寨中,有智慧老人伯博耿根據鳥獸的足跡和形象來造字。[11]

為使彝文能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1975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以喜德語音為標準音,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制訂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文字,並設計出「彝語拼音符號」,便於注音學習。1980年國務院批准該方案。已在四川彝族地區推廣使用。

迎賓[編輯]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殺雞」迎賓待客之習。

婚俗[編輯]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若悔婚,提出悔婚方需付出一定代價。以前彝族分黑白兩種,以黑為貴,互不通婚。彝族人通婚要求比較嚴格,多為本民族內通婚。彝族男女經過成人禮後,便具有婚戀的權利,而婚嫁前後都有相應的宗教儀式。男女聯姻組成新家庭,需要得到祖先的同意,否則將得不到保佑。為了確保男女關係上的合法性、穩定性,以及後代繁衍的健康,彝族擁有許多婚俗上的禁忌:在彝族的觀念中,阿姨等同母親,姨表兄妹、姊弟則等於親兄妹、親姐弟,因此嚴禁姨表兄妹、姊弟間通婚;輩分不同的親戚禁婚,通常姊妹不能嫁給輩分不同的兩個男子。

雲南大理州彝族在說親、訂親、接親時都要祭祖。男方聘請的媒人初到女方家提親時,要帶上香火與茶酒,進門後第一件事為敬拜女方神堂上的祖靈;訂親時要將男方帶來的大公雞拿到祖靈前獻祭;迎親時,男方要帶祭祖飯籮,供於女方家的祖堂;舉行婚禮的第一天晚上,男女雙方要在各自祖宗神堂前拜祖。

彝族婚姻尤其注重生辰八字,若生辰相剋則禁止結婚。雲南小涼山彝族忌諱女子於偶數年齡結婚,尤其是二十二歲結婚會給男方帶來不祥。同時也忌諱在每月的十三和十九日結婚,此時被認為是「虎口日」,將會有較多的災難。

雲南巍山縣彝族認為穿白衣等於穿孝服,因此結婚的新人不能穿白衣,新婚婦女被禁止爬上樓上的月台。

川滇彝族認為在接新娘的途中,新娘會附上鬼,因此衍生出獨特的為新娘消災免難儀式。新娘到夫家後,畢摩會為新娘除邪,取樹枝和茅草紮成人形代表新娘,彝語稱其「鍋日」或「惡日」,將人形插於地,用醋湯蒸熏後念經誦咒,同時取數粒豆子放在主人家打死的豬上。當新娘進屋,畢摩令家中男子以一根紅線栓在頭上、女性用藍線栓頭、小孩用紅線栓手,畢摩割斷栓於所有人身上的線,改繫在「鍋日」頭上,將其拋於荒野外。送走時需開槍逐鬼,經過此儀式後,由新娘帶來的鬼邪就會由「鍋日」帶走,保全家中平安。[11]

飲食[編輯]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調料類主要採集三種野生植物,一為「哈拉古」樹葉,一為喬木「穆庫」的根和花,一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這三種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飲料類主要為,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

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其它地區彝族喜吸葉子煙。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的習慣,茶從漢區輸入,但也有自種的,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就擅長種茶,飲前將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後再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編輯]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彝曆使用十月太陽曆。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彝族年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二月八年節祭龍(祈雨)等。[12]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此外,黔西、滇東彝族在農曆的三月三要過祭山節;雲南石屏、元陽、巍山一帶的彝族每年要過兩次祭龍節,第一次在夏曆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稱「賠龍」,意為感謝龍王爺的雨露之恩;雲南楚雄的彝族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八要舉行插花節,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廣西那坡、雲南富寧一帶的彝族在農曆四月要舉辦跳弓節,農曆三月三為廣西隆林彝族的護林節。[13]

姓名[編輯]

彝族歷史上曾使用父子連名制,後來發展成姓名制。傳統文化中,彝族姓名遵循「姓、名、性別標誌詞」的結構。其中姓和名多為兩個或以上音節,其中姓氏的來源包括祖先名字、祖先職業、祖先社會等級。其中名又分為「本名」和「尊名」兩部分,本名主要用於族譜、宗教儀式和長輩的稱呼;尊名又稱作雅名,則用於晚輩對長輩的稱呼[14]。命宮、生肖、族名、器具、五穀、數量、家庭排行、星座都可成為彝族姓名命名的依據[15]。而性別標誌詞具體體現為男性為「惹」、女性為「莫」[16]

中國境內的彝族需將其姓名基於普通話讀音音譯轉寫為漢字,此類轉寫通常採用記音為主的原則而忽略其漢字音譯名在漢字中的含義。近年來有漢語水平較高彝族人在漢譯姓名時會考慮其漢字含義,如彝族作家瓊夢石加的姓「瓊夢」通常被漢譯為「曲木」或「邱莫」;亦有彝族選擇將自己姓名冠漢姓、漢名或完全使用漢名[16]:如瓊夢石加的漢名為邱志忠[17]

名人[編輯]

圖片[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彝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2. ^ 林晏如. 中國對於彝族史書寫的歷程. 
  3. ^ 3.0 3.1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灣書房,2007年。
  4. ^ 彝族. 古宮歷史網.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5. ^ 我省的少数民族 彝族. 三湘統戰網.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6. ^ 彝族分白彝和黑彝吗?为什么?. [202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4). 
  7. ^ 小叶丹:与红军歃血为盟的彝族英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9-01-25 [2021-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8. ^ 昭觉“团结话” 彝汉民族语言融会贯通的结晶. 涼山新聞網 (彝族人網). 2021-04-20. 
  9. ^ 陳君蘭. 凉山州“团结话”量词探析. 西昌學院學報 (西昌學院). 2018. 
  10. ^ 鄭劍平; 朱紅穎. 凉山州"团结话"词汇特点探析.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11. ^ 11.0 11.1 《彝族畢摩文化:信仰的靈光》,起國慶著,二版,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2,ISBN 978-7-5411-2526-3。
  12. ^ 連結文本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彝族節日
  13. ^ 彝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2006-04-11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14. ^ 葉康傑. 彝汉姓名命名方式比较分析——以20世纪80年代后彝汉姓名为例.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2018, (2): 74–79,85. 
  15. ^ 潘伍哈木. 浅析凉山彝族人民的命名文化. 大江周刊:論壇. 2011. doi:10.3969/j.issn.1005-6564.2011.11.007. 
  16. ^ 16.0 16.1 蘇久石珍. “之子宜乍”到“紫孜妮楂”转变的背后——略谈汉字表意属性对少数民族姓名转写的影响. 青年文學家. 2010. 
  17. ^ 盐源职业中学教师琼梦石加两本新诗集出版发行. 中程互聯. 2009-03-26 [201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研究書目[編輯]

  • Stevan Harrell著,巴莫阿依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 千里原主編,《民族工作大全》
  • 胡慶鈞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