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括弧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en:Bracket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18年4月28日) |
![]() | |
---|---|
括號 | |
括弧(英語:bracket,又稱括弧號),為加在需注釋的文字的左右(上下)兩旁的雙對符號,常見的有:
- 小括弧(英語:parentheses,又稱圓括弧、括弧)
- 中括弧(英語:square brackets,又稱方括弧)
- 半形 []
- 全形 []
- 大括弧(英語:curly brackets, 又稱花括弧)
- 半形 {}
- 全形 {}
- 六角括弧 〔〕
- 方頭括弧
- 實心 【】
- 空心 〖〗
英文中的angle brackets一般用小於號和大於號表示,中文中稱為尖括弧,又稱角括弧。而在中文中,全形尖括弧(〈〉,angle brackets)用作單書名號,雙尖括弧(《》,double angle brackets)用作雙書名號。
另外還有數種形似括弧而使用方法不同的符號:引號「」『』、書名號《》〈〉、HTML中小於號 < 與大於號 > 所組成而將該編碼整合的符號。注意〈〉和由小於號跟大於號組成的<>是不同的標點符號,在各別語文內擁有不同用法。
用法與範例[編輯]
括弧標明行文中註釋性的話。
括弧裡的話如果是註釋句子裡某些詞語的,這種括弧叫「句內括弧」,緊貼在被註釋的詞語之後。此外,句內括弧的解釋文字末尾不能加句號。例:
- 中國猿人(全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中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括弧裡的話如果是註釋整個句子的,這種括弧叫「句外括弧」,放在句末的句號之後。此外,句外括弧中的解釋性文字,其句尾的句號應該放在括弧內。例:
- 寫研究性文章跟文學創作不同,不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其實文學創作也要有素養才能有「即興」。)
「行文中注釋性的文字,用括弧標明。注釋句子裡某些詞語的,括注緊貼在被注釋詞語之後;注釋整個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標點之後。」[1]「在行文中純屬注釋上文的,多半用( )。」「在行文中為補充說明而文氣可以聯貫的,多半用—— ——。」[2]
其中「( )」又稱「小括弧」、「圓括弧」或「括弧」;「[ ]」又稱「中括弧」或「方括弧」;方頭括弧【 】又稱「魚尾括弧」、「魚尾號」,有時用作詞語註釋,例:【括弧】標點一種。
數學應用[編輯]
初等數學常用「( )」、「[ ]」、「{ }」三個層級的括弧,稱為小括弧、中括弧和大括弧。四則運算時,在括弧內的內容要優先計算,例如:
2 × [(4 + 6) × 3]
= 2 × [10 × 3]
= 2 × 30
= 60
有四個層級時還可在小括弧內使用括線,在括線下的數式最先計算。例如:
高等數學中,表示運算次序通常都用小括弧,有時也會用中括弧,很少用大括弧。從前用小、中、大括弧是普遍習慣;現在各種括弧在數學和科學中有不同意思,例如:中括弧可表示高斯符號,所以建議儘量只用小括弧,[3]以最深層的括弧子運算式為最優先計算。其他括弧,例如方括弧可以用作表示交換子、等價類,花括弧可以用作定義集合等等。
電腦編碼[編輯]
Unicode內編碼了數個括弧符號。下表列出了部分中文及西文常用的括弧(包括部分涵括式引號)。
用途 | Unicode編碼 | SGML/HTML實體參照 | 例子 | |
---|---|---|---|---|
通用(中日韓全形)[4] | U+FF08 | 全形左圓(小)括弧 | ( | (圓括弧) |
U+FF09 | 全形右圓(小)括弧 | ) | ||
U+FF3B | 全形左方(中)括弧 | [ | [方括弧] | |
U+FF3D | 全形右方(中)括弧 | ] | ||
U+FF5B | 全形左花(大)括弧 | { | {花括弧} | |
U+FF5D | 全形右花(大)括弧 | } | ||
U+FF1C | 全形左尖括弧 | < | <尖括弧> | |
U+FF1E | 全形右尖括弧 | > | ||
U+FF5F | 全形左空心括弧 | ⦅ | ⦅白括弧⦆ | |
U+FF60 | 全形右空心括弧 | ⦆ | ||
參照(中日韓全形)[5] | ||||
U+3008 | 左單書名號 | 〈 | 《書名〈章節〉》 | |
U+3009 | 右單書名號 | 〉 | ||
U+300A | 左雙書名號 | 《 | ||
U+300B | 右雙書名號 | 》 | ||
U+300C | 中式開引號 | 「 | 「引言」 | |
U+300D | 中式關引號 | 」 | ||
U+300E | 中式空心開引號 | 『 | 『引言』 | |
U+300F | 中式空心關引號 | 』 | ||
U+3010 | 左方頭括弧 | 【 | 【方頭括弧】 | |
U+3011 | 右方頭括弧 | 】 | ||
U+3014 | 左六角括弧 | 〔 | 〔六角括弧〕 | |
U+3015 | 右六角括弧 | 〕 | ||
U+3016 | 左空心方頭括弧 | 〖 | 〖空心方頭括弧〗 | |
U+3017 | 右空心方頭括弧 | 〗 | ||
U+3018 | 左空心六角括弧 | 〘 | 〘空心六角括弧〙 | |
U+3019 | 右空心六角括弧 | 〙 | ||
U+301A | 左空心方括弧 | 〚 | 〚空心方括弧〛 | |
U+301B | 右空心方括弧 | 〛 | ||
U+301D | 反雙角秒括弧 | 〝 | 〝雙角秒括弧〞 | |
U+301E | 雙角秒括弧 | 〞[e 1] | ||
參照(中日韓半形)[4][6] | U+2329 | 向左尖括弧 | 〈 ⟨[e 2] | 〈已棄用〉 |
U+232A | 向右尖括弧 | 〉 ⟩[e 2] | ||
U+FF62 | 半形中式單開引號 | 「 | 「カタカナ」 | |
U+FF63 | 半形中式單關引號 | 」 | ||
通用(西文)[7] | U+0028 | 左圓括弧 | ( &lparen; | (parentheses) |
U+0029 | 右圓括弧 | ) &rparen; | ||
U+005B | 左方括弧 | [ | [sic] | |
U+005D | 右方括弧 | ] | ||
技術/數學使用[7] | U+003C | 小於符號(左尖括弧) | < < | <HTML> |
U+003E | 大於符號(右尖括弧) | > > | ||
U+007B | 左花括弧 | { | {round, square, curly} | |
U+007D | 右花括弧 | } | ||
參照(西文)[8][9][10] | U+00AB | 向左雙尖參照號 | « | «西班牙語引號»,« 法語 引號» 或 »德語引號« |
U+00BB | 向右雙尖參照號 | » | ||
U+2039 | 向左單尖參照號 | ‹ | ‹ x › | |
U+203A | 向右單尖參照號 | › | ||
U+201C | 左雙引號 | “ | 「引言」 | |
U+201D | 右雙引號 | ” | ||
U+2018 | 左單引號 | ‘ | 『引言』 | |
U+2019 | 右單引號 | ’ | ||
U+201A | 置下(9形)單引號 | ‚ ‚ | ‚德語引號『或‚波蘭語引號』 | |
U+201E | 置下(9形)雙引號 | „ „ | „德語引號「或„波蘭語引號」 | |
注釋 |
Unicode於4.1版起在豎排形式增加了相容中國大陸GB 18030編碼里的直排空心方頭括弧,分別是 U+FE1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LENTICULAR BRACKET 和 U+FE1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LENTICULAR BRACKET[11]。Unicode 也在中日韓相容形式收錄了部分直排括弧,下表列出 Unicode 內所收錄的獨立直排括弧。
橫排括弧 | Unicode 編碼 | 直排例子 | |
---|---|---|---|
(圓括弧) | U+FE35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PARENTHESIS | ︵ 圓 括 號 ︶ |
U+FE36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PARENTHESIS | ||
[方括弧] | U+FE4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SQUARE BRACKET | ﹇ 方 括 號 ﹈ |
U+FE4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SQUARE BRACKET | ||
{花括弧} | U+FE3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CURLY BRACKET | ︷ 花 括 號 ︸ |
U+FE3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CURLY BRACKET | ||
〔六角括弧〕 | U+FE39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 六 角 括 號 ︺ |
U+FE3A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
《雙〈單書名號〉》 | U+FE3D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DOUBLE ANGLE BRACKET | ︽ 雙 ︿ 單 書 名 號 ﹀ ︾ |
U+FE3E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DOUBLE ANGLE BRACKET | ||
U+FE3F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ANGLE BRACKET | ||
U+FE40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ANGLE BRACKET | ||
「『空心』引號」 | U+FE41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CORNER BRACKET | ﹁ ﹃ 空 心 ﹄ 引 號 ﹂ |
U+FE42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CORNER BRACKET | ||
U+FE43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WHITE CORNER BRACKET | ||
U+FE44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WHITE CORNER BRACKET | ||
【〖空心〗方頭括弧】 | U+FE3B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 ︗ 空 心 ︘ 方 頭 括 號 ︼ |
U+FE3C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
U+FE1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
U+FE1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中日韓相容形式 CJK Compatibility Forms[1] Unicode 聯盟官方碼表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FE3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FE4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釋
|
其他應用[編輯]
HTML的語言形式使用尖括弧包圍HTML元素(如<html>)。
相關條目[編輯]
- 破折號 ——
參考來源[編輯]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
- ^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著,《重訂標點符號手冊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8-10.》修訂版。中華民國97年12月。
- ^ Knuth, Donald; Larrabee, Tracy; Roberts, Paul. Mathematical Writing (PDF): pp.11–12. [2015-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8).
- ^ 4.0 4.1 Halfwidth and Fullwidth Forms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2-22)
- ^ CJK Symbols and Punctuation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4-07)
- ^ Miscellaneous Technical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30)
- ^ 7.0 7.1 C0 Controls and Basic Latin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5-26)
- ^ C1 Controls and Latin-1 Supplement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3)
- ^ General Punctuation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3-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 ^ Supplemental Punctuation Code Chart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4)
- ^ 11.0 11.1 Vertical Forms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05)
- ^ CJK Compatibility Forms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