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像論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19年4月22日) |
擬像論(simulacrum)由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在1981年時所提出的論述,布希亞認為擬像論是指,在我們的生活中,影像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實物卻不再是真實的存在,尤其在現今的消費為主的「超真實」時代中,每一件物品最重要的的東西就是一件又一件的包裝,而這些包裝就是由我們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擬像」,而「擬像論」其實是布希亞從阿多諾、霍克海默、列斐伏爾等人對於媒體操控的消費者感到的悲觀論述中承襲下來的結果論述,而在論述中布希亞認為身處於「超真實」的現今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擬像」的影響。這一理論也可以指一個知名人物為一個文化、符號象徵。
布希亞認為是受到消費者的個人意識形態的影響,所造成的擬像現象;就以廣告舉例,在廣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符號引誘著消費者,而這些符號卻成了商品的代名詞,從此符號與商品就成了一個無法分離的個體死死扣環著,並且誘使消費者的意識去接受,而讓消費者認為這是經過自己的「自由意識的選擇」,但其實消費者腦中所謂的「自由意識的選擇」只是選擇了製造商所要販售的物品,甚至當廣告中的符號與消費者個人的意識形態相互結合成為了品牌,而品牌呼喚起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回憶,再讓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種種美好印象全面湧現,造成了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真實與想像的情感結合,使得消費者被這些東西給全面的控制住,卻全然不知。
參考資料[編輯]
- https://www.tfam.museum/File/BookStore/80/20151225104528185327.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9075714/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76043/%E5%B8%83%E5%B8%8C%E4%BA%9E-%E5%BE%8C%E7%8F%BE%E4%BB%A3-%E7%9A%84%E5%A4%A7%E7%A5%AD%E5%8F%B8-03-06
- http://chianweilee.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669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