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層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5年8月7日) |
地震 |
---|
類型 |
|
原因 |
特點 |
|
測量 |
|
預測 |
|
其他主題 |
地球科學 地震 • 相關主題 |
斷層(英語:fault)是指岩石形成節理構造破裂後,兩側岩層發生顯著的相對位移[1]。斷層大小不等,大的斷層可縱貫整個岩石圈,水平則可綿延幾千公里。
由於相鄰地殼間可能會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大型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也可以發現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歐亞板塊就是板內斷層十分發達的地區。由於較大的斷層通常都不只是一個簡單清晰的斷面,而是一組斷面的集合,因此人們又提出了斷層帶(或斷層破碎帶,(英文)fault zone)的術語,在地質學文獻中,規模巨大的斷層帶則通常叫做斷裂帶。
要素[編輯]
斷層有斷層面、斷層線和斷層盤三要素。
斷層面是指岩層受力後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呈面狀展布,具有一定的走向、傾向、傾角;斷層面有的光滑,有的是擦痕,有的呈波狀起伏較粗糙。
斷層線是指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可直可彎,甚至形成一條寬窄不等、成帶狀分布的破碎地帶,稱為斷層破碎帶。
斷層盤是指斷層面兩側的斷塊稱為斷層盤。位於斷層面上方的稱為上盤,下方的稱為下盤;相對上升的一盤稱為上升盤,相對下降的一盤稱為下降盤。
分類[編輯]
依照斷層兩側岩體相對位移的方式,可以將斷層分類。[1]
傾向斷層[編輯]
斷層滑動方向和傾向平行的斷層稱為走向滑移斷層。傾向是指斷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由於受水平張力作用,斷層面較粗糙,擦痕一般不太發育,產狀較陡;其破碎帶中常形成稜角明顯的斷層角礫岩。
逆沖斷層是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是由擠壓作用產生的,斷層面呈舒緩波狀,斷層擦痕較發育;斷層破碎帶中角礫岩常被壓扁,稜角不明顯;斷層面傾角大小不等,大於45°為高角度逆斷層,小於45°為低角度逆斷層。
下圖圖左為逆沖斷層,圖右為正斷層,A為上磐,B為下磐,此圖為剖面。逆斷層的傾角(α)通常小於45°,正斷層的傾角(β)通常大於65-90,但也存在許多例外。
平移斷層[編輯]
英語:Strike-slip fault,斷層兩側岩塊,沿著斷層面走向的水平方向相對移動的斷層。
- 右旋平移斷層(dextral fault):斷層對向一側往右移動。(站在斷層一側,對面向右移動。)
- 左旋平移斷層( sinistral fault):斷層對向一側往左移動。(站在斷層一側,對面向左移動。)
一類特殊的平移斷層是轉換斷層,形成於板塊邊界,如洋中脊。轉換斷層也被稱為板塊保守邊界(conservative plate boundaries)。
斜向斷層[編輯]
斷層的滑移包含平移和傾向分量。
地塹[編輯]
地塹(graben)為兩斷層中間的的岩層陷落形成。
地壘[編輯]
地壘(Horst)為兩斷層中間的的岩層台升或岩層兩側陷落形成。
著名的斷層[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
|
- ^ 1.0 1.1 USGS Faults and earthquakes.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2015-02-22] (英語).
- ^ 「皮羌平移斷裂控制構造裂縫發育的力學機制模擬」,《地質力學學報》2012年Vol18,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