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圖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昌圖府清朝末期設置的,屬於奉天省

明初此地名牛家莊,設遼海衛,後屬福余衛科爾沁諸部[1]。清代為科爾沁部諸旗牧地。最初,科爾沁諸旗以距奉天近,皆招佃內地民人(漢族人)開墾。嘉慶七年(1802年),科爾沁左翼後博多勒噶台王旗地放墾。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月,盛京將軍富俊等以左翼後旗昌圖額勒克地方招墾閒荒,歷經四年,人口四萬有餘,請增置理事通判治之。清政府批准在旗地昌圖額勒克設立理事通判,即昌圖廳治所在今遼寧省昌圖縣老城鎮達爾漢王旗界內所留人民,亦交通判就近並治,時諸旗扎薩克旗長)、王公等多招漢族人墾荒,時間長了,開墾者抗租,又請清廷驅逐。清廷不同意,於是嚴定招墾之禁,已佃者不得逐,未墾者不得招。然私放、私墾者仍日有所增,流民游匪聚集[2]

同治中,以昌圖廳匪亂,通判品秩輕,逐於同治三年(1863年)十一月,改為昌圖撫民同知光緒二年(1876年),署盛京將軍崇厚奏設官撫治,以清盜源。光緒三年(1877年)十月,遂升為昌圖府,以原墾達爾漢王旗之梨樹城、八面城地置奉化縣(今梨樹縣)、懷德縣(今公主嶺市),隸之。光緒七年(1881年),又設康平縣於康家屯,隸之。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盛京將軍增祺奏設遼源州(今雙遼市)於蘇家屯,隸之。皆治左翼三旗墾民[2]。境內同江口距遼河上游,商船薈萃。河流東徙,曲如懸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挑河道取直,添築順水壩,逼河西行,以保商埠。同江口商埠,中日約開。有東清鐵路。終清一代,考評:繁疲難[1]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廢府,故廢,置昌圖縣

注釋[編輯]

  1. ^ 1.0 1.1 清史稿·志三十·地理二》昌圖府:繁,疲,難。省東北二百四十里。明初置遼海衛於此,地名牛家莊,後屬福余衛之科爾沁諸部。嘉慶十一年,以科爾沁左翼後博多勒噶台王旗地,設昌圖額勒克理事通判。同治三年,改為昌圖遼海撫民同知。光緒三年,升府。廣二百八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四十二度五十一分八秒。京師偏東七度四十二分三十五秒。領州一,縣三。府境居馬千總台邊門外,無城。而遼河自遼源入,南入開原。南馬鬃河,北亮子河,俱西南入開原。又北昭蘇太河,左受條子河、蓮花泡河,西南入遼河。東北:八面城照磨,由梨樹城移駐。西南:同江口同知,宣統二年改經歷。同江口距遼河上游,商船薈萃。河流東徙,曲如懸瓠,光緒三十四年,挑河道取直,添築順水壩,逼河西行,以保商埠。舊設鋪司三:東北四面城、赬鷺樹入奉化;西北八棵樹,入康平。又道東南由永安堡至二道溝赴吉林;又由二道溝經伊通赴西豐。同江口商埠,中日約開。有東清鐵路。遼源州繁,難……奉化繁,難……懷德繁,難……康平……
  2. ^ 2.0 2.1 清史稿·列傳三百五·籓部一》初,科爾沁諸旗以距奉天近,皆招佃內地民人開墾。乾隆四十九年,盛京將軍永瑋等奏:「賓圖王旗界內所留民人近鐵嶺者,達爾漢王旗所留民人近開原者,即交鐵嶺縣、開原縣治之。」嘉慶十一年十月,盛京將軍富俊等以左翼後旗昌圖額勒克地方招墾閒荒,經歷四載,人民四萬有奇,請增置理事通判治之。達爾漢王旗界內所留人民,亦交通判就近並治,時諸旗扎薩克、王、公等多招民人墾荒,積欠抗租,則又請驅逐。廷議非之,嚴定招墾之禁,已佃者不得逐,未墾者不得招。道光元年,左翼中旗扎薩克達爾漢親王布彥溫都爾瑚竟以墾事延不就鞫,奪扎薩克。然私放私墾者仍日有所增,流民游匪於焉麕集。同治中,以昌圖匪亂,通判秩輕,升為理事同知。光緒二年,署盛京將軍崇厚奏設官撫治,以清盜源。遂升昌圖同知為府,以原墾達爾漢王旗之梨樹城、八面城地置奉化、懷德二縣隸之。七年,又設康平縣於康家屯,隸之。二十八年,盛京將軍增祺奏設遼源州於蘇家屯,隸之。皆治左翼三旗墾民。

參考文獻[編輯]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