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澤厚
李澤厚 | |
---|---|
出生 | ![]() | 1930年6月13日
逝世 | 2021年11月2日![]() | (91歲)
國籍 | ![]() |
民族 | 漢族 |
母校 | 寧鄉四中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北京大學 |
職業 | 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史家 |
研究領域 | 哲學、美學 |
知名作品 | 《美的歷程》 《美學四講》 《華夏美學》 |
父母 | 陶懋蘭 |
親屬 | 李朝斌 |
李澤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1],男,湖南寧鄉人,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2]。
生平[編輯]
李澤厚的祖父李朝斌是清朝將領,原本在湘軍曾國藩水師中出任營哨官,後來升任參將、總兵、江南提督。[3]李澤厚父親是郵政局的職員,病逝在外省的任所,母親陶懋蘭帶著子女回到寧鄉縣道林鎮娘家,在那教小學。[4]1942年,李澤厚考入寧鄉四中初二班,1945年考上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因沒有錢入學,只好進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86班,1948年畢業。[5]1954年,李澤厚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1955年的美學大討論中嶄露頭角,1950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 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文革以後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樹。出版了《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歷程》、《華夏美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等作品。影響巨大。1989年六四事件中,因批評中共的處理方式,其作品被禁,本人受到中共和共產黨人批判。1992年初獲准移居美國,曾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科羅拉多學院)。1999年退休,住在美國科羅拉多。
2006年10月,李澤厚回到寧鄉四中,捐款8萬元以母親的名義設立「陶懋蘭獎學金」。[5]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3日上午11點57分,文化學者趙士林於推特稱李澤厚已於美國科羅拉多時間晨七時(11月2日)逝世,享耆壽91歲。[6]
榮譽[編輯]
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7]。
思想[編輯]
李澤厚宣揚儒家主情論,以「告別革命」說為轟轟烈烈的1980年代啟蒙運動劃上了一個句號。李澤厚曾表示:「民族主義,是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反對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最容易煽動民眾感情的一種主義。」[8]但也有人認為李澤厚雖然反對民族主義,可沒有擺脫傳統「華夷之辨」的思想。2006年在有關施琅問題的討論中,他提出了李自成如果勝利了,要比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強很多的觀點。[9][10][11]其全部哲學思想與美學體系曾受到知識界的強烈質疑(在香港中文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和武漢一些高校屢遭當地學報列據反駁)。
著作[編輯]
李澤厚著有《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合稱《美學三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批判哲學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孔子再評價》、《漫述莊禪》、《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漫說西體中用》、《關於中國美學史的幾個問題》。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為李澤厚與劉再復的對話錄,由劉再復執筆,在中國大陸與海外學界都產生巨大影響。該書於1999年由台北麥田出版公司編入「麥田人文」圖書系列,王德威主編。
家庭[編輯]
- 妻子:與李澤厚育有一子;
- 兒子(1977年-):計算機專業畢業,從事電腦軟體工作;
評價[編輯]
漢學家余英時曾評價他:「通過(他的)書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從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之中解放了出來[12]。」
爭議[編輯]
謝選駿在其文集中說首都知識界聯合會成立時創始成員包括李澤厚,但他沒在創始成員名單上簽名,並要求其它簽署者「清醒一點」[13]。
此外,清華大學教授秦暉也懷疑「告別革命」一說。秦暉說李澤厚在九十年代中國大下崗時期提出此論是為了阻止由此帶來的新一場革命,但他(李澤厚)誤以為十月革命主因是一個小集團陰謀煽動,而非斯托雷平的「警察式改革」,如此這般反對革命,無異於用寡頭主義壓制民粹主義,反而姑息了十月革命的真正誘因。[14]
參考文獻[編輯]
- ^ 《贺李泽厚先生八十七岁华诞》“六月十三日,李泽厚先生的生日。生于一九三〇年的这位湖南人,走进了八十七岁大寿。”.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3).
- ^ 七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156人).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 ^ 巨星陨落!长沙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去世,他的著作曾深刻影响几代人. 騰訊. 2021-11-03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陳望衡. 李泽厚的湖南故乡情. 湖南日報. 2021-11-03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5.0 5.1 石禎專. 李泽厚对长沙有着深深眷恋,曾向岳麓书院捐赠藏书3000多册. 長沙晚報. 2021-11-03 [2021-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徐悅東.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周岁. 新京報. 2021-11-03 [202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7) (中文).
- ^ 易中天对话李泽厚:中国往哪个方向走最危险. 鳳凰網. 2010-09-19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 ^ 黃鉳堅. 专访李泽厚:中国哪方面都比西方差一大截 (4). 經濟觀察報. 2005年12月6日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8).
- ^ 李泽厚再次就“施琅问题”答南都周刊记者问. 儒家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李澤厚批陳明:施琅絕對不是民族英雄. 《南都周刊》. 2006年5月9日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4).
- ^ 李澤厚:關於施琅問題的訪談. 愛思想.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 ^ Li Zehou. The Confucian World. 科羅拉多學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0).
- ^ 謝選駿. 河殇社会录 - 谢选骏全集第175卷. : 281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中文).
- ^ 务虚三人谈:争议“告别革命”. 新浪歷史. 2013-02-21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中文(中國大陸)).
我們回應說:其實早在1990年,即還在李先生「告別革命」之前數年,我們就曾在國內首先提出重新批判民粹主義,警惕轉型社會的民粹主義危險。但我們認為,決不能以寡頭主義來反對民粹主義,因為寡頭主義與民粹主義看似相反,實則相成,以前者反後者猶如以油滅火,適足以增加民粹主義「革命」的危險。
外部連結[編輯]
- 與李澤厚對話:「中國要過封建資本主義這一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T中文網,2009年12月31日
![]() |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著名哲學家李澤厚逝世,享壽91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