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梁實秋 | |
---|---|
![]() 梁實秋與元配程季淑婚前合照
|
|
出生 | 1903年1月6日![]() |
逝世 | 1987年11月3日![]() |
(84歲)
職業 | 作家、學者、翻譯家 |
配偶 | 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 韓菁清(1931年-1994年) |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名治華,字實秋,號均默,以字行。另有筆名子佳、秋郎、程淑、希臘人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出生於京師。
生平[編輯]

梁實秋的祖父梁芝山是河北沙河人,官至四品。父親梁熙咸原籍河北大興縣,幼年孤苦,幸被梁芝山領養。梁芝山卸任北歸時,曾在杭州停留,期間恰逢鄉試,梁芝山為使養子參加考試,將梁家的籍貫改為浙江錢塘。梁父畢業於京師同文館,為第一期學生,對金石、小學,頗有研究,供職於京師員警廳。
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出生於北京內務部街20號。梁實秋有11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上有3個兄姐,下有7個弟妹。
1915年夏,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即今清華大學之前身),在校期間,與好友聞一多合作發表了《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得到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來信稱讚,與創造社結下了短暫的友誼。五四運動爆發後,梁實秋是學校運動積極分子,但因其與章宗祥之子同寢室,看到室友受牽連並在不久後害病死去,使其開始反思群眾運動的弊端。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的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學習。
1924年夏,從科泉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途中在芝加哥與聞一多、羅隆基、何浩若、吳景超、時昭瀛等共同發起了國家主義團體「大江會」。梁實秋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
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
1927年到1936年間,梁實秋先後發表了數篇文學論文,表現了白璧德的影響,闡述了他對文學的中心思想,即只有人生和人性是文學應當的主題,因此引發他和魯迅的論戰,及左翼作家的圍攻,論戰主題包括「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第三種人」、「硬譯」等多個話題。梁實秋堅持將永恆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和文學觀,否認文學有階級性,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的蘇俄「文藝政策」。被魯迅批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同時,梁也翻譯了《潘彼得》、喬治·艾略特的《織工馬南傳》、《塵世情緣》以及艾蜜莉·勃朗特的《咆哮山莊》等。[1]
七七事變之後,梁隻身赴後方。抗戰時曾居重慶北碚雅舍,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編譯館編纂。1938年梁在其編輯的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明》上發表類似發刊詞的《編者的話》,其中寫到:「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此言論被批判者稱爲「抗戰無關論」,梁再次受到左翼文人抨擊,在重申其抗戰材料「最爲歡迎」、其它材料「也是好的」兩個觀點後不再應戰。
梁與左翼作家群體的理論矛盾使其與共產黨關係不佳。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把梁實秋定為「為資產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
1949年5月因國共內戰移居臺灣,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大學董事。1967年,梁自1930年開始規劃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大型計劃終告完成,梁因此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全集的翻譯而著名。 [2]此後,梁開始又一項巨大寫作項目--以中文編寫一部全面的英國文學史,1979年完成此三冊本的著作,同時還有三冊的中譯《英國文學選》。但梁實秋作爲文學家的聲譽則主要來自於他在1940年至1986年之間寫成的數百篇關於日常主題的散文,以《雅舍小品》為名結集出版。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中華民國台北市。11月13日死訊傳到美國時,華文作家一片哀戚,尤其是劉墉和當時在美國講座的余光中。劉墉甚至把此事情寫進自己的作品,收錄在《超越自己》一書。
家庭[編輯]
元配夫人程季淑,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婦二人移居西雅圖探親,程季淑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
- 長女 梁文茜
- 次女(夭折)
- 三子 梁文騏 (已於2007年7月病逝)
- 四女 梁文薔
續弦韓菁清,原籍湖北黃陂,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道成為影星歌星。1974年與喪偶不久的梁實秋相識,並於翌年結婚,引發當時的社會議論。晚年熱心於台海兩岸交流事業。
著作[編輯]
梁實秋的創作以散文成就最高,風格曠達,幽默風趣,讀者廣泛,影響很大。
散文集[編輯]
- 《罵人的藝術》
- 《雅舍小品》(四集)
- 《清華八年》
- 《秋室雜文》
- 《談徐志摩》
- 《談聞一多》
- 《秋室雜憶》
- 《實秋雜文》
- 《槐園夢憶》
- 《實秋文存》
- 《西雅圖札記》
- 《看雲集》
- 《梁實秋札記》
- 《白貓王子及其他》
- 《雅舍談吃》
- 《雅舍雜文》
- 《雅舍散文》
- 《雅舍散文二集》
- 《雅舍情書》等。
其他[編輯]
- 《雅舍尺牘》
- 《雅舍小說和詩》
- 《文藝批評論》
- 《浪漫的與古典的》
- 《偏見集》
- 《英國文學史》
- 《英國文學選》等
譯作[編輯]
- 《莎士比亞全集》
-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 《結婚集》(原著為 August Strindberg的 Married)
- 《潘彼得》
- 《咆哮山莊》
- 《沉思錄》
- 《西塞羅文錄》
- 《塵世情緣》(原著為喬治·艾略特的Mr. Gilfil's Love Story)
字典主編[編輯]
- 《遠東大字典》
- 《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
文化資產[編輯]
梁實秋在重慶北碚時的故居雅舍後來成爲普通民居,近年經整修後作爲古跡陳列,是北碚區文物保護單位。
梁實秋故居: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臺北市歷史建築(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 號),原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於高等官舍第三種,戰後由後繼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於1952-1959年間任英語系主任時居住於此,前院麵包樹下是梁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行修復工程,於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於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 現在台師大懸掛的「雅舍」的木牌,其中的雅舍原是重慶梁氏寓所,雅舍小品也是在重慶時期開始創作,實際上與雲和街的關係不大,主要為凸顯梁氏寓所之用。
參考文獻[編輯]
- ^ Chan, Tak-hung Leo.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198. ISBN 0-521-24338-6.
- ^ Liang Shih-chiu, a Shakespeare Translator,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6, 1987 [November 4, 2008].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梁實秋 |
參見[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