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梁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尉 梁御
尚書令兼侍中
國家北魏西魏
主君魏宣武帝元恪魏文帝元寶炬魏恭帝拓跋廓
姓名梁御
善通
職官爾朱天光西伐時,任宣威將軍、都將
鎮西將軍、東益州刺史、第一領民酋長,受封爵位為白水縣伯(食邑三百戶)
後任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永熙三年(534年),升任武衛將軍
宇文泰大都督、雍州刺史,授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大統元年(535年),改任梁御為右衛將軍,進封為信都縣公(食邑一千戶)
任尚書右僕射加授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廣平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出任東雍州刺史
大統四年(538年),梁御去世。(追贈)為太尉、尚書令、雍州刺史
勛官太尉開府儀同三司
位階正一品
比秩萬石(三公)
功臣號廣平武昭公
封爵白水縣伯、信都縣公、廣平郡公
族裔鮮卑拔列氏
本籍安定郡烏氏
逝世西魏大統四年(538年)
雍州
諡號武昭
親屬
梁睿

梁御(?—538年),善通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人,北魏、西魏官員。

生平

[編輯]

梁御的祖先是安定郡人,後因在北部邊境為官,於是在武川鎮安家,改姓為紇豆陵氏。梁御的高祖梁俟力提跟隨魏太武帝拓跋燾征討,位至揚武將軍、定陽侯[1][2]

梁御年少時喜愛學習,進退舉止安詳文雅,長大後,又喜好騎馬射箭。爾朱天光西征關中時,知道梁御有志向才略,引薦梁御在自己身邊,梁御出任宣威將軍都將。梁御跟隨爾朱天光一起平定關隴地區,出任鎮西將軍益州刺史[3][4]第一領民酋長,封白水縣伯或白水縣侯[5],食邑三百戶,轉任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6][7]

後來梁御跟隨賀拔岳鎮守長安,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被殺害,梁御和各位將軍一同謀劃擁戴宇文泰統領全軍。梁御跟隨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升任武衛將軍。永熙三年四月,宇文泰平定秦隴地區後,魏孝武帝徵召宇文泰出動兩千騎兵鎮守東雍州,宇文泰正準備領兵向東,雍州刺史賈顯度在宇文泰和高歡之間首鼠兩端[8][9],賈顯度又和高歡互相派遣使者往來。宇文泰暗中了解到賈顯度的意圖,任命梁御為大都督、雍州刺史,率領前軍步兵和騎兵五千人先行,鎮守黃河和渭河的交匯處,準備進攻河東郡。梁御和賈顯度相見後,就勸賈顯度說:「魏朝衰落,天下大亂。高歡志在叛逆,不久就會被誅滅。宇文夏州英姿絕世,策略高深,正打算扶持安危安定傾覆,匡復京洛。您不在此時建立功績,而心懷猶豫,恐怕禍患很快就會來到。」賈顯度立即出城迎接宇文泰,梁御就入城鎮守雍州[10][11][12]。八月,宇文泰派遣趙貴和梁御率領披甲的騎兵兩千人迎接逃亡的魏孝武帝,魏孝武帝沿著渭河西行,對梁御說:「這條河向東流,而我西行。如果得以再度見到洛陽,親自拜謁祖宗陵墓宗廟,都是您等諸位的功勞。」魏孝武帝和左右大臣都留下眼淚[13][14]。梁御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15]

大統元年(535年),梁御轉任右衛將軍,進爵信都縣公,食邑一千戶,很快出任尚書右僕射[7]。大統三年(537年),梁御跟隨宇文泰收復弘農攻破沙苑,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戶,外任東雍州刺史。梁御在東雍州推行政務只是抓住重要綱領,百姓都稱頌他。大統四年(538年),梁御在東雍州去世,臨終只是以國家沒有安定為遺憾,沒有提到家事,朝廷贈予太尉尚書令、雍州刺史,諡號武昭[16][17]

家庭

[編輯]

夫人

[編輯]

兒子

[編輯]
  • 梁睿,隋朝上柱國、戴襄公

孫子

[編輯]
  • 梁洋,隋朝巴東太守、武賁郎將、戴國公。
  • 梁演,隋朝沙州刺史、上柱國、蔣國公。

曾孫

[編輯]
  • 梁洽,梁洋之子,隋朝無極縣令、蔣國公。
  • 梁灒,梁演之子,唐朝冀州長史、蔣國公。(楊炯《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17》,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59》,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後因官北邊,遂家於武川,改姓為紇豆陵氏。高祖俟力提,從魏太祖征討,位至揚武將軍、定陽侯。
  2. ^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後因官北邊,遂家於武川,改姓紇豆陵氏。高祖俟力提,從魏太武征討,位揚武將軍、定陽侯。
  3. ^ 《周書校勘記·卷十七·列傳第九·一》:除鎮西將軍東益州刺史 北史卷五九梁御傳無「東」字。
  4. ^ 胡戟著. 《珍稀墓志百品》.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58–60. ISBN 978-7-5613-8555-5 (中文(中國大陸)). 
  5. ^ 《周書校勘記·卷十七·列傳第九·二》:封白水縣伯 北史本傳「伯」作「侯」。
  6.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御少好學,進趨詳雅。及長,更好弓馬。爾朱天光西討,知御有志略,引為左右,授宣威將軍、都將。共平關右,除鎮西將軍、東益州刺史、第一領民酋長,封白水縣伯,邑三百戶。轉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7. ^ 7.0 7.1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御少好學,進趣詳雅,及長,更好弓馬。爾朱天光西討,知御有志略,引為左右。共平關、隴,除益州刺史,第一領人酋長,封白水縣侯。從賀拔岳鎮長安。及岳被害,御與諸將同謀翊戴周文帝。周文既平秦、隴,欲引兵東下。雍州刺史賈顯持兩端,通使於齊神武。周文知其意,以御為大都督、雍州刺史,領前軍先行。及與顯相見,因說顯,顯即出迎周文,御遂入鎮雍州。大統元年,進爵信都縣公,授尚書右僕射。
  8. ^ 《周書校勘記·卷十七·列傳第九·》:雍州刺史賈顯 張森楷云:「『顯』下當有『度』字,魏書賈顯度傳(卷八0)可證。」參卷一校記第一八條。
  9. ^ 《北史校勘記·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二七》:雍州刺史賈顯持兩端 張森楷云:「『顯』下當有『度』字,魏書卷八0賈顯度傳可證。」按張說是,顯度有弟名顯智,省作「賈顯」,易生混淆。
  10. ^ 《周書·卷一·帝紀第一》:乃征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聲援,仍令太祖稍引軍而東。太祖乃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太祖之討悅也,悅遣使請援於齊神武,神武使其都督韓軌將兵一萬據蒲坂,而雍州刺史賈顯送船與軌,請軌兵入關。太祖因梁御之東,乃逼召顯赴軍。御遂入雍州。
  11.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時神武已有異志,故魏帝深仗於帝,仍令帝稍引軍而東。帝乃令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將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計。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魏主命泰發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勢援,仍命泰稍引軍而東。泰以大都督武川梁御為雍州刺史,使將步騎五千前行。先是,丞相歡遣其都督太安韓軌將兵一萬據蒲坂以救侯莫陳悅,雍州刺史賈顯度以舟迎之。梁御見顯度,說使從泰,顯度即出迎御,御入據長安。
  13.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趙貴、梁御甲騎二千來赴,乃奉迎。帝過河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謁洛陽廟,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宇文泰使趙貴、梁御帥甲騎二千奉迎,帝循河西行,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復見洛陽,親詣陵廟,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
  15.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後從賀拔岳鎮長安。及岳被害,御與諸將同謀翊戴太祖。從征侯莫陳悅,遷武衛將軍。太祖既平秦隴,方欲引兵東下,雍州刺史賈顯持兩端,通使於齊神武。太祖微知其意,以御為大都督、雍州刺史,領前軍先行。既與顯相見,因說顯曰:「魏室陵遲,天下鼎沸。高歡志在凶逆,梟夷非遠。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方欲扶危定傾,匡復京洛。公不於此時建立功效,乃懷猶豫,恐禍不旋踵矣。」顯即出迎太祖,御遂入鎮雍州。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16.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大統元年,轉右衛將軍,進爵信都縣公,邑一千戶。尋授尚書右僕射。從太祖復弘農,破沙苑,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戶。出為東雍州刺史。為政舉大綱而已,民庶稱焉。四年,薨於州。臨終唯以國步未康為恨,言不及家。贈太尉、尚書令、雍州刺史,諡曰武昭。
  17. ^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從周文復弘農,破沙苑,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出為東雍州刺史,為政舉大綱而已,人庶稱之。薨於州,臨終唯以國步未康為恨,言不及家。贈太尉、尚書令、雍州刺史,諡曰武昭。
  18. ^ 《盈川集·卷六·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蓋聞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或論道三槐,或折衝千里。至有道存俎豆,藝總干戈。高視翰墨之英,獨布爪牙之旅。究青編於學府,業有多聞;受黃石之兵符,筭無遺策。故得九功咸敘,七德攸彰,文武不墜,公實兼美。 公諱待賓,安定臨涇人也。竦以英才遠邁,知州縣之徒勞;鴻以抗節遐征,覽帝京而有作。由是五噫標興,播金石而騰徽;七貴承榮,綰銀黃而疊茂。貞規盛烈,映史凝圖;粗紀詠歌,無俟詳確。高祖御,後魏駙馬都尉侍中少保金紫光祿大夫揚州總管,贈太尉,諡昭公,食邑三千戶。銀榜增輝,玉壺流渥。位隆三少,化洽五婿。既而幽壟埋魂,終降槐庭之贈;高門納駟,式居茅社之封。曾祖睿,宇文周駙馬都尉鄜秦二州總管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隋益州總管蔣國公,贈司空,食邑三千戶。白水時清,乳虎之謠行息;祿符垂翼,叩馬之諫必申。加以主西序之群英,名高八座;導文翁之遺訓,學富三巴。茂先榮級,忽光泉壤;漢祖寵章,永存帶礪。祖演,隋沙州刺史上柱國公,踐仲寧之餘躅,奸邪斂手;簽孝仁之遠蹤,群胡革面。連州跨郡,邁陶氏之隆基;開國承家,掩張門之累葉。父贊,隋左千牛備身驪山府上騎柱國,皇朝豐王府諮議雲州司馬冀州長史蔣國公。襲良弓於簪笏,榮侍紫宮;翼雕戟於岩廊,肅趨丹地。西圍坐宴,侶明月而飛文;北土行康,望浮雲而展足。 公漸潤膏腴,發靈川岳。七年可識,抱杞梓而呈才;千里見知,負騏驥而騁駿。靈台遠鑒,與霜月而齊明。智府宏深,共煙波而等曠。踐仁義於區域,白璧已輕;許然諾於樞機,黃金豈重?因心孝友,宜於自然;率志謙沖,得乎所性。不脂韋而求達,不詭計而自媒。被玉軸之文章,三冬遽足;窮金壇之秘訣,百戰不孤。譽滿環,聲蓋天下。而學優將仕,允屬名家。欲昇鴻漸之姿,終佇鶴鳴之聞。以皇朝麟德二年補左親衛,從資例也。 屬金甲出戰,玉帳論兵,從命文昌,問罪遼碣。公提戈赴海,投筆從燕,智者有謀,仁者必勇。孤鋒直進,九種於是克清;匹馬橫行,三韓由其殄滅。疇庸賞最,我有力焉。俯洽恩波,泛承勛級,即授上柱國。 公深慚位薄,命舛數奇,雖沾勒石之勛,未展披堅之效。嗟乎!揚子云之才藻,空疲執戟;馬相如之文詞,猶勞武騎。今古同貫,夫復何言?既而從牒隋班,牽絲祗務。起家拜朝議郎,永淳元年正月三十日,授伊州伊吾縣丞,非所好也。路指金河,途連玉塞,塵沙共起,烽火相驚,秋草將肺,胡笳動吹,寒膠欲折,虜騎騰雲。公佐佑多方,掌司攸寄,服叛懷遠,擒奸摘伏。於是寇騎不敢窺邊,歌頌因滋溢境。曾未期月,政令大行,特簡帝心,超居不次。永淳二年二月四日,制授昭節校尉,守右衛蒲州府佐果毅,仍令長上兼上陽洛城等門供奉。 公洞曉戎章,妙詳兵律,軍國是賴,戎幕允歸。由是徼道長巡,嚴扃每奉。朝求夕警,不怠於風霜。善牧能防,更申於閒皂,其年十月七日,奉敕命於在內祥麟廄檢校馬。公識高東野,職參西極。勵銜策則追風逐日,加剪拂則絕電奔星。駃騠將駙騄齊衡,驥騮共騊駼伏櫪。於是龍媒間出,麟友挺生。伯樂多謝於精微,日磾有慚於秣養。恩制褒獎,又加崇秩。文明元年二月二十日,遷游擊將軍,仍依舊長上。大周革命,兩儀開闢,爰覃作解之恩,式暢惟新之典。勤勞夙著,休望允歸,拜職遷榮,實符僉議。天授元年九月十六日,加威武將軍守左玉鈐衛翊善府折衝都尉,依舊長上,封安定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公祇奉王庭,職司兵衛。八屯由其增峻,五校於是克宣。翼翼兢心,積劬勞於歲月;勤勤忠志,懷蹐於序時。憂能傷人,竟成沉疾,以長壽二年正月六日,終於神都旌善里私第,春秋五十。 惟公弱不好弄,卓爾不群。九歲明《詩》,七齡通《易》,月初能對,即謝黃童;日下相酬,還慚夫子。經耳不忘,歷口不遺。性沉深有器度,能倜儻無拓落,尤重交友,雅愛林泉。月幌風襟,每吟謠於箋彩;花新葉早,必賞會於琴樽。加以啼猿落雁之奇,鸞驚鳳翥之妙。演水懸河之辨,背碑覆局之精。標映前哲,公實多敏;至孝過人,雍和絕俗;事父母則造次不違,友兄弟則溫柔必盡。既風樹興感,霜露躔悲。聿修之德惟新,欲報之恩罔極。虔誠大象,宏誓小乘,廣樹慈仁,庶憑因果。月抽官俸,日減私財。併入薰修,咸資檀施。故得雕檀之妙,俯對禪龕;貝葉之文,式盈梵宇。粵以大周長壽二年歲次癸巳二月辛本朔二十四日甲申,遷窆於雍州藍田縣驪山原舊塋,禮也。葬事之屬,一皆官給。鼓吹儀仗,送至墓所。墳開白日,終留恨於滕城;禮被皇家,忽沾榮於霍隧。嗚乎哀哉! 嗣子左千牛去疑,哀纏泣柏,思結餮荼。仰庭禮而不追,睹楹書而增慕。恐元穹倚杵,碧海成桑,敬勒堅貞,乃為銘曰: 大哉嬴國,遠矣少梁!與秦同祖,今則夏陽。爰暨伯翳,胙土惟良;自茲厥後,人物克昌。逮乎漢朝,令望不已。三世連輝,七侯承祉。或顯或晦,有文有史。舄奕圭璋,芬芳蘭芝。少保名揚,司空道泰。惟祖惟祢,蟬聯軒蓋。挺生令則,在邦之最。丱歲騰芳,髫年超靄。君號神童,晚稱英傑。佩仁服義,既明且哲。七步立成,五行不輟。家惟萬卷,韋實三絕。詞高許下,學富淹中。志惟謹潔,心亦沖融。溫淳植性,朗潤在躬。閨門禮洽,朋友財通。思若雲飛,辯同河瀉。兼該小說,邕容大雅。武檀孫吳,文標董賈。樹下啼猿,封中試馬。且文且武,執戟登位。海隅不實,命我偏帥。既陪勒石,還從飲至。輔翊百里,褒昇佐貳。既總兵權,入司宮掖。徼道宵警,禁門曉辟。式重其駿,載懷斯癖。我馬既良,我軍既雄。折衝千里,趨奉九重。行承芝誥,坐啟茅封。恨深負米,榮暨擊鍾。爰持戒律,思答慈容。將福有徵,謂仁必壽。如何淑德,遭此凶咎?孺慕崩心,惸嫠縮首。夜泉扃閉,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