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國家足球隊
本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2日) |
![]() |
|||
綽號 | 澳大利亞袋鼠/袋鼠軍團 (Socceroos) |
||
---|---|---|---|
足球協會 | 澳大利亞足球協會 | ||
主教練 | 伯特·范馬爾維克 | ||
隊長 | 邁爾·傑德納克 | ||
出場最多 | 麥克·舒華沙(109場) | ||
進球最多 | 提姆·卡希爾(48球) | ||
FIFA代碼 | AUS | ||
|
|||
FIFA排名 | |||
當前排名 | 37 ▼ 1(2018年3月15日) | ||
最高排名 | 14(2009年9月) | ||
最低排名 | 102(2014年11月) | ||
等級分排名 | |||
當前排名 | 32 | ||
最高排名 | 9(2001年11月) | ||
最低排名 | 75(1965年11月) | ||
首場國際比賽 | |||
![]() ![]() (紐西蘭但尼丁; 1922年6月17日) |
|||
最大比數勝利 | |||
![]() ![]() (澳大利亞科夫斯港; 2001年4月11日) (破世界紀錄的國際比賽)[1] |
|||
最大比數失利 | |||
![]() ![]() (澳大利亞阿得雷德; 1955年9月17日) |
|||
世界盃 | |||
參賽次數 | 5(1974年首次參賽) | ||
最佳成績 | 十六強賽,2006年 | ||
亞洲盃 | |||
參賽次數 | 3(2007年首次參賽) | ||
最佳成績 | 冠軍,2015年 | ||
大洋洲國家盃 | |||
參賽次數 | 6(1980年首次參賽) | ||
最佳成績 | 冠軍,1980年、1996年、 2000年、2004年 |
||
洲際國家盃 | |||
參賽次數 | 4(1997年首次參賽) | ||
最佳成績 | 亞軍,1997年 |
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昵稱:Socceroos),澳大利亞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由澳大利亞足球協會(Football Federation Australia)管理,原來屬於大洋洲足球協會,澳大利亞足球協會於2006年1月1日加入亞洲足協。澳大利亞是四屆大洋洲盃賽的冠軍得主,前後參與了1974年和2006年兩屆世界盃決賽圈,於2006年德國世界盃進入十六強賽,結果以一球之差輸給了後來的世界冠軍義大利隊,是球隊目前為止的最好成績。澳大利亞在2013年6月通過外圍賽十強賽後成功進入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決賽圈,這亦將是澳大利亞隊的第四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並連續第三次參加的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而通過在跨洲附加賽擊敗宏都拉斯,澳大利亞成功打入2018俄羅斯世界盃決賽周,且是自2006年來連續第四次。
澳大利亞在2015年主辦亞洲盃足球賽,最後東道主身份嬴得冠軍。
澳大利亞的球衣贊助商是耐吉。
歷史[編輯]
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於1922年第一次組隊並奔赴紐西蘭於紐西蘭國家隊進行了三場友誼賽,結果兩負一平戰績不佳。至此之後,直到1947年,澳大利亞國家隊與中華民國,南非以及紐西蘭經常性的舉行一系列的友誼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世界航空業的普及和發展,澳大利亞國家隊的比賽對手亦開始走向多元化,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雖然比賽交流增加不少,但實際水準亦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提高。
早期[編輯]
澳大利亞於1974年世界盃外圍賽中在香港擊敗南韓後得以首次進入世界盃,在此之前澳大利亞隊亦有戰勝伊拉克隊,紐西蘭隊以及印度尼西亞隊,並在德黑蘭的Azadi體育場面對12萬伊朗球迷戰勝當時強大的伊朗隊續而獲得與南韓在中立地香港決戰機會。進入世界盃決賽階段後澳大利亞隊與東德,東道主西德以及智利隊同分一組,第一場比賽以0:2的比數輸給了東德隊,然後又以0:3的比數慘敗於東道主西德隊,最後一場與智利隊打平,最終以以1和2負的成績小組墊底出局。[2] 澳大利亞隊的世界盃參賽陣容在當時由一批業餘球員組成,無法與強大的職業球員抗衡,但比賽當中仍有發揮。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早期在世界盃預選賽中需要與亞洲球隊一同比賽爭奪世界盃出線席位,直到1986年世界盃外圍賽分為亞洲區及大洋洲區,但因為當時大洋洲區只有4支隊伍參與(中華台北,以色列及紐西蘭),就算成功出線都要與其他洲份的球隊參加附加賽,這個規則令澳大利亞隊始終處於一個不利的位置。
1994年世界盃[編輯]
爲了進入1994年世界盃,澳大利亞隊不得不參加三個階段的比賽以便進入複賽,第一個階段首先要成為大洋洲的冠軍,澳大利亞隊在與大溪地以及索羅門群島隊的比賽中大開殺戒,每場均以10個以上的淨勝球擊敗對手,最後進入與紐西蘭的決賽,並於1993年5月13號的第一回合比賽以1:0,第二回合3:0,總比數4:0擊敗紐西蘭成功蟬聯大洋洲冠軍,隨後進入第二個階段,將與北美區的亞軍加拿大交手,第一回合於1993年7月31日做客加拿大,1:2敗於對手,第二回合回到澳大利亞雪梨的主場2:1擊敗對手,雙方總比數戰成3:3,雙方進入殘酷的十二碼大戰,結果澳大利亞隊以4:1擊敗對手進入第三個階段。之後面對世界強隊南美洲預選賽第一組亞軍的阿根廷,結果主場令人吃驚的1:1戰平對手,但是次回合客場0:1不敵對手,未能晉級1994年美國世界盃。之後澳大利亞連續多次成為大洋洲區冠軍隊代表參加附加賽,但對手實力仍然比澳大利亞高出許多。[3] 雖然澳大利亞未能擊敗1990年世界盃亞軍,當時世界排名第九位的阿根廷隊,但是其在當年的表現仍舊令人稱道,由於地理位置的劣勢具備一定實力的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連續多年未能進入世界盃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
1998年世界盃[編輯]
四年後的1998年世界盃外圍賽,澳大利亞再次挑戰出線決賽周,澳大利亞足協請到英國著名教練特里·維納布爾斯執教球隊,澳大利亞隊亦在1997年一路過關斬將闖入附加賽迎戰在亞洲區外圍賽得第四名的伊朗隊,首回合澳大利亞作客德黑蘭與對手打成1-1平手,在次回合主場比賽,首先連入兩球,總比數領先3-1,本來出線在望,但比賽最後30分鐘球隊表現失準被伊朗連追兩球,最終澳大利亞在大好形勢下總比數被逼和3-3,更導致伊朗以作客入球優惠得以出線1998年世界盃決賽周。許多已經退役的澳大利亞以及伊朗前國腳仍舊經常在公眾場合回憶起這場比賽,許多經歷過比賽的澳大利亞球員更是形容比賽的最後感覺就像進入了墳墓一樣,比賽當天的入場觀眾人數曾刷新了當時澳大利亞足球比賽的記錄,這場比賽的失利直到今天仍被認為是對澳大利亞足球發展相當大的一次打擊。
2002年韓日世界盃[編輯]
澳大利亞在2002年世界盃大洋洲區外圍賽顯示出驚人的攻擊力,其中以31-0大比數擊敗美屬薩摩亞更打破國際賽中比數最懸殊的世界紀錄,賽事中澳大利亞前鋒艾奇·湯臣(Archie Thompson)一場內射入13球同時打破國際賽單場最高進球的世界紀錄,總算四場分組賽中一共射入多達66球並保持一球不失。其後決賽階段輕鬆擊敗紐西蘭後,成功蟬聯大洋洲盃的冠軍。再一次踏上附加賽的征途,而此年國際足總將規定改回大洋洲的第一名於南美洲預選賽的第五名爭奪。在附加賽開始前,烏拉圭隊剛剛結束南美區預選賽的征程,而澳大利亞隊卻早於數月前即獲得大洋洲的冠軍,儘管先後踢了與日本隊以及法國隊的兩場熱身賽,但是無論從隊員的配合程度上,或是適應性上來講,比較烏拉圭隊對比賽的準備都有所不足,首回合澳大利亞隊在主場墨爾本板球場雖以1-0擊敗烏拉圭,可惜次回合卻在蒙得維的亞客場以0-3大敗於對手,最後以總比數1-3敗陣再次無緣出線決賽圈。
加入亞洲足協[編輯]
在大洋洲足球協會成員國中除了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外,其他都是一些太平洋的島國,水平只屬於業餘性質,因此只有紐西蘭是唯一具實力的大洋洲冠軍挑戰者。鑒於大洋洲區的整體實力,國際足總僅予以半個世界盃席位。世界盃外圍賽的大洋洲區得勝者必須與南美洲區第五名爭奪出線資格。
澳大利亞足協甚至許多評述員和球迷都認為打進世界盃續而提高自身足球水準的的唯一方法是脫離大洋洲區,其中包括前隊長和評述員華倫。2005年澳大利亞足協特此向大洋洲足協及國際足總要求脫離大洋洲足協加入亞洲足協。3月23日亞洲區全體一致決定邀請澳大利亞入區,4月17日大洋洲足協認可澳大利亞的要求,6月30日國際足總允許澳大利亞加入亞洲足協,2006年1月1日正式成為亞洲足協的第46個成員國,並可以參加於2006年2月舉行的亞洲盃外圍賽。2006年2月22日,澳大利亞加入亞洲足協後首次參加區內賽事,在亞洲盃外圍賽以3比1擊敗巴林取得首場勝利。
澳大利亞加入亞洲足協被認為是對本國,亞洲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方面澳大利亞將會面對更多具挑戰性的對手,從而提高本土足球運動水平,另一方面亞洲地區的足球因為澳大利亞的加入獲得整體實力方面的提高,從而在國際足壇更具競爭力。另外,被劃入ASEAN區域後,也意味著澳大利亞A-League球隊能參與亞冠盃的角逐。
2006年德國世界盃[編輯]
2006年世界盃外圍賽中與索羅門群島隊一同晉身淘汰賽,踏出了出線的第一步。其後因在2005年聯合會盃未取得一勝,教練法連拿按原定協議下台,結束執教澳大利亞隊的6年生涯。澳大利亞足聯物色多位教練後,終於選定荷蘭的希丁克作為教練,於同年7月22日上任。2005年11月12日,迎戰南美洲第5名烏拉圭,爭奪出線機會。澳大利亞雖然首回合0比1不敵對手,但次回合澳大利亞得到主場球迷的支持,馬克·布雷西亞諾(Bresciano)的進球令總比數追平,雙方在比賽爭逐之下,法定時間未能分出勝負。直到PK大戰澳大利亞以4比2擊敗烏拉圭,32年來首次晉身世界盃決賽周。澳大利亞及紐西蘭是目前大洋洲僅有的曾經參加世界盃決賽周的球隊。
在打入世界盃決賽圈後的澳大利亞隊,被抽籤選入與巴西、日本、克羅埃西亞同一小組-F組,出線任務堪稱艱巨。第一場比賽在費斯禾達球場與日本對決,賽前日本足協主席公開指責澳大利亞隊過於粗野的踢法,說他們「帶有不少醜惡犯規的罪行」及「尤其瞄準踝關節」。這番言論令澳大利亞隊隊員及主帥希丁克甚為憤怒。賽程中日本球員摔倒多次,令澳大利亞隊得到數面黃牌,部分是具相當爭議性的。上半場澳大利亞隊即被中村俊輔攻入有爭議的一球,在錄影重播可見門將舒華沙遭受侵犯。然而,賽事踏入下半場最後8分鐘,澳大利亞憑兩名替補卡希爾(84'、89')和約翰·艾萊斯(92+')的進球出奇反敗為勝以3:1擊敗日本,終為澳大利亞隊錄下首個世界盃進球和勝利。
6月18日,澳大利亞隊與上屆世界盃冠軍巴西在安聯球場碰頭。兩方實力雖然懸殊,賽前澳大利亞隊依然表示無懼對手。結果巴西隊憑藉阿祖安奴(49')和弗雷特(90')勝2:0率先晉級。由於另外一場克羅埃西亞對於日本隊的比賽打成了平局,澳大利亞隊晉級前境仍然樂觀。賽後澳大利亞明星隊員哈利·基維爾由於不滿執法裁判而上前爭論,受到國際足總調查。兩日後國際足總表示「球賽官員報告不一致」而允許基維爾繼續參賽。
小組賽最後一場比賽,澳大利亞隊於葛迪比達馬球場遇上勁敵克羅埃西亞,雙方上演了一場既激烈又戲劇性的出線爭奪戰。克羅埃西亞先由施拿射入自由球(2')。澳大利亞隊的克雷格·摩爾由於對方犯規,在38'十二碼破網。下半場,澳大利亞隊門將卡勒抓不住球,讓尼高高華的遠射意外地滾過他身軀入網。最後,在79分鐘澳大利亞的基維爾越位進球,但仍被判有效,比數2:2,澳大利亞隊小組賽成績最終為一勝一平一負,幾4分,力壓克羅埃西亞的2分以小組第二的成績宣告歷史性晉級十六強賽。
值得注意這一場賽事是德國世界盃中執法不妥善的最突出例子之一。裁判波爾忽略了克國球員西穆尼奇將澳大利亞隊隊長馬克·維杜卡摔在地上,導致澳大利亞隊失了一次十二碼機會;看不見克羅埃西亞隊防守球員在禁區的兩次其中一次手球;承認基維爾的越位進球;最後澳大利亞隊的艾萊斯攻入必勝球那一刻吹響完場哨;而最為出格的一例,就是對西穆尼奇出示了三張黃牌後才拿出紅牌,將其驅逐出場。據英國報紙「每日電訊報」稱,國際足總認為波爾的錯誤「不可接受」而停止他以後在世界盃賽事中執法。
在踏入十六強賽後,澳大利亞的對手是三次世界盃得主義大利隊。明星球員基維爾受痛風所困不能出賽。兩隊比賽上半場未入一球,下半場則發生了義大利球員馬達拉斯有爭議地遭主裁判紅牌罰下。比賽踏入傷補時段,格羅素闖入澳大利亞底線,被盧卡斯·尼爾絆倒。義大利在獲得十二碼機會後由托迪射中(95'),宣告澳大利亞「足球袋鼠」的神奇歷程暫告一段落。但在電視轉播的慢鏡頭中,這一個判罰具有一定的爭議,賽後教練希丁克和澳大利亞隊球員表示了對裁決的不滿,認為不公。對方教練里皮則認為這是「明顯的一個犯規」。世界盃後希丁克離任,接下了俄羅斯國家足球隊的帥印。
澳大利亞隊能在32年後重新進入世界盃,打入十六強賽,客觀地推動足球運動逐漸追上澳式足球、板球及橄欖球的普及程度而成為該國主要運動之一。
2007年亞洲盃[編輯]
2007年亞洲盃足球賽是新近加入亞洲足協的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的第一個亞洲大型賽事,自預選賽順利入圍後,澳大利亞於伊拉克隊,阿曼隊以及東道主之一的泰國隊同分一組。澳大利亞的亞洲盃陣容堪稱強大,共有15名隊員參加了2006年德國世界盃。然而作為奪冠熱門的澳大利亞隊,第一場比賽僅靠卡希爾在完場前攻入唯一的進球,逼和比自己實力弱許多的阿曼隊,第二場比賽面對東道主之一的泰國隊,澳大利亞隊以4-0大勝對手,馬克·維杜卡梅開二度攻入兩球,這場比賽提前確保澳大利亞隊進入了次輪淘汰賽。最後一場小組賽澳大利亞隊卻以1-3敗於後來的冠軍得主伊拉克隊,其中哈利·基維爾還被紅牌罰下,維杜卡攻入澳大利亞本場比賽的唯一進球。被大眾普遍看好的澳大利亞隊在小組賽中僅一勝、一平、一負以第二名出線。
進入八強淘汰賽,澳大利亞隊碰到老對手日本隊,約翰·艾萊斯於第69分鐘為澳大利亞隊首開紀錄,但僅僅過了3分鐘,日本隊的高原直泰即將比數扳平,90分鐘內雙方戰成1-1,延長賽互無建樹,最後PK大戰澳大利亞以3-4慘痛敗北,以此不光彩的成績在2007年4月3日告別其第一次亞洲盃賽征程。
2010年南非世界盃[編輯]
自參加2008年開始的2010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澳大利亞國家隊表現異常搶眼,於2008年順利突圍三個階段的小組賽而進入最後的十強賽。在十強賽中與日本隊,巴林隊,卡達隊和烏茲別克隊同分一組,根據規則小組前兩名直接普及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決賽階段比賽。澳大利亞隊最後以六勝兩平的不敗戰績成為該小組的頭名,歷史上第三次亦是第一次連續入圍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隊主力門將麥克·舒華沙連續7場比賽未失一球,打破世界盃外圍賽亞洲區不失球記錄,然而這一紀錄隨著6月17日澳大利亞隊在墨爾本板球場以2:1戰勝日本隊宣告終結,未能創下全部比賽的不失球紀錄。這場比賽更加被澳大利亞以及日本傳媒形容為亞洲足球的王者之爭,自2005年澳大利亞加入亞洲足協後開始,其與日本隊更是多次在世界大賽中交鋒,包括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以及2007年亞洲盃足球賽,澳大利亞隊與日本隊更被傳媒形容為近年來亞洲足壇中兩支競爭最激烈的球隊。[5]
由於澳大利亞隊在外圍賽中的出色表現,澳大利亞國內自2006年世界盃後再次掀起足球熱潮,包括澳大利亞航空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開始推出南非世界盃之旅的活動,而在這股熱潮帶動下,澳大利亞政府亦宣布正式遞交申辦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以及2022年世界盃。[6] 此次世界盃外圍賽澳大利亞表現出色亦令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再次回到可以容納95800名觀眾的有澳大利亞體育界象徵的墨爾本板球場內進行比賽,以證明國家足球隊於國人心目中強大的影響力,比賽時正值墨爾本的寒冬季節,墨爾本夜間的溫度只有8°,即便如此,球場仍舊湧入69,800名球迷為澳大利亞隊吶喊助威,結果在卡希爾下半時連入兩球後,澳大利亞亦不負所望反敗為勝擊敗日本隊。[7][8]
2010年世界盃決賽周抽籤儀式於2009年11月26日在南非德班舉行,澳大利亞隊與種子隊德國,塞爾維亞以及加納同一小組,突圍形勢異常嚴峻。澳大利亞隊將於澳大利亞東部時間6月14日凌晨4時30分影展其第一個對手,亦是小組中最為強大的德國隊,結果澳大利亞隊以0:4的比數慘敗,核心球員卡希爾更是被嚴厲的出示紅牌罰出。澳大利亞小組出線形勢極其嚴峻,賽後德國隊被世界主流傳媒普遍認為最具有冠軍球隊氣質,而澳大利亞隊主力球員目前的大齡化問題亦被暴露出來。6月19日,澳大利亞隊迎來小組賽第二個對手加納隊,比賽進行到12分鐘,澳大利亞隊獲得前場自由球,由效力於義甲俱樂部巴勒莫的邊鋒馬克·比斯安奴主罰,射門在被加納門將撲出後由布雷特·霍爾曼補射命中,由於德國隊在一天前意外負於塞爾維亞隊,澳大利亞隊只要戰勝加納,最後一輪戰勝塞爾維亞就可確保出線。無奈比賽進行到23分鐘,加納隊在右路突破成功,傳中射門打在澳大利亞中場核心哈利·凱維爾的肱二頭肌上,雖然不是一個刻意手球,但根據規則仍舊被判罰十二碼,而哈利·凱維爾更是被裁判出示紅牌罰出,賽後多國傳媒紛紛表示紅牌過分嚴厲[9],十二碼無可爭議。哈利·凱維爾在本屆盃賽開始後證實公開其患有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自2002年查出後被醫生推測只有10年壽命,這亦被認為是他個人的最後一場世界大賽。此後雖然澳大利亞隊缺少一人,仍舊頑強拼搏,遺憾未能再次進球,最終1:1打平加納。澳大利亞隊只有在小組賽最後一輪戰勝塞爾維亞,而指望加納隊擊敗德國才有出線可能,亦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澳大利亞淨勝塞爾維亞一.隊3球或以上,這樣無論德國隊勝負平,澳大利亞隊亦可以獲得進軍16強資格。可是最後澳大利亞依然被塞爾維亞力壓出局,結束了2010的世界盃之旅。
2011年亞洲盃[編輯]
澳大利亞在2011年亞洲盃足球賽,先在分組賽以較佳淨球數差壓倒南韓首名出線,之後以1-0淘汰上屆冠軍伊拉克,再在準決賽以6-0大勝烏茲別克晉身決賽,可惜在決賽與日本隊戰至延長賽,被日本在延長賽階段攻入決定性一球,屈居亞軍。
2014年世界盃[編輯]
澳大利亞在外圍賽表現比去屆遜色,在次階段外圍賽中早段一度落後,最後僅得小組次名,與首名的日本一同晉級決賽周。在2014年世界盃決賽周分組初賽抽籤中,澳大利亞被安排與上屆冠軍西班牙、亞軍荷蘭以及南美勁旅智利同組,被喻為編入「死亡之組」。澳大利亞最後無法突圍,三戰全敗出局。
2015年亞洲盃[編輯]
澳大利亞為是屆亞洲盃的主辦國,賽前被視為奪標熱門。澳大利亞雖在分組初賽首兩場比賽大勝科威特及阿曼,提早取得出線資格,但分組初賽最後一仗卻以0-1敗給南韓,只能以小組次名出線。晉級淘汰賽階段後,澳大利亞先以2-0淘汰分組初賽三戰全勝的中國,再在準決賽以2-0擊敗在八強賽淘汰衛冕冠軍日本的阿聯,打入決賽。
澳大利亞在決賽面對的對手,是曾在分組賽擊敗過自己的南韓。澳大利亞在上半場末段先攻入一球,一直領先至下半場補時階段,但被南韓在完場前追平。比賽進入延長賽階段,澳大利亞攻入致勝一球,最後以2-1擊敗南韓,首次奪取亞洲盃冠軍,也是亞洲盃二十年來首支東道主奪得冠軍。
現況[編輯]
澳大利亞足球運動自1990年代開始後逐漸開始普及,尤其進入2000年代後,球隊連續兩屆(2006年,2010年)普及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後,澳大利亞國家隊在國內培養了大批年輕一代球迷。而自2004年改組澳大利亞足球聯賽為A-League後,在足球推廣方面亦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令足球在澳大利亞迅速的普及。雖然英式足球在澳大利亞的受歡迎程度還與澳式足球以及英式橄欖球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地位目前正在提高當中。另外一方面,由於澳式足球和英式橄欖球缺乏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比賽範圍相對狹小,令澳大利亞人開始重視足球的推廣和發展,根據2004年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英式足球運動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人參與人數第二多的體育運動,僅次於籃網球,遠高於板球以及澳式足球。[10]
由於澳大利亞是一個以多元化社會組成的移民國家,與美國的西班牙裔一樣,多種海外移民後裔亦熱愛足球運動,包括英國新移民,德國裔,義大利裔,希臘裔,日本裔,韓國裔東南亞地區移民以及華人。這些地區的足球愛好者將各自祖國的足球理念帶入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足球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自2006年世界盃後,更多的澳大利亞青少年開始參與足球運動,各地的足球俱樂部與配套設施良好的足球場亦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小學,中學以及大學中,為澳大利亞的足球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1] 澳大利亞民間的球迷團體亦開始大量的出現在澳大利亞隊比賽的賽場當中,其中一些組織更是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世界各地賽場掀起一陣金黃色的旋風,更是有多個民間團體力撐政府以及足協展開申辦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
田徑基礎方面的優勢是澳大利亞足球發展的另外一大優勢,這一點亦與美國相同。許多澳大利亞職業足球員從小亦開始從事田徑的專業訓練,他們在耐力,爆發力,速度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在經過系統的田徑訓練後,中途轉向足球方向,並獲得成功,其中就有中場球星馬克·比斯安奴。
澳大利亞現役國腳多數效力於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很多球員更是在其青少年時期就遠離祖國奔赴英格蘭展開其足球事業,但是近年來隨著A-League的開展與足球逐漸在澳大利亞國內的普及,這種情況亦開始逐漸減少。而A-League近些年來不斷地增加球隊以便擴大其影響力,更呈現出一種健康發展的姿態,其中澳大利亞足總在金融海嘯的2008年更是盈利多達100萬澳元,[12] 並將A-League發展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體育聯盟之一,而A-League亦被認為是澳大利亞全國最有潛力的體育聯盟。[13]
風格[編輯]
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的風格被普遍認為是英式足球流派之一,澳大利亞球員的身材普遍高大強壯,並且結合其速度快等優點,擅長邊路起球傳中,長傳沖調並頭球進攻的戰術策略。當其面對南美球隊譬如烏拉圭隊或者是亞洲技術流派如日本隊時,其身體以及空中優勢相當明顯。但是球隊中亦有如南美球員風格的尼克·卡爾,技術細膩,在多次比賽中盤活中場組織。澳大利亞球員大多數活躍於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荷蘭足球甲級聯賽及蘇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等世界高水平足球聯賽中,這亦為澳大利亞隊帶來了不同風格上的融合。近年來澳大利亞球員在歐洲各大聯賽亦有出色表現,其中前鋒史葛·杜格拉斯·麥當勞曾經成為蘇格蘭超級聯賽的神射手,亦參與歐洲年度神射手的競爭,而隊長尼爾更是成為英超球隊西漢姆聯隊長。
申辦世界盃[編輯]
澳大利亞足協於2009年1月31號正式向國際足總提交2018年以及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申請。[14] 但隨著卡達和俄羅斯拿下這兩屆世界盃的申辦權,澳大利亞最終無緣舉辦世界盃。
球隊主場[編輯]
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並沒有確定一個固定的主場,國家隊的主場比賽經常被安排在雪梨的澳大利亞體育場和Sydney Football Stadium,墨爾本的Docklands Stadium以及墨爾本板球場,布里斯本的Lang Park。其中澳大利亞體育場可以容納83500名球迷觀戰,而墨爾本板球場更是可以同時容納100000名球迷觀戰,是目前澳大利亞最大型的體育場。
球隊贊助商[編輯]
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在2005年以前很少被主流傳媒提及,在其知名度方面亦處於一個劣勢,但是自從2005年以出色的戰績打進世界盃賽後,足協以及球隊吸引了大批的贊助商,目前的最大贊助商是澳大利亞航空公司,其他公司亦包括主要裝備贊助商耐吉,ING,Foxtel電視,現代汽車,澳大利亞國家銀行,Powerade飲料公司,Optus電信公司以及西田集團。
歷屆球衣[編輯]
主場球衣 | ||||||||
---|---|---|---|---|---|---|---|---|
客場球衣 | ||||||||
重要賽事成績[編輯]
世界盃成績[編輯]
年份 | 最終成績 | 總排名 | 場數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
![]() |
沒有參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輪 | 14 | 3 | 0 | 1 | 2 | 0 | 5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六強賽 | 16 | 4 | 1 | 1 | 2 | 5 | 6 |
![]() |
第一輪 | 21 | 3 | 1 | 1 | 1 | 3 | 6 |
![]() |
第一輪 | 30 | 3 | 0 | 0 | 3 | 3 | 9 |
![]() |
已晉級 | - | - | - | - | - | - | - |
![]() |
待定 | - | - | - | - | - | - | - |
總結 | 5/21 | 10 | 2 | 3 | 5 | 8 | 14 |
聯合會盃成績[編輯]
年份 | 最終成績 | 場數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
![]() |
沒有被邀請 | - | - | - | - | - | - |
![]() |
沒有被邀請 | - | - | - | - | - | - |
![]() |
亞軍 | 5 | 2 | 1 | 2 | 4 | 8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
季軍 | 5 | 3 | 0 | 2 | 4 | 2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第一輪 | 3 | 0 | 0 | 3 | 5 | 10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未能晉級 | - | - | - | - | - | - |
![]() |
第一輪 | 3 | 0 | 2 | 1 | 4 | 5 |
總結 | 4/10 | 16 | 5 | 3 | 8 | 17 | 25 |
大洋洲國家盃成績[編輯]
年份 | 最終成績 | 場數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
![]() |
沒有參加 | - | - | - | - | - | - |
![]() |
冠軍 | 4 | 4 | 0 | 0 | 24 | 4 |
1996年 | 冠軍 | 4 | 3 | 1 | 0 | 14 | 0 |
![]() |
亞軍 | 4 | 3 | 0 | 1 | 23 | 3 |
![]() |
冠軍 | 4 | 4 | 0 | 0 | 26 | 0 |
![]() |
亞軍 | 5 | 4 | 0 | 1 | 23 | 2 |
![]() |
冠軍 | 7 | 6 | 1 | 0 | 32 | 4 |
總結 | 4座冠軍 | 28 | 20 | 2 | 2 | 142 | 13 |
亞洲盃成績[編輯]
年份 | 最終成績 | 場數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
![]() ![]() ![]() ![]() |
八強 | 4 | 1 | 2 | 1 | 7 | 5 |
![]() |
亞軍 | 6 | 4 | 1 | 1 | 13 | 2 |
![]() |
冠軍 | 6 | 5 | 0 | 1 | 14 | 3 |
總結 | 1座冠軍 | 16 | 10 | 3 | 3 | 34 | 10 |
東亞盃成績[編輯]
年份 | 最終成績 | 場數 | 勝 | 和 | 負 | 進球 | 失球 |
---|---|---|---|---|---|---|---|
![]() |
沒有參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殿軍 | 3 | 0 | 1 | 2 | 5 | 7 |
![]() |
沒有參加 | - | - | - | - | - | - |
總結 | 1/4 | 3 | 0 | 1 | 2 | 5 | 7 |
最近賽事[編輯]
以下列出澳大利亞自2015年以來的國際A級賽事記錄。
日期 | 對手 | 結果 | 比數 | 舉行城市 | 比賽性質 |
---|---|---|---|---|---|
2015年1月9日 | ![]() |
勝 | 4-1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 |
2015年1月13日 | ![]() |
勝 | 4-0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 |
2015年1月17日 | ![]() |
負 | 0-1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 |
2015年1月22日 | ![]() |
勝 | 0-2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 |
2015年1月27日 | ![]() |
勝 | 2-0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 |
2015年1月31日 | ![]() |
勝 | 1-2 (a.e.t.) | ![]() |
2015年亞洲盃足球賽決賽 |
2015年3月25日 | ![]() |
和 | 2-2 | ![]() |
國際友誼賽 |
現役球員名單[編輯]
- 主教練:
波斯特科格魯(Ange Postecoglou)
號碼 | 位置 | 球員名字 | 出生日期 | 出場次數 | 進球 | 效力球隊 | |
---|---|---|---|---|---|---|---|
門 將 | |||||||
1 | 門將 | 馬修·瑞恩 (Mathew Ryan) | 1992年4月8日 | 20 | 0 | ![]() |
|
12 | 門將 | 米切爾·朗格拉克 (Mitchell Langerak) | 1988年8月22日 | 6 | 0 | ![]() |
|
23 | 門將 | 亞當·費德里奇(Adam Federici) | 1985年1月31日 | 10 | 0 | ![]() |
|
後 衞 | |||||||
2 | 後衛 | 伊萬·弗蘭季奇(Ivan Franjic) | 1987年9月10日 | 19 | 0 | ![]() |
|
3 | 後衛 | 傑森·戴維森 (Jason Davidson) | 1991年6月29日 | 18 | 1 | ![]() |
|
6 | 後衛 | 貝利·賴特 (Bailey Wright) | 1992年7月28日 | 3 | 1 | ![]() |
|
13 | 後衛 | 比希治 (Aziz Behich) | 1990年12月16日 | 10 | 2 | ![]() |
|
19 | 後衛 | 艾歷治(Tarek Elrich) | 1987年1月1日 | 1 | 0 | ![]() |
|
20 | 後衛 | 特倫特·賽恩斯布里(Trent Sainsbury) | 1992年1月5日 | 11 | 1 | ![]() |
|
22 | 後衛 | 阿歷斯·韋堅遜(Alex Wilkinson) | 1984年8月13日 | 14 | 0 | ![]() |
|
24 | 後衛 | 盧克·德維爾 (Luke DeVere) | 1989年11月5日 | 1 | 0 | ![]() |
|
中 場 | |||||||
5 | 中場 | 馬克·米利甘 (Mark Milligan) | 1985年8月4日 | 39 | 3 | ![]() |
|
8 | 中場 | 艾朗·摩爾 (Aaron Mooy) | 1990年9月15日 | 6 | 3 | ![]() |
|
10 | 中場 | 奧利弗·博扎尼奇 (Oliver Bozanic) | 1989年1月8日 | 7 | 0 | ![]() |
|
11 | 中場 | 托米·奧爾 (Tommy Oar) | 1991年12月10日 | 23 | 1 | ![]() |
|
14 | 中場 | 詹姆斯·特羅伊西(James Troisi) | 1988年7月3日 | 23 | 4 | ![]() |
|
15 | 中場 | 邁爾·傑德納克(Mile Jedinak) ![]() |
1984年8月3日 | 58 | 8 | ![]() |
|
17 | 中場 | 馬特·麥凱 (Matt McKay) | 1983年1月11日 | 55 | 2 | ![]() |
|
21 | 中場 | 馬西莫·盧昂高 (Massimo Luongo) | 1992年9月25日 | 12 | 2 | ![]() |
|
25 | 中場 | 伊科諾米迪斯 (Chris Ikonomidis) | 1995年5月4日 | 1 | 0 | ![]() |
|
前 鋒 | |||||||
7 | 前鋒 | 馬修·萊基 (Mathew Leckie) | 1991年2月4日 | 24 | 1 | ![]() |
|
9 | 前鋒 | 杜米·祖歷 (Tomi Juric) | 1991年7月22日 | 12 | 2 | ![]() |
|
16 | 前鋒 | 尼敦·般斯(Nathan Burns) | 1988年5月7日 | 12 | 0 | ![]() |
著名球員[編輯]
- 史葛·麥當勞(Scott McDonald)
- 基維爾(Harry Kewell)
- 維杜卡(Mark Viduka)
- 舒華沙(Mark Schwarzer)
- 卡希爾(Tim Cahill)
- 布雷特·埃默頓(Brett Emerton)
- 尼爾(Lucas Neill)
- 馬克·比斯安奴(Mark "Marco" Bresciano)
- 達米安·莫里(Damian Mori)
- 保斯尼治(Mark Bosnich)
- 奧簡(Paul Okon)
- 威頓·路化(Wynton Rufer)
榮譽[編輯]
前任: 1973年 ![]() |
大洋洲國家盃冠軍 1980年 (第一次奪冠) 1996年 (第二次奪冠) |
繼任: 1998年 ![]() |
前任: 1998年 ![]() |
大洋洲國家盃冠軍 2000年 (第三次奪冠) |
繼任: 2002年 ![]() |
前任: 2002年 ![]() |
大洋洲國家盃冠軍 2004年 (第四次奪冠) |
繼任: 2008年 ![]() |
前任: 2011年 ![]() |
亞洲盃足球賽冠軍 2015年 (第一次奪冠) |
繼任: 2019年 |
參見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 Aussie footballers smash world record. BBC Sport. 11 April 2001 [10 June 2012].
- ^ 國際足總官方網站 1974年世界盃歷史
- ^ 國際足總官方網站
-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9 June 2006.
- ^ 《太陽先驅報》2009年6月17日,page 68 Who is Asia's No.1
- ^ 《墨爾本時代報》 2009年6月16日 第三頁
- ^ 雅虎澳大利亞:Cahill's heroics: 'stick that on the front page'[失效連結]
- ^ 《太陽先驅報》 2009年6月18日 Page 7 World cup fever as Tim saves the day
- ^ 世界盃-抱病球星送點吃爭議紅牌 澳大利亞1-1加納
- ^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 Annual Report 2004.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2-01.
- ^ 《Australian Socceroos Match 2009》immigrants with soccer
- ^ 澳大利亞足總年度報告羞煞中國足球 (簡體中文)
- ^ 《墨爾本時代報》2009年6月16日 3版
- ^ 新華網 澳大利亞正式申辦2018或2022年世界盃
- ^ New faces in Socceroo squad. [11 March 2015].
外部連結[編輯]
- FFA official website
- Archive of results 1922–
-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Men's Football Team: Caps and Captains
- RSSSF archive of most capped players and highest goalscorers
- RSSSF archive of coaches 1922–1998
- Aussies Abroad
- The Southern Cross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