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埜(?—1260年),字子文,號潛齋,南宋大臣、詩人、詞人、書法家。原籍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婺州金華縣(今浙江省金華市)人,寶章閣待制介王介之子,真德秀門人。

王埜自幼好學,以父王介蔭補官,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在潭州(治今湖南省長沙市)任職時,被湖南宣撫使真德秀看重,把他招到幕府。王埜於是執弟子之禮。真德秀想要教給他寫文章,王埜說:「我之所以求學,是因為探求義理之奧。文章詞科只是記性好的人才能。」真德秀更加器重他。紹定初年,汀州邵州有盜亂,王埜被徵召為幕府參贊,攝邵武縣端平元年,攝邵武軍事。在唐石出現盜賊,王埜親自率兵討伐。後為樞密院編修兼檢討。當時襄陽、益州告急,安撫武昌的史嵩之首倡和議,王埜表示反對:「今日之事應該先定規模,並力攻守。」上疏提議八事。繼而擔任副都承旨,奏請「出軍,斷絕和議使,命淮東、淮西夾攻。不然,事情就麻煩了。」宋理宗深以為然,令樞密院下三達諭旨給三方統帥。嘉熙元年,輪流奏對,選取關係安危之事四件,而專用司馬光仁、明、武的角度說明。再次推廣之前所奏八事,以宋孝宗講軍之事激勵宋理宗的決心。

淳祐初年,王埜從江西進京,上奏祈天永命十事。史嵩之在服喪期間起復,全國反對,王埜上疏請求讓他守完喪期,後來又說對史嵩之應當明確拒絕而最終排斥,嚴格君子小人之界。轉任禮部尚書,上奏十事,最後說:「陛下一心一意,是十事之綱領。」前後奏陳,都確鑿可行。擔任兩浙轉運判官,以察訪使的身份視察江防,從嘉興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和守險用具。轉任江西轉運副使、知隆興府,當時以糧米運輸不便,就在湖口建造轉般倉。

王埜轉任權鎮江知府,兼都大提舉浙西兵船。江面幾千里,調兵防禦,以守長江比守淮河更加重要,瓜洲渡江面狹窄,請免除鎮江水軍調發,專一守衛長江,安排游擊軍就像呂蒙所言「蔣欽率領萬人巡邏江上」,增創水艦,對鞏固江防頗有建樹。在揚子江演習水戰,他登上金山指揮。當年冬天,揚子橋有警報,急調湯孝信所領游擊軍救援並且擊退敵人。

淳祐末年,王埜轉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行宮留守。巡察長江,引領水軍大規模閱兵,戰船相接差不多三十里。登高望遠,考求山川險要,表示以屯田至為重要。修整行宮殿室,推廣京口的辦法,創游擊軍一萬二千人,蒙沖艦船一萬艘,長江上非常太平。寶祐二年(1254年),拜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吳郡侯。因為與宰相不合,被諫官彈劾,罷任,以前職主管洞霄宮。去世後,贈七官,位特進

王埜通過真德秀了解朱熹之學,凡是朱熹門人高足,必加敬禮。知建寧府時,創建安書院,祭祀朱熹,以真德秀配享。有奏議、文集若干卷。王埜工於詩,書法唐朝歐陽詢,署書題字清秀有力。金華寶婺觀中八詠樓匾,智者寺倚松亭匾「靈源勝地」四大字,赤松山亭額及江寧雨花台緫秀堂匾,都是王埜所書。現在存詞三首。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420》,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