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弗·安妮·道德納 (英語:Jennifer Anne Doudna ,1964年2月19日- [1] ),美國生物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的化學 及生物學 教授[2] ;自1997年以來,也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HHMI)的研究員[3] [4] [5] 。她與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一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6]
道德納在夏威夷州 希洛 長大。她於1985年畢業於波莫納學院 ,並於1989年從哈佛醫學院 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除了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的教授職位之外,她還是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nnovative Genomics Institute)的主席兼董事會主席,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的教職科學家,格拉德斯通研究所 的高級研究員,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 的細胞和分子藥理學教授[7] [8] [5] [9] 。
早年生活與求學經歷 [ 編輯 ]
珍妮弗·道德納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母親Dorothy Jane擁有教育碩士學位是位全職母親,父親Martin Kirk Doudna於密西根大學 取得博士學位。[1] [10]
道德納七歲時全家搬至夏威夷,父親於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 教授美國文學,母親於該校取得第二個亞洲歷史碩士學位,並於當地社區學校教授歷史。道德納在希洛 (夏威夷州) 成長,開始對於島上美好的環境及動植物感到著迷,培養出好奇心並渴望瞭解生命背後所牽涉的生物學機制。
與父母在家中鼓勵知識追求的氛圍相結合,她的父親喜歡閱讀科學書籍,並在家裡擺滿許多科普 書籍,在道德納小學六年級時,父親送她一本詹姆斯·杜威·沃森 於1968年出版書籍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故事 ,書中描述華生如何發現DNA結構,這本書帶給道德納重要啟發。[11] [12] [13]
求學期間也培養了她對科學和數學的興趣,在希洛高中就讀時,化學老師Jeanette Wong激發她對科學的好奇心;一位研究癌細胞領域的訪問學者進一步鼓勵她將科學作為職業選擇;她在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 著名真菌 學家 Don Hemmes 實驗室工作了一個夏天,並於 1981 年從希洛高中畢業。[13] [14] [15] [16] [17]
進入大學後,道德納於波莫納學院 就讀生物化學 ,在她大一時,曾在學習普通化學時質疑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以科學作為志業,並考慮在大二時將主修改為法語,然而她的法語老師建議她堅持下去。[18] [11] [12]
在波莫納學院 就讀期間,她遇到幾位對她研究生涯產生深遠影響的人,包含化學教授Fred Grieman 、Corwin Hansch 以及導師Sharon Panasenko。道德納在Sharon Panasenko的實驗室開始進第一項科學研究,從Sharon Panasenko身上,她看到女性也能在較常被視為由男性主導的學術界取得成功,在職業生涯初期有這樣的女性榜樣,對她受益良多。[18]
她在1985年取得生物化學 學士學位,而後前往哈佛醫學院 攻讀博士,於1989年取得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博士學位。她的博士學位論文是關於設計一個提高RNA自我複製效率的系統。[19] [20]
研究成果 [ 編輯 ]
取得博士學位後,道德納獲得麻省總醫院 分子生物學研究獎學金,以及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研究獎學金。1991至1994年,她在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生物醫學領域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與托馬斯·切赫 共事。[19] 截至2022年,道德納的H指數 以Google Scholar查詢為141,以Scopus查詢為111。[21] [22]
核酶結構與功能研究 [ 編輯 ]
在科學生涯早期,道德納致力於揭示RNA酶或核酶 的結構和生物學功能。道德納將自我剪切的四膜蟲第一群催化內含子 重新設計,使其成為一種真正能夠複製RNA模板的催化核酶,她專注於設計核酶並理解其基本機制,但卻發現無法看到核酶的分子機制是主要的問題,於是前往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的托馬斯·切赫 實驗室,透過將一種核酶的三維結構結晶化,以便比較核酶與催化蛋白質的結構差異。[18] 她在1991年開始這項研究,並於1996年在耶魯大學 完成該項目。[23]
於耶魯大學,透過X射線繞射技術瞭解核酶活性位點結構 [ 編輯 ]
1994年道德納以助理教授身份加入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系。[19] 她的團隊解決了四膜蟲第一群核酶催化核心的三維結構問題,根據研究成果顯示,在核酶P4-P6區域中,五個鎂離子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疏水核心,周圍的結構可以圍繞它折疊。這與蛋白質通常擁有一個疏水性胺基酸核心的方式相似,但在化學上有所不同。她的團隊也晶化了其他核酶,包括D型肝炎病毒核酶 。這項研究初步解決大型RNA結構的問題,並進一步引領「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及「蛋白質-RNA複合體(如:信號識別顆粒 )」的結構研究。[18] [23]
參考文獻 [ 編輯 ]
^ 1.0 1.1 Jennifer Doudna – American biochemist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13 November 2015]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8-06-19).
^ Pollack, Andrew. Jennifer Doudna, a Pioneer Who Helped Simplify Genome Editing . New York Times . May 11, 2015 [May 12, 2015]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4-13).
^ Interview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 [2015-06-25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5-12-18).
^ Marino, M. Biography of Jennifer A. Dou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 (49): 16987. doi:10.1073/pnas.0408147101 .
^ 5.0 5.1 由Scopus 書目資料庫索引的珍妮弗·道德納的出版物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0 . NobelPrize.org. [2020-10-0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10-07).
^ UC Berkeley's Jennifer Doudna wins 2020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0 October 202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10-07).
^ Langelier, Julie. Jennifer Doudna Opens Laboratory at the Gladstone Institutes . Gladstone Institutes. September 5, 2018 [2020-11-27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8-10-10) (英語) .
^ 由Google學術搜索 索引的珍妮弗·道德納 出版物
^ Who's who in the West . 1999. ISBN 9780837909240 .
^ 11.0 11.1 Jennifer A. Doudna and Samuel H. Sternberg. 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 12.0 12.1 Russell, Sabin. Cracking the Code: Jennifer Doudna and Her Amazing Molecular Scissors . Cal Alumni Association. December 8, 2014 [November 10,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9-20).
^ 13.0 13.1 Mukhopadyay, Rajendrani. On the same wavelength . 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ctober 24,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12-31).
^ Cataluna, Lee. Remembering The Hilo Teacher Who Inspired A Nobel Prize Winner . Honolulu Civil Beat. October 11, 2020 [October 22, 202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1-13).
^ Big Questions, Big Answers . SBGrid Consortium. [October 22, 202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1-13).
^ 2018 Kavli Prize in Nanoscience: A Conversation with Jennifer Doudna, Emmanuelle Charpentier and Virginijus Šikšnys . The Kavli Prize. [October 22, 2020] .
^ Genome editing pioneer and Hilo High graduate Jennifer Doudna speaks at UH Hilo about her discovery: CRISPR technology . UH Hilo Stories. [October 7, 2020] .
^ 18.0 18.1 18.2 18.3 Melissa Marino, Biography of Jennifer A. Doudna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04-12-01, 101 (49): 16987–16989, Bibcode:2004PNAS..10116987M , PMC 535403 , PMID 15574498 , doi:10.1073/PNAS.0408147101 , Wikidata Q34553023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Curriculum Vitae (Jennifer A. Doudna) (PDF)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October 24,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PDF) 於2017-01-15).
^ Doudna, Jennifer Anne. Towards the Design of an RNA Replicase (Ph.D.論文). Harvard University. 1989. OCLC 23230360 . ProQuest 303754572 .
^ 由Google學術搜索 索引的珍妮弗·道德納 出版物
^ Scopus preview – Doudna, Jennifer A. – Author details – Scopus . www.scopus.com. [October 15, 2021] .
^ 23.0 23.1 23.2 Laureates (Jennifer A. Doudna) . breakthroughprize.org. [October 31,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04-20).
^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 Recipients .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Foundation. [November 6,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09-11).
^ Alan T. Waterman Award Recipients, 1976 – present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ctober 31,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5-03-02).
^ Wear, Maggie. Doudna wins new Mildred Cohn award . ASBMB Today. 2013 [2022-10-2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12-25).
^ 存档副本 . [2016-12-25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7-08-25).
^ Massry winners helped launch gene editing revolution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November 6,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03-27).
^ 2015 Genetics Prize: Jennifer Doudna . The Gruber Foundation. [October 24,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09-05).
^ Jennifer Doudna . Canada Gairdner Foundation. [November 2, 201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8-06-12).
^ Alpert Prize Recognizes CRISPR Pioneers . Harvard Medical School. [October 20, 202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7-12).
^ Paul Ehrlich and Ludwig Darmstaedter Prize 2016 for Charpentier and Doudna . Press Office of the Paul Ehrlich Foundation. [March 14, 2016]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0-23).
^ Heineken Prizes – Jennifer Doudna .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May 10, 2016]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6-05-13).
^ Tang Prize Foundation>>Laureates>>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2016 Tang Prize in 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 [2016-12-25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7-11-07).
^ The 2016 HFSP Nakasone Award goes to Emmanuelle Charpentier & Jennifer Doudna . 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me. [September 9, 2016] . (原始內容 存檔於September 27, 2018).
^ 2016 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 . UNESCO. [November 6, 2017] .
^ 第一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女科学家!她们做了一把锐利的"剪刀" . 證券時報網. 2020-10-08 [2021-06-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7-29) (中文) .
^ Jennifer Doudna . Wolf Foundation. 沃爾夫獎 . 2020-01-13 [2021-06-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10-05) (英語) .
^ 两名女科学家分享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 新華社 . 2020-10-08 [2021-06-1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6-12) (中文) .
外部連結 [ 編輯 ]
1901年-1925年 1926年-1950年 1951年-1975年 1976年-2000年 2001年-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2012年
2013年
特別獎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特別獎
2017年
2018年
特別獎
2019年
特別獎
2020年
2021年
特別獎
2022年
生命科學突破獎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數學突破獎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天體物理學獎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奈米科學獎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神經科學獎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藝術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文學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社會科學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科學技術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交流與人文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國際合作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體育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和平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