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條約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6月1日) |
愛琿城和約 | |
---|---|
![]() 條約規定劃歸俄國的黑龍江北岸和「共管」的烏蘇里江東岸地區 | |
簽署日 | 1858年5月28日 |
簽署地點 | 大清璦琿 |
簽署者 | 大清黑龍江將軍![]() |
保存處 | ![]() |
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 | |
![]() |
《璦琿條約》,全稱《愛琿城和約》,是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當時俄國使用的儒略歷1858年5月16日)大清朝廷遣黑龍江將軍奕山和俄羅斯帝國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簽定的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完全失去了對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下游段)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俄方暫時取得關鍵的出海口,並只准中俄兩國船隻通行。此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確認。前者與後者加在一起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領土所有權最多的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台灣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背景[編輯]
清朝對於東北的禁令[編輯]
康熙七年以後清廷對東北實行長期封禁政策,以至於遼河平原以北以東地區人煙寥落。反觀俄國自從十八世紀以來,就一直利用清廷對黑龍江以北地區的漠視,加速對東西伯利亞的侵佔。鴉片戰爭以後,俄未享有五口通商之利,心有不甘,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任命穆拉維約夫在黑龍江區域進行大規模移民。道光末年,黑龍江流域北部和濱海地區已是俄人天下。[1]從咸豐三年(1853年),穆拉維約夫繼續在黑龍江北岸進行殖民。當時太平天國席捲中國南方,嚴重威脅清朝政府統治之時,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威脅北京,[2]而俄國則虎視眈眈,坐收漁利,出兵「調停」聲稱要「助華防英」,以此威脅中國放棄大片領土,從而成為最大贏家。
沙俄趁虛而入[編輯]
清俄兩國自尼布楚條約簽訂以來,中國與俄國長期以格爾畢齊河、外興安嶺為限,此份協議簽署後中國人對約好的邊境線便不疑有他。但自道光以來,俄國開始越界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展開擴張,在廟街等地建立多處軍事據點並非法移民,而清朝方面則因為邊防僵化,與曠日持久的封禁政策令東北地區人口空虛,地處更加苦寒的外東北地區更甚,這也給了俄羅斯人可乘之機。鴉片戰爭之後,俄國成立「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一改尼布楚條約的態度,加快侵略黑龍江的腳步。事實上在《璦琿條約》簽訂之前,清廷已經對黑龍江中下游,特別是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喪失了完全控制權。
條約內容[編輯]
![]() |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璦琿條約 |
《璦琿條約》主要內容為: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國結雅河)上游東南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允許中、俄兩國船隻航行。條約生效之日,於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確定的國界大幅更改。這個條約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了俄國遠東現代疆界。
過程[編輯]
咸豐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八年,英法兩國艦隊攻佔了渤海岸邊的大沽,逼近京津。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決定清政府簽訂條約,承認俄羅斯帝國自1854年已實際占領黑龍江的既成事實。他率領俄國哥薩克部隊,聲稱要「助華防英」,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這天正是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的第三天。四月初十四日,穆拉維約夫偕施沙木勒幅及塔塔里諾夫(Tartarnenov)等三人進入愛琿城晤見奕山。穆拉維約夫表示,俄軍為了防堵英法,陸續屯兵移民於黑龍江北岸,經營多年,已初具規模。現在俄人屯居既已成事實,再者東界界限迄未定準,不如由俄國領有該區。奕山答以兩國交界早經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以至於海為界,向無更改。穆氏警告奕山,如不就範,將強行驅逐江東六十四屯的百姓。雙方爭執不下,當日談判無結果。散會前穆拉維約夫將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交給奕山,限隔日答覆。第二次談判,中方代表愛紳泰斷然拒絕俄方提出的無理要求,並將「條約草案」退給俄方代表彼羅夫斯基。根據奕山奏報,在談判期間,穆拉維約夫帶「有大船二隻,夷人二三百名,槍炮軍械俱全,泊於江東」。當天晚上,黑龍江上俄砲艇砲聲不斷,居民驚慌失措。奕山最終屈服。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十五日,穆拉維約夫將條約草本送交奕山,四月十六日(5月28日)正式簽字。
《璦琿條約》條約簽訂後,俄國將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為「報喜城」(即布拉戈維申斯克)以慶祝條約成功簽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特頒嘉獎,以表揚簽約有功的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同時晉封他為阿穆爾斯基伯爵(即黑龍江伯爵)。
簽約方反應[編輯]
- 中國方面,在奕山簽訂條約之後,清政府不僅沒有批准《璦琿條約》,還處分了奕山等人。但因為帝俄對條約涉及領土業已實際控制,該條約在後來的《中俄北京條約》中最終得到了確認(以及追加割地)。
- 俄國方面,聖彼得堡的中央官員起初並不贊同尼古拉·穆拉維約夫逼迫中國交出黑龍江北岸的做法,認為外興安嶺地區人煙稀少,難以遷移和維持足夠軍隊以防守這些地區。但穆拉維約夫成功說服政府[3]批准從環貝加爾湖地區遷移農民(經營採礦業)和哥薩克部隊,最終鞏固了俄國在新占領地區的勢力。
後續[編輯]
2004年中俄兩已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確定疆界。
2022年,俄羅斯阿穆爾州首府海蘭泡舉行《璦琿條約》簽訂164週年慶祝活動。人們在街頭紀念璦琿條約鞏固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左岸地區作爲俄羅斯領土的地位。學生、全俄青年軍等向紀念碑獻花。市長奧列格·伊馬耶夫(俄語:Олег Имамеев)說「我們對祖先的責任是保護我們祖國的歷史」。[4][5][6][7]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頁134
-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頁196-200。
- ^ Николай Муравьев-Амурский. 2000-12-12 [2006-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9).
- ^ В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отметили 164-ю годовщину подписания Айгун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фото) 海蘭泡莊嚴慶祝《璦琿条约》签署164周年(照片). 2022-05-28 [2022-06-01] (俄語).
- ^ В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е отметили 164-ую годовщину подписания Айгун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Blagoveshchensk庆祝《 璦琿条约》签署164周年. 2022-05-28 [202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 ^ В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е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отметили 164-ую годовщину подписания Айгун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202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 ^ 164-ую годовщину подписания Айгун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отметили в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е. priamurmedia.ru. [202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4) (俄語).
來源[編輯]
- 書籍
- А.Прохор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 СОВЕТСКО-КИТТАЙСКОЙ ГРАНИЦЕ 《關於中蘇邊界問題》,(蘇)阿·普羅霍羅夫 著,俄文版莫斯科1975年,中文版商務印書館1977年12月第一版.
外部連結[編輯]
-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КИТАЯ - Айгу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 1858 г. - Договоры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Цинской империей - Отношения с Россией - История - Китай: Остальное - Кита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俄文)
參見[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