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瓦格納集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瓦格納集團
Группа Вагнера
Flag of the Wagner Group (variant).svg
活躍期2014年-
領導人
總部 俄羅斯聖彼得堡
成員人數
  • 1,000人(2016年1月)
  • 6,000人(2017年12月)[1]
  • 8,000人(2022年4月)
盟友
對手
戰役、戰爭 蘇丹內戰 (軍事訓練、安全) 蘇丹革命
委內瑞拉總統地位危機 (軍事訓練、安全)
莫三比克伊斯蘭動亂

瓦格納集團(俄語:Группа Вагнера,英語:Wagner Group,或譯華格納集團)是西方對一俄羅斯私人軍事服務網路的代號。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報導[14],其並無任何一家註冊公司真的以「瓦格納」為名,但此代號被各界廣泛使用來指描述各種「與俄裔傭兵活動委託有關的商業網路」。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制裁訊息,構成該網路的實體及其傭兵委託,於國際上廣泛牽涉不法行為眾多,包括鎮壓民主抗議、傳播虛假資訊、開採黃金、鑽石以及從事準軍事活動[15]

據報導瓦格納集團參加了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包括在敘利亞內戰中的敘利亞政府方面的行動以及2014起於頓巴斯戰爭中協助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也有觀點認為,由於其部隊在國防部設施中接受訓練[16],瓦格納集團實際上隸屬俄羅斯國防部,俄羅斯政府常在不方便官方正式出面時使用該部隊。據信,瓦格納集團由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親信葉夫根尼·普里戈任持有。瓦格納集團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設有訓練營地,敘利亞內戰中的指揮官為德米特里·烏特金中校,有未經證實的相片顯示,其身上紋有納粹黨衛軍紋身,疑為新納粹分子[17][18]。瓦格納集團除了被發現涉及新納粹主義,並與俄羅斯極右翼民族組織有關[19][20][21]

2017年6月,瓦格納集團因被美國政府認為直接或間接地共謀及參與威脅烏克蘭和平、安全、穩定、主權或領土完整的行動或政策,被正式列入美國制裁名單[22],此制裁在某種意義上使其通用名稱合法化,因為這份名單將其列入「烏克蘭分離主義者」範圍時正式地使用了「瓦格納集團」此一名稱。2022年3月8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日本也對該集團的有關人士實施制裁。在俄軍全面入侵之後,瓦格納集團大為擴張,俄軍對瓦格納集團的使用逐漸曝光。

起源[編輯]

該組織由 2013 年在敘利亞進行戰鬥的僱傭軍「斯拉夫軍團」的殘餘組成[23][24]。核心人員是 德米特里·烏特金 (Dmitry Utkin),他是一名中校,他於 2013 年在 GRU(俄羅斯總參謀部情報局)第 2 獨立旅的第 700 獨立特種特遣隊退役。

瓦格納集團大概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期間出現,並首次參與對烏克蘭採取的軍事行動,俄軍夥同他們變裝成小綠人,這支部隊是他們當時的代稱。

2022年俄烏戰爭後,瓦格納集團已經明顯超出了一般僱傭兵組織的範疇,不光裝備各種俄系現役武器裝備,如BM-21「冰雹」BM-27「颶風」英語BM-27 Uragan鎧甲-S1彈炮合一近程防空系統,還擁有自己內部獨特的無名墓地、紀念碑以及勳章體系。

公開承認[編輯]

據法新社於2022年9月26日報導[25],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的俄羅斯餐飲業寡頭葉夫根尼·普里戈津經社群媒體VK發文,首次公開承認於2014年創立了後來被稱作瓦格納的傭兵體系,文中指當時的草創的作戰營是其濫觴,並已向烏克蘭的頓巴斯派遣精練的戰鬥人員。普里戈津原帖內文稱:「就在那時,2014年5月1日,一個愛國者集團誕生了,它取名為瓦格納營戰術小組。而現在我承認,這些人,這些英雄,曾捍衛了敘利亞人民,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人民,捍衛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剝奪者,他們成為我們俄羅斯祖國的支柱。」。

集團和人員構成[編輯]

瓦格納集團不只招收俄軍,除了一般文職人員以外,參與行動的人員有俄羅斯退伍軍警,希望獲得赦免囚犯之外,還有外國人,包含塞爾維亞人、塔吉克人、白俄羅斯人和亞美尼亞人。[24][26]

徵募人員條件和待遇[編輯]

首先,在人員配備方面,任何外國護照持有者(但現在不接受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以及烏克蘭國籍)都完全有資格加入該團體。任何新候選人,在任何社群網站上沒有有效的個人資料。希望加入該組織的人員必須至少22歲,50歲以下。對於加入瓦格納高管職位的成熟候選人(如果他們表現出出色的健康指標),必須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軍事履歷。[27]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後,該組織採用非常規手段招募人員,比如在俄羅斯城鎮開設店鋪和在色情網站刊登廣告[28]

退伍軍人[編輯]

提供每月至少24萬盧布(約合3370英鎊,4000美金)的工資。

外籍人員[編輯]

不接受北約或者烏克蘭護照持有者,提供每月24萬盧布的工資和快速獲得俄羅斯國籍。[29]

囚犯[編輯]

年齡20-50歲,有中學教育水平[30]。 同意在烏克蘭作戰的人必須通過多階段測試:面談、體能測試、背景審查和測謊儀測試,以顯示囚犯是否會逃跑、是否吸毒、是否能夠殺人。如果候選人通過測謊儀,兩周後招募人員會被帶去接受培訓。強姦犯,孌童犯,極端分子和恐怖主義犯人不接受招募。

據稱參戰6個月且存活者將得到赦免,而死亡者的指定受益人會得到100萬盧布撫恤金。而試圖開小差或投降者則將遭立即射殺[31]

除工資外,還有從 150,000 盧布(2,400 美元)到 700,000 盧布(11,200美元)的績效。

瓦格納人員工資和額外補償均以現金形式提供,不會發生正式的銀行交易,工資會交付給指定受益人。如果人員死亡,一次性發放100萬盧布撫恤金,遺體會安葬在瓦格納的教堂墓地,或者由本人生前指定,或者交給親屬。

培訓過程[編輯]

面試通過以後,本人需要前往莫爾基諾訓練場(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進行所謂的「過濾」程式。通常需要兩到三天,其中會進行更詳細的篩選,進行個性化評估。如果成功,新兵將被瓦格納聘用並分配一個專業,基於先前展示的技能和跟蹤記錄,並開始培訓。

名稱[編輯]

烏特金是理察·瓦格納的愛好者,為了向其最喜歡的作曲家致敬,烏特金取了瓦格納的名字,並成為了他自己的同名部隊的指揮官。瓦格納集團在俄羅斯有兩個代稱[32] 「音樂家」(музыканты)[33],「廚子」(повара)[34]

特殊作用[編輯]

降低損害[編輯]

瓦格納集團作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輔助補充力量也是意義非凡,尤其是在掩飾軍事行動與降低傷亡方面,瓦格納僱傭兵可以很好的承擔那些傷亡較大的任務,或是一些不被承認的灰色任務。對於俄羅斯政府而言,而降低戰爭死亡人員壓力的辦法之一就是讓僱傭兵分擔傷亡(類似美國在入侵伊拉克期間,使用黑水公司掩飾美軍的錯誤行動),這也是俄羅斯支援瓦格納集團的重要原因。

低成本[35][編輯]

作為私營實體,它們有相當大的自由來為自己的業務融資,並且不會對政府預算造成負擔。

俄羅斯混合戰爭策略實施[36][編輯]

使用私人軍事公司是俄羅斯混合戰爭策略的調整部分之一:

提高克里姆林宮利用私營軍事公司(PMC)和其他接受委託(但公開不予以承認的)僱傭部隊進行混合多元的對抗能力;

戰鬥能力[編輯]

敘利亞戰爭期間,瓦格納集團曾與美軍有過交集。在2018年的哈沙姆之戰英語Battle of Khasham中,敘利亞政府部隊約500人對美軍敘利亞民主軍發動進攻。美軍召來增援,包括AC-130空中砲艇、F-15E 攻擊鷹戰鬥機、MQ-9無人機、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B-52F-22。附近的砲兵,包括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也砲擊了敘利亞軍隊。雙方激戰約4小時後,政府部隊被擊敗,約有100人左右被打死,確認有 10 名承包商死亡,估計共有 20 至 30 名承包商死亡。[37]。而美軍方面,主要是空軍,故無人傷亡,地面則有1名敘利亞民主軍戰士受傷。根據明鏡周刊報導,在傭兵編隊中沒有俄羅斯籍;然而,有一小部分俄羅斯 PMC 駐紮在塔比耶,他們沒有參加戰鬥,相信部份承包商死亡數,是增援敘利亞政府部隊或在陣地時被美軍的炮火增援擊中。

傷亡率[編輯]

俄烏戰爭[編輯]

根據在俄羅斯監獄招募人員所說,瓦格納傭兵在俄烏戰爭中的死亡率是15%,受傷率是25%。[38][39]

法律地位[編輯]

瓦格納集團的僱傭軍行為可能違反當前俄羅斯聯邦憲法和刑法。

依據俄羅斯聯邦憲法第13條第5款[40]

5. 應禁止建立其目的和行動旨在強行改變憲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侵犯俄羅斯聯邦的完整性、破壞其安全、建立武裝單位和煽動社會、種族、民族和宗教衝突的公共團體並開展活動。

根據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08條:關於「組織或參與非法武裝組織,或為違背俄羅斯聯邦利益的目的參與武裝衝突或軍事行動」。[41]

1. 建立聯邦法律沒有規定的武裝組織(協會、分隊、小隊或其他團體),以及領導或資助這種組織--違反聯邦法律的。

2. 參加聯邦法律沒有規定的武裝組織,以及在外國境內參加該國法律沒有規定的武裝組織,其目的與俄羅斯聯邦的利益相悖(本條第三部分規定的情況除外)。將被處以8至15年的監禁,並限制1至2年的自由。

3. 俄羅斯聯邦公民或長期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無國籍人士參與武裝衝突、軍事行動或其他在外國領土上使用武器和軍事裝備的行動,以達到違反俄羅斯聯邦利益的目的(在沒有本法第275條規定的犯罪要素的情況下)。將被處以12至20年的監禁,並處以50萬盧布以下的罰款,或罰沒被定罪人三年以下的工資或其他收入,或不處以罰款,但限制兩年以下的自由。

請注意。首次犯有本條第一或第二部分規定的罪行的人,如果自願停止參與非法武裝組織並放棄武器,如果其行為不包含其他犯罪事實,則應免除刑事責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俄羅斯國家杜馬於2023年3月修改一項法案,允許懲罰散布虛假資訊或詆毀在烏克蘭作戰的志願者團體的人士最高15年的監禁。這項修正案將原適用於俄羅斯武裝部隊的範圍擴大至僱傭兵、志願部隊和其他協助俄羅斯軍隊的組織,也意味著瓦格納集團的僱傭軍在烏克蘭的戰爭可以受到俄羅斯的法律保護[42]

國際制裁[編輯]

歐盟針對俄瓦格納集團施加制裁[編輯]

2021年12月13日歐洲聯盟各國外長同意,對與俄羅斯民營軍事公司瓦格那集團(Wagner)有關聯的公司和8名個人以及3家公司目標實施制裁凍結資產。歐洲聯盟外長指控這家公司造成烏克蘭以及部分非洲地區不安。有關資產凍結以及簽證禁令等制裁,將在今天稍晚公布於「歐盟公報(EU Official Journal)」後生效。

列為跨國犯罪組織[編輯]

2022年1月20日宣布,美國宣布將瓦格納傭兵集團列為跨國犯罪組織,並實施制裁。2023年1月30日,加拿大下議院通過一項動議,稱「鑑於有關俄羅斯支援的瓦格納集團在烏克蘭和世界其他地區侵犯人權和襲擊平民的報導,呼籲政府立刻承認瓦格納集團為恐怖主義組織」,瓦格納集團也相應地列入加拿大制裁名單[43]。次日,加拿大上議院也通過相似的動議[44]。3月14日,立陶宛議會宣布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列為恐怖組織[45]

相關活動[編輯]

2015年,瓦格納集團開始在敘利亞開展行動,參與親政府的部隊作戰行動,並協助保衛當地的油田。

自2016年以來,該組織一直活躍在利比亞,支援忠於哈夫塔爾將軍(Khalifa Haftar)的國民軍部隊。2019年,據認為多達1000名瓦格納僱傭軍參與了哈夫塔爾對首都的黎波里民族團結政府的攻擊。

2017年,瓦格納集團受中非共和國政府邀請,為當地鑽石礦提供安全保護。據報導,該組織還在蘇丹開展活動,保護當地的金礦。

2020年7月29日臨近白俄羅斯總統大選之際,白俄羅斯阿爾法小組連同明斯克警察拘捕了32名從7月24—25日入境白俄羅斯的俄羅斯私人軍事承包商,瓦格納集團的承包人員,指控他們在大選前從事破壞政權穩定的活動[46]

2020年10月,有訊息稱瓦格納集團參與了當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衝突亞美尼亞一方。[47]

2021年8月,BBC發表的一項調查指稱瓦格納在2019年4月開始參與第二次利比亞內戰,協助哈夫塔爾一方。BBC接觸的一名瓦格納前戰士承認他們有殺害俘虜的行為,以節省餵飽他們的需要,BBC也指稱他們曾刻意殺害平民。[48]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德國《明鏡》參照德國聯邦情報局的情報,指瓦格納參與了布查大屠殺[49][50]

2022年10月,有訊息指出俄羅斯軍隊為了阻止烏克蘭戰車部隊前進反攻到俄羅斯與烏克蘭俄佔區,在俄羅斯邊境別爾哥羅德州邊界與盧甘斯克地區的戈爾斯科耶鎮放置許多龍牙樁。俄羅斯媒體聲稱,瓦格納傭兵集團也有參與戈爾斯科耶鎮的龍牙樁建設工程,並將其稱為「瓦格納防線」。[51]

2022年11月,位於聖彼得堡的「瓦格納僱傭兵中心」大樓正式開業。葉夫根尼·普里戈任之前透露這座中心將為相關投資者、設計師和IT工作人員提供免費辦公區域,中心的任務是「提供能夠誕生『增強俄羅斯國防和信心能力』的新思維和想法的舒適環境。」

2023年3月,在中非發生中國人在金礦受襲死亡的事件,瓦格納是中非政府相中的主要作戰力量,被高度懷疑在一次礦場衝突時殺害了9名中國公民,引發爭議[52]

文化[編輯]

  • 法國曾拍攝紀錄片《瓦格納:普丁的影子軍隊(Wagner, l'armée de l'ombre de Poutine)》[53]

參考文獻[編輯]

  1. ^ Putin Wants to Win, But Not at All Costs. Bloomberg. 6 December 2017 [20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3). 
  2. ^ Revealed: Russia's 'Secret Syria Mercenaries'. Sky News. 10 August 2016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3. ^ Russian Mercenaries in Syria. Warsaw Institute Foundation. 22 April 2017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4. ^ SBU exposes involvement of Russian 'Wagner PMC' headed by Utkin in destroying Il-76 in Donbas, Debaltseve events – Hrytsak. Interfax-Ukraine. 7 October 2017 [7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5. ^ Sautreuil, Pierre. Believe It or Not, Russia Dislikes Relying on Military Contractors. War Is Boring. 9 March 2016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6. ^ 6.0 6.1 Korotkov, Denis.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Пальмиру. Fontanka.ru. 29 March 2016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俄語). 
  7. ^ Maria Tsvetkova; Anton Zverev. Russian Soldiers Are Secretly Dying In Syria. HuffPost. 3 November 2016 [19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8. ^ Leviev, Ruslan. They fought for Palmyra… again: Russian mercenaries killed in battle with ISIS. Conflict Intelligence Team. 22 March 2017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9. ^ Еще один доброволец из Том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погиб в Сирии. vtomske.ru. 15 January 2018 [20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10. ^ Russians dead in 'battle' in Syria's east. Yahoo! News. [202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11. ^ Aboufadel, Leith. US attack on pro-gov't forces in Deir Ezzor killed more than 10 Russians (photos). 13 February 2018 [13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18). 
  12. ^ Beyond Syria and Ukraine: Wagner PMC Expands Its Operations to Africa. Jamestown. [202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13. ^ Gostev, Alexander. Кремлевская "Драка за Африку". Наемники Пригожина теперь и в джунглях.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5 April 2018 [26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俄語). 
  14. ^ Mackinnon, Amy. Russia’s Wagner Group Doesn’t Actually Exist. Foreign Policy.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美國英語). 
  15. ^ “瓦格纳”集团实际上并不存在. chinese.aljazeera.net.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中文(簡體)). 
  16. ^ Призраки войны: как в Сирии появилась российская частная армия. Журнал РБК.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17. ^ Russia’s Wagner mercenaries calls the shots in fight for control of Libya | World | The Times. web.archive.org. 2022-06-05 [2022-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18. ^ 俄罗斯打造升级版雇佣兵. 《環球》雜誌 (第25期). 新華網. 2017-12-20 [202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4). 
  19. ^ Faulkner, Christopher. Cruickshank, Paul; Hummel, Kristina , 編. Undermining Democracy and Exploiting Clients: The Wagner Group's Nefarious Activities in Africa (PDF). CTC Sentinel (West Point, New York: Combating Terrorism Center). June 2022, 15 (6): 28–37 [16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9 July 2022). 
  20. ^ Ling, Justin. Moscow Turns U.S. Volunteers Into New Bogeyman in Ukraine. Foreign Policy. 15 March 2022 [26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The propaganda campaign has extolled the Wagner Group as hunting neo-Nazis and extremists. Yet the group’s own ties to the Russian far-right are well documented: The likely founder of the group has the logo of the Nazi Schutzstaffel tattooed on his neck.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current Wagner Group have ties to neo-Nazis and far-right extremism. 
  21. ^ Soufan, Ali; Sales, Nathan. One of the worst ways Putin is gaslighting the world on Ukraine. NBC News. NBC. [2022-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The Wagner Group is named after the 19th century German composer Richard Wagner, whose music Adolf Hitler adored. The group’s leader, Dmitry Utkin, reportedly wears Nazi tattoos, including a swastika, a Nazi eagle and SS lightning bolts. Wagner mercenaries are reported to have left behind neo-Nazi propaganda in the war zones where they』ve fought, including graffiti with hate symbols. 
  22. ^ Новости, Р. И. А. США ввели санкции против ЧВК "Вагнер".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170620T1900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8) (俄語). 
  23. ^ 乌克兰战争:揭开俄罗斯秘密雇佣军“瓦格纳集团”的神秘面纱. BBC News 中文.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中文(簡體)). 
  24. ^ 24.0 24.1 Fontanka Investigates Russian Mercenaries Dying For Putin In Syria And Ukraine. www.interpretermag.com.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25. ^ 「普京的大厨」承认由他出资组建臭名昭著的瓦格纳雇佣军.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9-26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中文(簡體)). 
  26. ^ 美官员:俄佣兵组织正招募囚犯参与俄乌战争. www.ntdtv.com. 2022-09-20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中文(簡體)). 
  27. ^ Russia’s private military contractor Wagner comes out of the shadows in Ukraine war. the Guardian. 2022-08-07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英語). 
  28. ^ Russia’s Wagner group recruiting mercenaries on Pornhub - report. The Jerusalem Post. 2023-03-16 [202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英語). 
  29. ^ Vorobyov, Niko. Shrouded in secrecy for years, Russia’s Wagner Group opens up. www.aljazeera.com.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英語). 
  30. ^ Russia struggles to replenish its troops in Ukraine. AP NEWS. 2022-08-11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英語). 
  31. ^ Ensor, Josie. 'If you desert, we'll execute you': 'Putin's chef' recruits convicts for war. The Telegraph. 2022-09-14 [2022-10-07].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英國英語). 
  32.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3. ^ «Группа Вагнера»: как сражаются и за счёт чего побеждают «музыканты». RT на русском.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俄語). 
  34. ^ «Повар путина» содержит «вагнеровцев», добывающих для кремля золото в Судане – NYT. www.ukrinform.ru.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俄語). 
  35. ^ Stronski, Paul; Stronski, Paul. Implausible Deniability: Russia’s Private Military Companie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2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英語). 
  36. ^ 俄乌网络战争观察与思考:混合战争及其背后的信息战. www.secrss.com. [2022-10-13]. [失效連結]
  37. ^ Browne, Barbara Starr,Ryan. US-led coalition strikes kill pro-regime forces in Syria | CNN Politics. CNN. 2018-02-07 [2022-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英語). 
  38. ^ «В первую очередь интересуют убийцы и разбойники — вам у нас понравится». Похоже, Евгений Пригожин лично вербует наемников в колониях. Медиазона.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俄語). 
  39. ^ Quinn, Allison. ‘Putin’s Chef’ Is Personally Touring Russian Prisons for Wagner Recruits to Fight in Ukraine, Reports Say. The Daily Beast. 2022-08-06 [2022-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7) (英語). 
  40. ^ Chapter 1.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www.constitution.ru.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41. ^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К РФ) от 13.06.1996 N 63-ФЗ (последняя редакция) \ КонсультантПлюс. www.consultant.ru. [2022-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3). 
  42. ^ Jewell, Isabella. Bill to punish criticism of Russian 'volunteer fighter groups'. euronews. 2023-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英語). 
  43. ^ List Russia’s Wagner Group as a terrorist entity, House of Commons urges with motion - National | Globalnews.ca. globalnews.ca. 2023-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美國英語). 
  44. ^ Burman, Amrit. Canadas parliament adopts motion to mark Russias Wagner Group as terrorist entity. Republic World. 202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英語). 
  45. ^ Lithuania labels Russia’s Wagner mercenary group a ‘terrorist organization’. Al Arabiya English. 2023-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英語). 
  46. ^ BelTA: 33 militants of Russian Wagner PMC detained in Belarus. Belsat TV. 2020-07-29 [2020-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47. ^ "Россия ослабела из-за авантюр Путина". Поможет ли Москва Еревану?. svoboda.org.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1 October 2020 [2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0) (俄語). 
  48. ^ Wagner: Scale of Russian mercenary mission in Libya exposed. BBC. 2021-08-10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49. ^ 德情資:俄軍和華格納傭兵聯手「布查屠殺」 目的是這個. 蘋果日報. 2022年4月7日 [2022年4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4月7日). 
  50. ^ Cole, Brendan. Russia's Wagner Group soldiers behind Bucha killings, German intel claims. Newsweek. 2022年4月7日 [2022年4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7月6日). 
  51. ^ 糗! 俄稱建200公里「瓦格納防線」 衛星照曝只有1.6公里. 自由時報. 2022年10月23日 [2022年10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3月12日). 
  52. ^ https://tw.news.yahoo.com/9%E4%B8%AD%E5%9C%8B%E5%85%AC%E6%B0%91%E5%9C%A8%E4%B8%AD%E9%9D%9E%E9%81%AD%E6%AE%BA-%E6%88%B0%E7%8B%BC%E7%AB%9F%E7%84%B6%E6%B2%92%E5%87%BA%E4%BE%86-%E7%B4%90%E6%99%82-%E9%80%99%E8%88%87%E4%BF%84%E7%BE%85%E6%96%AF%E6%9C%89%E9%97%9C-080137233.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DK0JY3iGHn-AAHk58Y7CfSXLkdm3NlH_u4twj7YB50YC2moT8osoDRBY9MfFWKFdEDjdMQhxbYLWWFi0YgL7BxeFun0vNQLhXwSves_oPebDRmrtc3aJL0FUYfGejOtE2ntTo7ugbSJq_3Jn88oY31zDd1ZLbgT06D7JfmKRpkQ
  53. ^ Bolchakova, Alexandra Jousset, Ksenia, Le monde en face Wagner, l'armée de l'ombre de Poutine, 2022-02-20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