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寺
甘丹寺 | |
---|---|
藏文轉寫 | |
藏文 | དགའ་ལྡན་ |
威利轉寫 | dga' ldan |
國際音標 | [kàntɛ̃] |
藏語拼音 | Gandain |
THL | Ganden |
其他轉寫 | Gaden, Gandän |
![]() 甘丹寺全景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旺波日山 |
宗教 | 藏傳佛教 |
神 | 宗喀巴 |
教派 | 格魯派 |
節日 | 燃燈節 |
國家 | 中國 |
建築詳情 | |
建築風格 | 藏式寺廟 |
建立者 | 宗喀巴 |
建立日期 | 1409年 |
噶丹寺 | |
---|---|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所在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初至清 |
編號 | 1-108 |
登錄 | 1961年 |
藏傳佛教 |
---|
![]() ![]() |
甘丹寺(藏語:དགའ་ལྡན་,藏語拼音:Gandain,威利:Dga'-ldan),一譯噶丹寺,舊譯釓燈寺、噶登寺、噶爾丹寺、噶勒丹寺等,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區境內拉薩河南岸卓日吾齊山的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頂上,距拉薩57公里。清朝雍正年間清世宗曾為該寺賜名「永泰寺」。甘丹寺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要宗教場所與景點。
名稱由來[編輯]
寺院全稱「卓甘丹南巴傑衛林」,其中「卓」指卓日吾齊山,「甘丹」是藏語音譯,其意為「兜率天」,這是未來佛彌勒所教化的世界,「南巴傑衛林」意為尊勝寺,故該寺名。
歷史[編輯]
該寺是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該寺赤巴(「赤巴」意即法台或座主)稱為甘丹赤巴。
西藏民主改革前,甘丹寺定編住寺僧人為3300名,實際多時達5000~6000人。1959年藏區騷亂中,古寺遭到近代第一次破壞。1959年成立了僧眾民主管理委員會,從上寺廟的教務、學習、生產、生活等皆由僧眾民主管理。1962年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中,500多年歷史的甘丹寺遭受當地紅衛兵洗劫摧毀,成為一片廢墟。拆寺工程從1966年8月19日村民響應號召開始。從全寺喇嘛聚會念經的「措欽大殿」開始拆,然後一座接一座地把全部的僧舍都拆掉。炸藥也被用於加速「拆寺工程」。炸藥引爆後就由一組組的人用十子鎬把整座寺夷為平地。當地的僧侶成功地把宗喀巴的雕像藏了起來;這是文革中唯一逃過洗劫的文物。其它所有的一切全部被摧毀。廢墟在1969年,又一次遭到破壞;在西藏其他地區人的眼中,甘丹寺周圍的村民在文革期間最為激進,所有建築材料全部被分發出去。到此為止,500多年歷史的甘丹寺不留一石一木。[1] 大量僧侶逃難到南印度定居,十四世達賴流亡印度期間在印度又重建了另一間甘丹寺。原本的甘丹寺於1980年開始修復工作。1980年以後中共撥巨款對寺廟進行了徹底維修:重修了宗喀巴靈塔,重繪了羊八犍經院壁畫,重印了《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維修了二十多幢經堂佛殿僧舍。眼下寺內有僧人一百八十五名,進行著正常的佛事活動。
影響與地位[編輯]
該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建立的第一座寺廟,可謂格魯派的祖寺。宗喀巴法座的繼承人甘丹赤巴即居於此寺。
該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又與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倫布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再加上塔爾寺和拉卜楞寺,又被稱為格魯派「六大寺」。
組織[編輯]
民主改革前,該寺的組織為喇吉、扎倉和康村三級管理組織。喇吉為全寺性組織,康村是基層組織,扎倉介於二者之間。喇吉的總領稱「堪布赤巴」。
上密院和下密院是地位對等的研習密宗的高級組織,比三大寺內的密宗扎倉層次更高。在上密院和下密院修習的喇嘛可以逐級升為上密院和下密院的堪布,卸任後的堪布稱為「堪蘇」。上密院堪蘇可升補為甘丹寺夏孜扎倉的法尊「夏孜曲傑」(意為「東頂法尊」),下密院堪蘇可升補為甘丹寺絳孜扎倉的法尊「絳孜曲傑」(意為「北頂法尊」)。宗喀巴法位甘丹赤巴的繼承者輪流由這兩位曲傑擔任。
寺內普通僧人稱「扎巴」,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僧人稱「喇嘛」。寺內讀經的僧人為數不多,多從事雜務等活動。學經僧人稱「貝恰娃」,他們所能考取的最高學位是「格西」。獲得格西後,僧人可出任僧官、收徒、擔任寺內職務等,還可升入上密院或者下密院修習密宗。[2]
建築[編輯]
該寺整體坐西北向東南。
- 措欽大殿:為該寺主殿,供奉強巴佛、宗喀巴等銅像
- 拉章:2座
- 羊八犍:一譯「陽八犍」,為護法殿,得名於後牆一塊相傳自印度羊八犍飛來的巨石
- 斯赤康:有金頂
- 扎倉(僧舍院):2個,均為顯宗扎倉
- 夏孜扎倉(意為「東頂僧院」):下有11個康村
- 絳孜扎倉(意為「北頂僧院」):下有12個康村
- 康村(Khangtsen):23個,每個康村管轄若干米村。康村和米村為扎倉下的地域性組織及僧人食宿之地。
- 米村(Myicun):20個
- 辯經場:9座
- 宗喀巴修行處:位於該寺最東北部,是宗喀巴當年修行之所
節日[編輯]
該寺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即宗喀巴忌日舉辦「燃燈節」(藏語稱「甘丹昂卻」),白天展佛,晚上燃燈。
圖集[編輯]
印度甘丹寺[編輯]
印度的甘丹寺位於印度卡納塔克邦穆恩德戈德的流亡藏民聚居地。該藏民聚居地是印度最大的藏民聚居地,建於1966年,其土地由印度政府提供。
靠近穆恩德戈德的該藏民聚居地有9個營地,有甘丹寺及哲蚌寺2個寺院,以及1個比丘尼寺院。1999年,這裡有13000名居民。該聚居地已經建立了一個農村信用社,一個農業研究所,一個手工藝中心。這裡已經有了現代科技及通訊設備。這裡的甘丹寺的課程和1959年拉薩的甘丹寺的課程類似。
該寺和拉薩的甘丹寺一樣,也設有絳孜扎倉和夏孜扎倉,英文名別分別為「Ganden Jangtse College」(甘丹絳孜學院)和「Gaden Shartse Monastery」(甘丹夏孜寺)。
2008年,500多名僧人因拒絕遵從達賴有關多傑雄登的禁令,被西藏流亡政府從這座甘丹寺內驅逐出去。他們此後在該寺附近創立了夏甘丹寺(英語:Shar Gaden Monastery),於2009年10月23日至26日正式成立。由於這些僧人主要來自甘丹寺內的夏孜扎倉,因此甘丹寺內的夏孜扎倉此後無法維持,被迫關閉。[3]
注釋[編輯]
- ^ Pierre-Antoine Donnet. Tibet mort ou vif. Gallimard. 1990.(法文)
- ^ 藏傳佛教的組織制度,中國西藏網,於2011-7-7查閱
- ^ Official Opening of Shar Gaden Monastery, October 2009. dorjeshugden.com. 2009-06-12 [2018-07-10].
參考資料[編輯]
- Dowman, Keith. (1988). The Power-places of Central Tibet: The Pilgrim's Guid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ISBN 0-7102-1370-0.
- Laird, Thomas. (2006). The Story of Tibet: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Grove Press, New York. ISBN 978-0-8021-1827-1.
- Waddell, L. Austine. (1895). Tibetan Buddhism: With Its Mystic Cults, Symbolism and Mythology. 1st edition, 1895, under the title of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Reprint: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1972. ISBN 0-486-20130-9.
- 格魯派寺廟--甘丹寺,新華網,2008年10月18日
- A brief History of Ganden Monastery by Alexander Berzin
- Ganden monastery in Tibet
相關條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甘丹寺 |
印度甘丹寺[編輯]
印度夏甘丹寺[編輯]
座標:29°45′29″N 91°28′30″E / 29.758°N 91.475°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