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代史(英語:Contemporary history)是在時間軸上與當前緊密相連的歷史,是現代史的特定角度,即現在的歷史,或是與個人相關的歷史。當代史一詞早在19世紀就已使用,並在21世紀成為一門領域[1]。從最廣義的意義上來說,當代史是仍處在人們生活記憶(living memory)中的歷史,基於人類的預期壽命約為80年,當代史大約為從目前往前80年的時間。以2020年代來說,這個時期所說的當代史,由1940年代之後一直至今,當中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等事件。

狹義上來說,當代史指當前大多數成年人記憶中的歷史,大約延續一個世代。以2020年為例,現今正在存活中的人類,其中位數歲數為30歲,也就是說現在正存活人類中,約有一半都生於1990年前後,當代史就相當於這個時期之後至今,也就是相當於1990年代至今的歷史。

顯然,隨著世代更替,當代史所指的時間也隨之變化。

「當代」一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法[編輯]

當代」通常而言與「現代」同義。但在中國文學史的語境裡,為區分於「現代」,「當代」特指現代史之後截至現今的近期的一段歷史時期。現代史的結束及當代的起始點有如下幾種觀點:

  1. 第一種觀點是1949年。這既是正統的,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但近年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從文學自身來看,1949年沒有什麼重大事件。
  2. 第二種觀點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從新時期以來是「當代文學」。這種觀點認為50-70年代的文學基本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應該屬於「現代文學」,文革以後才進入了所謂「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3. 第三種觀點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此前的文學是以五四精神為主導的,此後進入了以共產黨思想為核心的當代文學。

注釋[編輯]

  1. ^ e.g. Edinburgh review, Volume 12 (1808) p. 48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f., There is this general distin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all other history, —that the former is a witness, the latter a judge. The opinions of a contemporary author on the events which he records, are only then authority, when the impression made on a bystander happens to be a material part of the case; nor is this any exception to the maxim, that his business is to testify, not to lecture. On facts, however, he is paramount evidence; and that, not only in the age immediately succeeding him, but also, which is generally forgotten, to the latest times. The modern historian, who consults original authorities through the-medium of some later predecessor, descends from the character of a judge to that of a faithful reporter of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