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磁山遺址
陶釜、陶支腳,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前5600年),1977年磁山出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河北省武安市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3-188
登錄1988年

磁山遺址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距今約7300年,位於河北省武安市西南20公里的磁山村東南,南洺河北岸台地上[1],距太行山東麓約9公里,占地近14萬平方米。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遺址於1972年當地興修水利時發現。1976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進行了三次發掘,發掘面積達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2米,一些窖穴深達6-7米。遺址房屋主要為圓形半地穴式的。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動物骨骸、糧食窖藏等[1]

狗和豬是遺址人們馴養的主要動物,雞可能是家養的。[2]

考古學家在88個灰坑中發現了十餘萬斤的糧食,專家一開始鑑定為[3],但這一鑑定結果未得到廣泛認可。後呂厚遠等重新鑑定了標本,發現這些窖穴樣品中的糧食中,早期農作物全部是,年代距今約10000—8700年前;而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4][5]

磁山遺址的發現,將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年代上推了1000多年,對中國史前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邯鄲市文物保管所. 邯鄲地區磁山考古隊短訓班. 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 考古. 1977, (6): 361-372. 
  2. ^ 周本雄.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 考古學報. 1981, (3): 339-347. 
  3. ^ 黃其煦. “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 1982, (4): 418-420. 
  4. ^ Lu; et al.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NAS. 2009, 106 (18): 7367–7372. 
  5. ^ 曹國廠 王炳美. 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是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新華網. 201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