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鬆 |
漢語名稱 |
---|
正體字 | 肉鬆 |
---|
簡化字 | 肉松 |
---|
字面意思 | "Meat Fluff" |
---|
|
閩南語・台語 |
---|
漢語 | 肉酥 |
---|
字面意思 | "Meat Flakes" |
---|
|
閩東語 |
---|
正體字 | 肉絨 |
---|
簡化字 | 肉绒 |
---|
字面意思 | "Meat Fabric" |
---|
|
越南語名稱 |
---|
越南語 | ruốc / 𩽖(北部越南語) chà bông / 𣗪𣜳(南部越南語) |
---|
印度尼西亞語名稱 |
---|
印度尼西亞語 | abon |
---|
肉鬆拌粥
肉鬆或稱肉酥、肉絨,通常是用豬的瘦肉或魚肉、雞肉持續乾炒除去水分後而製成的。肉鬆起源於中國[1],且在亞洲範圍內也是一種特別常見的小吃,特別是在大中華地區如台灣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越南等一些國家也能經常看到。
一般的肉鬆都是磨成了末狀物,適合兒童食用,更講究一點的商家會加入芝蔴、海苔。將肉鬆拌進粥裡或蘸饅頭食用。素食者也經常使用大豆蛋白製成的素香鬆來拌粥。
在中國江南地區、香港、台灣也會當材料加入粢飯。
台灣常見的台式麵包裡面,也有抹上沙拉再沾肉鬆的肉鬆麵包。
在日本,肉鬆多用魚肉製成。
在緬甸,有用蝦肉弄的蝦鬆[2]。
在越南,除了用豬、牛、雞、魚以外,還用青蛙肉作肉鬆的。
參考文獻[編輯]
|
---|
| 正餐料理 | | |
---|
| 小吃 | |
---|
| 甜點 | |
---|
| 飲料 | |
---|
| 原住民料理 | |
---|
| 原料與醬料 | |
---|
| 其他菜系 | |
---|
| 文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