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瀏醴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萍瀏醴起義,又稱丙午萍瀏之役,是同盟會策動會黨和礦工的武裝起義。

背景[編輯]

1905年湖南發生水災,官僚豪紳乘機哄抬米價,饑民載道。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等從日本回到湖南聯絡會黨,宣傳同盟會綱領,確定了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萍鄉方面以安源煤礦礦工數千人為主力。

經過[編輯]

萍瀏醴起義形勢圖

1906年12月4日,廖叔寶在麻石首舉義旗。與此同時,龔春台在萍鄉高家台起義,揮師進克瀏陽高家頭。6日,龔春台集高家台會眾及麻石廖叔寶部、醴陵東路前軍瞿光炆部,分三路攻占萍鄉上栗市,全殲清守軍。歐陽滿、況厚維在宜春慈化、萍鄉桐木舉義響應,攻占桐木。12月8日,龔春台率主力攻克瀏陽文家市,旋分左、右兩路挺進瀏陽縣城,在牛石嶺、南流橋與清軍交戰,義軍直抵瀏陽城南的南市街,重創清軍。在瀏醴方面,蕭傳湖、湯子明於12月5日起義於瀏陽金剛頭。6日醴陵西路軍李香閣率部攻打醴陵縣城,未克。7日姜守旦率眾起義於瀏陽永和市,揮師西進瀏陽縣城,在洗藥橋與清軍交戰失利,退往大光洞。11日瀏陽西鄉棖沖市會眾千餘人舉義。旬日間,萍鄉、瀏陽、醴陵等地義軍蜂起。起義軍以「中華國民軍」的名義發布檄文,歷數清政府罪狀,宣稱要「破除數千年之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民國」。[1]

這次起義震動了清朝政府,急調湘鄂贛蘇四省數萬兵力進剿,12月10日,清軍攻上栗,起義軍鏖戰半日,不敵,上栗失陷。12日,清軍猛攻瀏陽境內起義軍,龔春台、蔡紹南戰敗。後龔潛往長沙,蔡被捕遇害。14日後,姜守旦部與清軍交戰數次,均失利,姜逃江西義寧。清軍又大舉清鄉,捕殺革命黨人和起義群眾。12月下旬,劉道一在長沙被捕,就義於瀏陽門外。至此,起義失敗,烈士有名可考者225人。[1]

意義[編輯]

本次起義首次在中國打出「中華民國政府」和「國民軍」的旗號,並出檄文討伐清政府。

本次起義是同盟會會員在沒有得到總部與孫中山的命令的情況下,自行決議發動的,無周密計劃。但起義發動後,孫中山和黃興極為重視,先後派人回國,動員軍界人士以響應起義[2][3][4]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辛亥革命英烈譜》. 萍浏醴起义. 辛亥革命紀念館.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台灣).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2. ^ 蔣永敬著. 國民黨興衰史. 臺灣商務. 1 June 2016: 1. ISBN 978-957-05-3049-0. 
  3. ^ 饒懷民. 刘揆一与辛亥革命. 2010-11-01: 106. ISBN 978-7-80761-422-7. 
  4.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373–. ISBN 978-962-201-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