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式蛋塔
![]() 一盤葡式蛋塔 | |
別稱 | 貝倫蛋塔 |
---|---|
上菜順序 | 點心 |
起源地 | ![]() |
地區 | 葡萄牙里斯本貝倫區(發源地);廣泛流行於葡萄牙語圈 |
發明者 | 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 |
主要成分 | 蛋黃 |
菜色變化 | 地區性 |
每100克(3.5盎司)298 千卡 |
葡式蛋塔(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複數形式:pastéis de nata),又稱葡式鮮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塔,粵港澳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鮮奶油酥皮餡餅點心,屬於蛋塔的一種,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其特徵。廣泛地存在於葡萄牙與葡萄牙語圈國家,以及有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國家及地區(例:美國、澳門、加拿大、盧森堡和法國)。 葡式蛋塔的葡語名意思是鮮奶油糕點。它的葡語別名叫 pastel de Belém(複數形式為 pastéis de Belém),意思是指「貝林區糕點」。
歷史[編輯]
里斯本發明[編輯]
葡式蛋塔最早由19世紀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1]的修女發明[註 1],1820年代修道院關閉。自1837年開始,原來的蛋塔在世俗餅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售,因為店面位於里斯本貝林區(Belém),那裡賣的蛋塔稱作貝林塔(pastéis de Belém)。今日,餅店已是貝林區的旅遊熱點。
澳門改良-葡式蛋塔的鼻祖[編輯]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斗(Andrew Stow)將葡式蛋塔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之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的小吃。1989年安德魯在路環塔沙街一號開設安德魯餅店,是葡式蛋塔的鼻祖。其後其分店開至兩岸三地、日本、泰國、菲律賓及韓國,且仿製者不少。他與太太瑪嘉烈1997年離婚後,太太則以瑪嘉烈之名在澳門半島經營一店,後來又和肯德基合作推出套餐。
香港[編輯]
香港的葡式蛋塔是從澳門及葡萄牙 改良後,將其傳入香港成為香港繼港式蛋塔後第二類外來點心。
現時,香港的葡式蛋塔售賣地點可在香港尖沙咀樂道澳門茶餐廳,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文華餐廳可售賣。
食用[編輯]
葡式蛋塔可以熱吃或冷吃。食用時可灑上肉桂、糖粉或生蛋等等。
流行[編輯]
![]() | 此章節論述以台灣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1990年代末期,葡式蛋塔在台灣曾經是熱門甜點,眾多葡式蛋塔專賣店短時間大量開設,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葡式蛋塔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一度導致蛋價上揚,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但也在短時間內熱潮退去,甚至現今被認為是含有大量反式脂肪的不健康食物,很多餅店都不再供應葡式蛋塔。至於肯德基收掉葡式蛋塔專門店後,仍有在店面提供葡式蛋塔作為甜點。由於近來肯德基時常推出新創蛋塔口味而時受好評,亦有戲稱其為「被炸雞耽誤的蛋塔店」云云。
葡式蛋塔過去在台灣暴起暴跌的歷史,由此衍生出新詞:「蛋塔效應」、「蛋塔現象」或「蛋塔化」等來形容這種短時間一窩蜂開店不久又迅速倒閉的現象。
參考資料[編輯]
註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 Pastéis de Belém: Hot on the Trail of a Legend from Leite's Culinaria
- There's history - and a secret - in every bite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history and popularity of pasteis de nata in Portu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