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是中華民國主管公共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同時監督各縣市政府衛生與社會局(處)。其前身為1971年成立的「行政院衛生署」,2013年升格為部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歷史上,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曾多次調整,計設衛生勤務部、衛生部(二次)、內政部衛生署(三次)、內政部衛生司(二次)、行政院衛生署(三次)。
自1987年起,從「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提出調整提案,到最後定名為止,曾出現過衛生福利部、厚生部、社會福利暨衛生部、社會福利暨勞動部等名稱構想[1]。最後在2013年7月,正式以原行政院衛生署為基礎,整合公共衛生醫療、社會福利等兩大社會民生事務,設置「衛生福利部」。
- 1928年4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成立衛生司。11月,升格為衛生部。
- 1935年4月,衛生部併入內政部,成為內政部衛生署。
- 1936年11月,升格為行政院直屬機關,成為行政院衛生署。
- 1938年4月,再次改組為內政部衛生署。
- 1940年4月,再次改組為行政院衛生署。
- 1947年5月,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衛生署再次改組為衛生部。
- 1949年5月,改為內政部衛生署。8月,再縮編成為內政部衛生司。
- 1971年3月17日,改組為行政院衛生署。
- 1995年元旦,配合全民健康保險即將實施,中央健康保險局(今中央健康保險署)成立。
- 1999年7月1日,因應精省措施,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改為「行政院衛生署中部辦公室」;原衛生處所轄的36家省立醫院及家庭計畫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與婦幼衛生研究所,亦改為衛生署附屬機關。
- 2001年7月12日,整合保健處、家庭計畫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及婦幼衛生研究所,成立國民健康局(今國民健康署);重建結核病防治體系,原「慢性病防治局」改制為「胸腔病院」。
- 2004年7月,醫政處更名為醫事處(今醫事司),中部辦公室改組為醫院管理委員會(今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增設護理及健康照護處(今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國際合作處(今國際合作組)。
- 2010年元旦,食品藥物管理局(今食品藥物管理署)成立後,原食品衛生處、藥政處改編入該局下的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藥品及新興生技藥品組。
- 2013年5月31日,依照政府組織再造規劃,立法院三讀通過《衛生福利部組織法》和相關組織法[2],並於同年6月19日公告施行[3]。7月23日,改組升格為衛生福利部[4],成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第二個新組成的部,本部仍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36號;原內政部社會司的社福業務移置衛生福利部成立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保護服務司、社會保險司,內政部兒童局與教育部的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亦改隸衛生福利部,分別改制為社會及家庭署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12月30日,位於臺北車站3樓的統計處、全民健康保險會、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會、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以及位於本部3樓的社會保險司,先行搬至衛生福利大樓(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
- 2014年6月3日,衛生福利部位於塔城街辦公區、大坪林辦公區、雙城街辦公區的部本部機關(除護健司、醫管會及衛福人訓中心另於臺灣中部設有辦公區或本部)均搬至衛生福利大樓。
- 2017年4月12日,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目標將目前的生育率1.1人提升至1.6~2.1人。[5]
- 2017年11月24日,啟用1966長照服務專線。
-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臺北辦公室,2014年6月以前為衛生福利部舊址(位於臺北市塔城街)
歷任首長[編輯]
任別 |
姓名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內政部衛生司 司長(第1次) |
1 |
陳方之 |
1928年4月3日 |
1928年11月1日 |
|
衛生部 部長(第1次) |
1 |
薛篤弼 |
1928年10月24日 |
1929年11月4日 |
|
代理 |
劉瑞恆 |
1929年11月4日 |
1931年4月 |
|
內政部衛生署 署長(第1次) |
1 |
劉瑞恆 |
1931年4月 |
1936年11月 |
|
行政院衛生署 署長(第1次) |
1 |
劉瑞恆 |
1936年11月 |
1937年8月 |
|
衛生勤務部 部長(第2次) |
1 |
|
1937年8月 |
1938年1月 |
|
內政部衛生署署長(第2次) |
1 |
顏福慶 |
1938年8月17日 |
1940年4月24日 |
|
2 |
金寶善 |
1940年4月24日 |
1940年4月 |
|
行政院衛生署 署長(第2次) |
1 |
金寶善 |
1940年4月 |
1947年 |
|
衛生部 部長(第3次) |
1 |
周詒春 |
1947年 |
|
|
2 |
林可勝 |
|
|
國防醫學院院長兼任 |
代理 |
朱章賡 |
|
1949年5月 |
|
3 |
金寶善 |
|
|
未到任 |
內政部衛生署 署長(第3次) |
1 |
朱章賡 |
1949年5月 |
1949年8月 |
副署長王祖祥 |
內政部衛生司 司長(第2次) |
1 |
王祖祥 |
1949年8月 |
|
|
2 |
郭松根 |
|
|
|
3 |
吳靜 |
|
|
|
代理 |
李之琳 |
|
|
|
4 |
張智康 |
|
1971年3月17日 |
|
行政院衛生署 署長(第3次) |
1 |
顏春輝 |
1971年3月17日 |
1974年6月25日 |
|
2 |
王金茂 |
1974年6月25日 |
1981年5月9日 |
|
3 |
許子秋 |
1981年5月9日 |
1986年1月14日 |
|
4 |
施純仁 |
1986年1月14日 |
1990年6月2日 |
醫師體系 |
5 |
張博雅 |
1990年6月2日 |
1997年9月1日 |
醫師體系;後為首位女性五院院長(監察院長) |
6 |
詹啟賢 |
1997年9月1日 |
2000年5月20日 |
醫師體系 |
7 |
李明亮 |
2000年5月20日 |
2002年9月1日 |
醫師體系 |
代理 |
涂醒哲 |
2002年9月1日 |
2002年12月31日 |
|
8 |
涂醒哲 |
2002年12月31日 |
2003年5月18日 |
醫師體系 |
9 |
陳建仁 |
2003年5月18日 |
2005年2月1日 |
首位公共衛生學者 |
代理 |
王秀紅 |
2005年2月1日 |
2005年2月17日 |
首位護理體系 |
10 |
侯勝茂 |
2005年2月17日 |
2008年5月20日 |
醫師體系 |
11 |
林芳郁 |
2008年5月20日 |
2008年9月25日 |
醫師體系 |
代理 |
宋晏仁 |
2008年9月25日 |
2008年9月26日 |
|
12 |
葉金川 |
2008年9月26日 |
2009年8月6日 |
衛生公務人員體系 |
13 |
楊志良 |
2009年8月6日 |
2011年2月9日 |
第二位公共衛生學者 |
14 |
邱文達 |
2011年2月9日 |
2013年7月22日 |
醫師體系 |
衛生福利部 部長(第4次) |
1 |
邱文達 |
2013年7月23日 |
2014年10月3日 |
醫師體系 |
代理 |
林奏延 |
2014年10月3日 |
2014年10月21日 |
政務次長代 |
2 |
蔣丙煌 |
2014年10月22日 |
2016年5月19日 |
首位食品科學學者 |
3 |
林奏延 |
2016年5月20日 |
2017年2月7日 |
醫師體系 |
4 |
陳時中 |
2017年2月8日 |
|
前衛生署副署長,首位接任衛生首長的牙醫師 |
內部單位[編輯]
- 業務單位
- 綜合規劃司
- 社會保險司
-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
- 保護服務司
- 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 醫事司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中醫藥司
|
- 行政單位
|
- 任務編組
|
所屬機關(構)[編輯]
- 機關
- 研究機構
- 醫療院所
- 社會福利機構
- 老人之家:
- 北區老人養護中心
- 中區老人養護中心
- 彰化老人養護中心
- 南區老人養護中心
- 東區老人養護中心
- 澎湖老人養護中心
- 少年之家
- 教養院:
- 兒童之家:
參考資料[編輯]
 |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
外部連結[編輯]
|
|
所屬機關 |
|
|
|
所屬機構 |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27所) · 老人之家(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澎湖) · 少年之家 · 教養院(雲林、南投啟智、台南) · 兒童之家(北區、中區、南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