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
Helmuth Johann Ludwig von Moltke
暱稱「小毛奇」
出生1848年5月23日
 德意志邦聯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賓多夫
逝世1916年6月18日(1916歲—06—18)(68歲)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國柏林
效命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
軍種普魯士陸軍
德意志帝國陸軍
服役年份1868 – 1916
軍階一級上將
統率德意志帝國陸軍
參與戰爭普法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司令騎士級皇家維多利亞勳章(英國)

赫爾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德語: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1848年5月23日—1916年6月18日),通稱小毛奇,是德國元帥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老毛奇)的侄子,曾在1906至1914年擔任德國參謀部長。他曾策劃戰爭計劃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故此是頗具爭議的人物。

生平[編輯]

他在梅克倫堡-什未林出生,取名為赫爾姆特·馮·毛奇,與統一戰爭英雄的伯父同名。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的祖父弗里德里希·菲利普·維克托·馮·毛奇是普魯士陸軍將軍,父母是阿道夫·馮·毛奇和阿道芬·多里斯·奧古斯特·內伊·馮·克羅恩。毛奇家族源自梅克倫堡-烏拉德爾,其血統一直可以追溯到13世紀,克羅恩家族則是安哈特-伯恩堡貴族。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的父親最初在丹麥行政部門工作,後來成為平訥貝格縣的行政長官。

普法戰爭時,他參與擲彈兵第七旅,因英勇作戰而著名。1875至78年,他入讀戰爭學院,在1880年加入參謀部。1882年,成為作參謀部長的伯父之副官。1891年伯父去世後,他成為威廉二世的副手,加入皇帝的權力核心。1890年代末,他先後領導旅和師,最後在1902年升任中將。

1904年,他就任總指揮官,實際上是參謀副長。1906年,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退休後,毛奇升任為參謀總長。此任命一直甚具爭議。其他能夠勝任的人選還包括漢斯·哈特維希·馮·貝瑟勒卡爾·馮·比洛科爾瑪·馮·德·戈爾茨有批評指,毛奇是因為家族名氣,加上與皇帝友好而得此職位。相對其他人選,毛奇與德皇關係的確最好。歷史學家認為,貝瑟勒與施里芬關係太密切,而比洛和戈爾茨則過於獨立。其實,由於毛奇與皇帝特別友好,皇帝給他的自由是其他人所沒有的。而且,戈爾茨認為毛奇擔任總長表現恰當。

毛奇曾發展和執行德軍的戰略計劃,頗受後世爭議。「施里芬派」的批評指,毛奇採納了施里芬的戰爭計劃,沒有了解它卻仍作修改,結果在一戰時未能令計劃成功,浪費了德軍的力量。根據1905年的備忘錄 (Denkschrift),施里芬計劃構想對法國英國的單線戰爭:德軍將向西進攻,以右方雄師經荷蘭比利時進軍——兩國在戰爭都保持中立。毛奇則計劃發動兩線戰爭,攻打法國與俄羅斯,先猛攻西方的法國,迅速迫使法國投降,讓德軍可以轉移對抗俄軍。最近,歷史學家特倫斯·祖巴爾 (Terence Zuber) 指出,1905年的備忘錄從來不是戰爭計劃,甚至不是施里芬的主意,因為毛奇的計劃與所謂施里芬計劃雷同。而且,毛奇尊重荷蘭的領土完整,希望英國封鎖海峽時仍可借用其海港,故此始終沒有攻打它。

1914年,馬恩河戰役期間,毛奇健康衰退,由埃里希·馮·法金漢接任。馬恩河戰役之敗應否歸咎於毛奇,仍未有定案。一些包括祖巴爾和S.L.A.馬歇爾的學者則主張, 德軍右翼中,亞歷山大·馮·克盧克的第一師未能與卡爾·馮·比洛的第二師會合,令巴黎防線空缺,讓法軍有機可乘,是更重要的失敗原因。施里芬派反對,認為毛奇在八月未能牽制敵軍,故此未能應付九月爆發的馬恩河戰役。毛奇當時不能與前方將領有效溝通,而相對他國軍隊,德軍的調兵方式又一直依賴個人領導下級將領。

毛奇健康每況愈下,最後在1916年6月18日於柏林去世。

參考[編輯]

前任:
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
德國參謀部長
1906-1914年
繼任:
埃里希·馮·法金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