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打穀用的連枷
連枷連接處的特寫
英國人在使用連枷
歐洲人在使用當地的連枷

連枷,也稱作槤枷,古代又叫(音同「弗」)、(音同「勃」),是古早手動擊打穀類(或豆類),用來給穀物脫粒(或使豆類與其莖部脫離)的農具。[1][2]

連枷通常由至少兩段大的棍子組成,棍子之間由短鏈相連。一根棍子由使用者握持並揮舞,其他的棍子則對穀物進行擊打,從而使穀物或豆類,使與莖稈部脫離。連枷的具體尺寸和形狀通常由穀物種類和農民所處的地區而決定,不同的穀物和地區需要不同的連枷。例如魁北克的農民在處理小麥時所用的連枷大多是由兩段木棍所組成。手持的一段大約1.5米長,直徑約為3厘米;另一段一般1米長,直徑也為3厘米左右,但是在末端逐漸變細。其他穀物所需的連枷,比如水稻斯佩耳特小麥,則有不同的尺寸。

1270年法國農民使用連枷的場景。

由於科技的發展,新的收割設備被設計和生產出來,比如聯合收割機。由於這些新的設備需要的人力更少,連枷在很多國家被逐漸淘汰。但是在許多地方,比如在明尼蘇達[3],野生水稻只允許用人力的方式收割。在那裡,獨木舟和不超過30英尺的連枷是收割野生水稻的主要工具。 

在中國的使用[編輯]

《國語·齊語》中寫道有:「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耒、耜、枷、芟。」其中的「枷」即指連枷,說明連枷在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說:「拂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槤枷」。可見「槤枷」這個名字在出現在唐朝以前。[4]

清代民國雲南安寧、易門、景東等地有一種稻為「連械[耞]谷」或「連秸[稭]谷」,連枷谷之所以稱為連枷谷是因為這種稻成熟時,需要用連枷來脫粒。太湖流域是另一個粳稻栽培中心,這裡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連枷脫粒的方式,從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中的「一夜連枷響到明」到樓璹《耕織圖詩》中的「連枷聲亂發」,就可以聽到到處都是連枷脫粒的聲音。再來看看一向只種粳稻而鮮種秈稻的北方有情況。宋人宋祁有一首描寫許州地區水稻豐收景象的詩,詩中有「鐮響枷鳴野日天」(宋祁,湖上見擔稻者,景文集,卷二十三)的詩句。「枷鳴」的存在表明當時許州使用的也是連枷脫粒的方式,也與當地種粳稻相吻合。[5]

使用方法[編輯]

通常右側手臂力量較強,因而操作者雙手握杆,右手在前;雙腿分立,右腳在前。打連枷的動作似乎可分為4個階段[6]

(1)收縮手臂,向後抽拉連枷,使敲板獲得向後的水平速度;隨之

(2)站直雙腿,同時上舉雙臂,敲板端部隨擺杆前端轉軸向上運動,因而其水平速度轉化為旋轉速度;通常連枷到達最高點時敲板尚低於水平位置,其後

(3)前腿屈曲,雙臂向前揮動連枷,使敲板獲得向前的水平速度;隨之

(4)身體前傾,雙臂揮動連枷快速撲下。敲板水平速度轉化為旋轉速度以通過豎直狀態,進而因重力加速旋轉向下,最終達到水平位置,拍打穀物。

非農業用途[編輯]

除了作為農業工具,連枷也往往被作為武器使用。根據杜佑通典》中的記載,連枷至少從唐代開始就被作為守城器械使用,主要對付已經攀登到城頭的敵兵,打擊敵人露出剁口的頭和手。到宋朝後,不僅用於守城,並且成為了重要的馬上兵器,但是形制已和傳統作為農具的連枷有所區別。宋代名將狄青在平定嶺南儂智高叛亂的戰爭中,曾經使用過馬上鐵連枷。元明時代,連枷仍舊作為軍中裝備之一。連枷不僅在軍隊中有所使用,在民間武術中也有所發展,被認為是雙截棍的前身。[7]胡斯戰爭中,波西米亞領袖揚·傑式卡領導的農民軍隊也使用連枷作為武器。

參考資料[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2. ^ 存档副本. [201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4). 
  3. ^ Wild Rice Regulations.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6 Sept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4. ^ 田綠洲. 老农具介绍---连枷. [4/8/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5. ^ 曾雄生. 农具的选择:以稻谷脱粒农具为例. [4/8/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4). 
  6. ^ 尤明慶.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4/8/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7. ^ 馬明達. 说剑丛搞 增訂本. 中華書局. 2007: 192-197. ISBN 978710105915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