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性人格障礙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5月9日) |
Anxious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 |
---|---|
症狀 | avoidance coping[*]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病學、心理學 |
ICD-10 | F60.6 |
ICD-9-CM | 301.82 |
MedlinePlus | 000940 |
eMedicine | ped/189 |
MeSH | D010554 |
迴避性人格障礙(英語: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AvPD或APD),或譯畏避型人格障礙、逃避型人格障礙、畏懼型人格違常,屬於人格障礙的一種。
癥狀[編輯]
因為害怕在別人面前丟臉,此類患者經常選擇可獨立完成工作的職業,以降低與人社交的機會。有些患者會幻想與他人擁有完美、被愛和被別人接受的關係,不過因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這些關係,所以並不主動去追求。他們只有在確信不會被拒絕的情況下才願意與人建立關係,並只關注自己的缺點,經常貶低自我。
ICD‐10指出APD的特徵包括[1]:
- 泛化的緊張感與憂慮
-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沒有吸引力或不如別人
- 在社交場合過分擔心會被人指責或拒絕
- 除非肯定受人歡迎否則不肯與他人打交道
- 出於維護軀體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
- 由於擔心批評、指責或拒絕,迴避那些與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職業活動。
診斷[編輯]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1]:
-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病因[編輯]
迴避型人格的核心問題聚焦在焦慮,形成此性格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先天容易緊張的性格。患者早年間可能擁有一個批評性的父母,使得他們比較自卑。幼年時,他們或許就已經明顯表現出了焦慮型依戀的特徵。由於害怕被拒絕,被批評,他們害怕與他人交往,有嚴重的社交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與DSM-5中的廣泛性焦慮障礙和社交焦慮障礙都有很大的重疊。[2]
治療[編輯]
治療方面,通常使用社交技能訓練、認知療法,以及逐漸增加社會接觸的曝露療法,參與社會實踐及提高其技能的團體治療療法。有時,也使用如藥物治療等各種技術。
鑑於迴避性人格障礙患者在不信任醫師的情況下往往會逃避治療過程,治療的關鍵之處在於獲取並保持患者的信任。無論個人治療還是團體療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促使他們開始挑戰自己內心過度的負面自我評價。
此型人格障礙在患者的努力和治療手段的幫助下,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參考[編輯]
- ^ 1.0 1.1 ICD-10 V2010. [2014-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 ^ Lingiardi,, Vittorio; Williams, Nancy.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second edition. The Guilford. 2017: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