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鏈球菌屬
肺炎鏈球菌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界: 細菌界 Bacteria
門: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 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 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 鏈球菌科 Streptococcaceae
屬: 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Rosenbach, 1884
模式種
化膿性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Rosenbach, 1884

見正文

鏈球菌(學名:Streptococcus)是一類球形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屬於厚壁菌門的一個。這些細菌細胞分裂時總是沿一個軸,所以通常成對或者鏈狀的。因爲這些特徵,他們被稱作「鏈球菌」,區別於可以沿多個軸分裂而形成一團細胞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鏈球菌屬包含了很多個,其中多數是在人和動物表皮,呼吸道等處的共生菌(commensal flora),也有對人類有益的菌種如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但其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致病菌種。

種類劃分[編輯]

一般以蘭斯菲爾德分類法(Lancefield classification)和溶血類型劃分。例如產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為蘭斯菲爾德一型(Group A)並為β溶血類型(β-haemolytic)。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沒有蘭斯菲爾德抗原,但是可以根據它是從呼吸道中提取,顯微鏡下為雙球菌狀(diplococcus),α溶血,菌落呈濕潤狀(有莢膜生成),中間有凹陷(draughtsman shape,因為有autolysin產生),以確定。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1]

傳染途徑[編輯]

鏈球菌通常寄生在口腔、皮膚、腸道和上呼吸道,因為其它共生菌的競爭和免疫系統它們一般不會造成疾病,所以被認為是人的正常共生菌落的一部分。但是當某些特定的菌株進入人體,並在特定組織或器官建立起感染時,便會引發疾病。鏈球菌的種類很多,可以感染人體的多種部位,導致多種不同疾病。

鏈球菌會通過以下特定的方式傳播:

  • 物理接觸。
  • 通過被鏈球菌污染的食物及其盛放器具。
  • 通過咳嗽,噴嚏等反應從呼吸道中帶出細菌。

致病菌種[編輯]

瓊脂平碟上的紅血球,用於診斷感染。左邊的碟子顯示葡萄狀球菌感染陽性。右邊的碟子顯示鏈球菌感染陽性,圓暈顯示為一型鏈球菌感染。

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中,以蘭斯菲爾德分類法劃分可以導致疾病的種有:

一型鏈球菌[編輯]

一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i),如產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造成一型鏈球菌感染(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產膿鏈球菌會感染成年人,導致發燒,喉嚨痛(鏈球菌性咽炎),頸部淋巴腫大。當被感染時,小孩可能會有喉嚨痛、皮疹、腹部絞痛等症狀,醫生可以從咽喉提取樣本進行培養和生化測試以確診。值得注意的是產膿鏈球菌和很多其它鏈球菌有M蛋白抗原(M-protein antigen),這種抗原與心臟肌肉和關節處組織的抗原很相像,長時間的鏈球菌感染會產生自免疫反應, 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肌炎的危險。

二型鏈球菌[編輯]

二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i),也稱為GBS,如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會導致新生兒和老年人的腦膜炎,有時也會導致全身性的細菌性敗血症。

鏈球菌通常也會寄生在女性的生殖道內,產生酸性環境,抑制其它細菌,但是有些二型鏈球菌會感染生殖道,增加羊膜過早破裂的危險,使胎兒流產。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有專門的對GBS的介紹:Preventing Group B Strep Disea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四型鏈球菌[編輯]

四型鏈球菌(Group D Streptococci):S. duransS. avium、牛鏈球菌(S. bovis

肺炎鏈球菌[編輯]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在很少的情況下(如免疫力降低)從上呼吸道進入下呼吸道再進入肺部,產生肺炎鏈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在肺部建立感染,因免疫反應而使肺部機能失常,導致肺炎

草綠色鏈球菌[編輯]

草綠色鏈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可以導致心內膜炎和口腔感染。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Reference: Madigan MT. et.al,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nanisms, 8th Ed, 1997.

  1. ^ Streptococcus Rosenbach, 1884. GBIF.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2. ^ Park SY, Muhammad N, Kim SG, Kwon H, Seo S, Kim JH. Streptococcus ruminicola sp. nov., new species of the Streptococcus bovis/Streptococcus equinus complex (SBSEC) isolated from the rumen of Korean domestic ruminants. Arch Microbiol 2022; 204:636.
  3. ^ Volokhov DV, Zagorodnyaya TA, Furtak VA, Nattanmai G, Randall L, Jose S, Gao Y, Eisenberg T, Delmonte P, Blom J, et al. Streptococcus sciuri sp. nov., Staphylococcus marylandisciuri sp. nov. and Staphylococcus americanisciuri sp. nov., isolated from faeces of eastern grey squirrel (Sciurus carolinensi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23; 73:6015.
  4. ^ Diouf FS, Beye M, Gaye M, Mbaye B, Alibar S, Sarr M, Dubourg G, Lagier JC, Sokhna C, Fenollar F, et al. Description of Streptococcus thalassemiae sp. nov., a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Human Blood. Int J Microbiol 2023; 2023:3802590.